王安石故里风光(王安石知鄞办县学)

王安石故里风光(王安石知鄞办县学)(1)

位于月湖竹洲中的宁波第二中学。记者 刘波 摄

王安石故里风光(王安石知鄞办县学)(2)

如今的慈湖中学正门。校方供图

王安石故里风光(王安石知鄞办县学)(3)

祖关山的王安石像。

记者 朱立奇 摄

王安石故里风光(王安石知鄞办县学)(4)

师古亭

中国古代书院肇创于唐,繁盛于宋。而宋代也是宁波书院大发展时期。甬上“三湖”(月湖、慈湖、东钱湖)作为宁波宋韵文化的核心区域,曾诞生过许多影响深远的大小书院。它们中的一部分,在近代迎来华丽转身,以现代学校的教育样式,继续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

月湖:

两宋启教育之先,书院林立文脉千载

“月湖是宁波文化气质的承载地。先有教育闻达汇聚,后有哲学大家荟萃。其间书院林立,书楼遍布,诗礼簪缨之族千年相连,其流泽延续至今。”

常年从事月湖历史研究,现任市文化旅游研究院副书记的黄文杰,每每谈起月湖书院的发展史,言语中满是自豪。他说,想要弄清月湖与书院的那些事,就要从那位被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说起……

北宋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以大理评事赴知鄞县,第二年,就以月湖为中心创办县学,鄞县官方教育从此开始。想要办好学校,首要任务就得请来好老师,在王安石诚挚邀请下,“庆历五先生”中的楼郁、杜醇先后来到县学执掌教育。

黄文杰表示,县学是官学,名额有限,因而私学成为重要补充,“庆历五先生”也大多从事私学教育。以楼郁为例,他创办楼正议讲舍,后掌教“县庠”,除了在皇祐五年(1053)中进士后,前往外地任官。楼郁人生其余的岁月,包括荣归故里后的日子,都在月湖教书育人。“楼郁讲学的楼正议讲舍,位于月湖松岛,他在此前后教学长达三十年,直至终身。”

硕儒贤达质量兴教,大大增加了宁波学子们的成材率。据《宝庆四明志》记载,北宋明州出进士124名,宋初16名;而庆历至北宋末,不过80年,出了108名。著名史学家全祖望称赞“数十年后,吾乡遂称邹鲁”。

至南宋,宰相史浩邀请心学大师陆象山的弟子杨简、袁燮、舒璘、沈焕到月湖讲学,史称“淳熙四君子”。这一讲学时间跨度虽然不长,却是宁波文化史上为人称道的气象清明、融融泄泄的时代。

“四位先生上课的书院名称各不相同。杨简主讲于月湖碧沚书院;袁燮在月湖城南书院授课;沈焕则在月湖竹洲书院讲学,同时讲学的还有其弟沈炳。著名学者吕祖谦的弟弟吕祖俭,三人志趣相投,又创办了沈端宪讲舍,同设于竹洲。因此,著名史学家全祖望称之为 ‘三先生书院’。” 黄文杰说。

此后数百年间,月湖书院文脉不断。清乾隆年间,全祖望治学竹洲,重建“三先生书院”;清光绪年间,宁波知府宗源瀚建辨志书院在竹洲,后升级为南城小学堂。

历史步入近代,1912年3月,由宁属六邑人士创立的宁属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宣告成立,这是宁波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也是在竹洲创立的第一所正式学校。之后几十年间,学校历经磨难,几度变更校名,甚至搬迁校舍,但师生们对于家乡宁波的热爱、对于书香月湖的依恋从未改变。1954年,学校更名“浙江省宁波市第二中学”,老宁波人亲切地称这所学校为“宁波二中”,该校名沿用至今,校园位置也继续留在月湖竹洲。

“纵观宁波的教育史,可以说,由北宋始,在月湖兴,两宋期间快速发展,文脉延续近千年,至今书声琅琅。” 黄文杰总结道。

慈湖:

校址校名几经更迭,800年文脉传承不断

三月,莺飞草长。在常年从事慈城文史研究学者钱文华的陪同下,记者从千年古镇慈城北门而出,穿过师古亭,沿着长堤穿越慈湖,百年名校慈湖中学就坐落于长堤尽头。

“说关于书院的话题,同为‘三湖’之一慈湖,数量上虽不及月湖,但从南宋的慈湖书院到如今的慈湖中学,八百余年的时间里,书香文脉是一脉相承的。” 钱文华告诉记者,关于慈湖800年未曾断绝的书香故事,要从南宋哲学家杨简说起。

杨简,字敬仲,自号“慈湖”,浙江慈谿县人(即今天的宁波江北慈城镇),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卒于宋理宗宝庆二年(1141—1226),谥文元,“淳熙四先生”之一。其先后在浙江、江西等地任地方官,晚年以宝谟阁学士、大中大夫致仕。其著述颇多,传世的有《慈湖遗书》18卷、《慈湖诗传》20卷、《杨氏易传》20卷等,学界对杨简的学术与人格,皆有高度评价。“后人为纪念杨简,改昔日的德润湖为慈湖,并建起了‘师古亭’,慈湖逐渐成为兴学之地。”钱文华说。

钱文华表示,杨简在世时,讲学于慈湖阚峰山麓之谈妙涧旁,该地称为“谈妙书屋”。杨简过世后,这里建起了专门祭祀杨简的祠堂,即杨文元公祠,门人在祠堂内开展讲学,这是慈湖书院开始发轫。南宋咸淳七年(1271),在郡守刘黻(fú)的主持下,慈湖书院于普济寺东首重建。

元至元乙酉(1285年),慈湖书院遭遇了一次被 “霸凌”事件,书院的地被侵夺,祠像被毁,师生们气不过诉于官。官司打了近2年,在一位按察副使主持下,慈湖书院搬回到杨简生前居住过的谈妙书屋西侧,并扩建杨文元公祠,复建礼殿祠宇。越五年终于修建完成祠堂与书院形制合一。

钱文华说,“这次复建意义重大,还惊动了宋元大儒,《三字经》作者王应麟亲笔撰写下《重建慈湖书院碑》一文,该碑现藏于慈湖中学内。”而史志中,将此处称之为“老慈湖书院”。

明清两代,慈湖书院也经历了不少风雨,屡有兴废。1826年,在当地人冯云濠、冯云祥兄弟与从侄冯汝霖、冯汝震兄弟(两位是当代文化名人冯骥才先生高祖的胞兄)各捐银一万五千两,再建慈湖书院于普济寺东,后史志称“新慈湖书院”。

1902年,在此基础上,开设慈湖中学堂,不久改名为慈谿县中学堂、慈谿县立高等小学、慈谿县立初级中学。抗日期间,为抵抗日寇的奴化教育,学校化整为零,实行分散办学。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1960年7月起正式改称宁波市慈湖中学,并沿用至今。而慈湖中学校歌歌词则还原这段历史:“慈湖湖水清且涟,阚峰罗列高插天,下有文元旧讲舍,教泽留存数百年……”

今天的慈湖中学校园里,还“藏”着一处慈湖文化博物馆,里面详细讲述了慈湖从与良渚文化同期的慈湖遗址开始,一路发展到今天的变迁史,包括慈湖书院的历代更迭,文脉不绝。据慈湖中学德育处老师介绍,每位进入学校的学生,开学第一周,必须抽一天到博物馆了解校史,了解学校的文化根脉,这也算是当代的一种“传承”吧。

记者 朱立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