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荣光打不过李连杰吗 于荣光脚踢李连杰
1958年,于荣光出生在北京一个京剧世家。
他出生的那一年,父亲已经支援新疆文化建设两年多。
他对父亲的印象不深,但对京剧十分感兴趣。
父亲自幼加入“鸣春社”科班学艺,签过生死契,受过锥心苦,
因此,严令家里子女不得学习京剧。
可这世间事,妙就妙在曲折离奇,无法捉摸。
于荣光早期京剧扮相
那场风波之后,于父被关进了牛棚,家里一下断了收入来源,
身为人子,怎么能看着父母受苦,而无动于衷。
如果说以前于荣光想学京剧,只是为了耍酷,
那么这一刻,他身上多了一份责任感。
1969年,11岁的于荣光考入风雷京剧团,正式开始学习京剧。
在梨园行,一直有句老话,“要想人前显贵,您必定得人后受罪”。
师傅没有因为他是大师之子,就对他高看一眼,他应该受的罪一点都没少。
面对墙,岔开腿,师傅两脚就能给他踢到墙根趴着。
这还不算什么,等到他双腿叉开180度,没有难度的时候,
师傅会把他的腿往后掰,掰一点垫一块砖,直到他无法承受。
在那疼痛难忍的那一刻,他突然对父亲多了一丝理解。
小时候的于荣光,个子不高,胖胖的,适合唱“花脸”,
他跟着师傅学了5年“花脸”。
就在他准备往“角”儿的方向努力时,
他长个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他成了一米八的大小伙。
师傅看着他,嘴里啧啧几下,这孩子长荒喽。
紧接着,他就被“发配”到武生行当,
学着做一个没有正脸的气氛活跃者。
原以为他这大高个去演武生应该很合适,
却不想,他是最不合适的。
别人做虎跳前蹦,轻轻松松双脚落地,
他做虎跳前蹦,十次有八次都是后背落地。
身形笨重,动作不协调,师兄弟们都叫他“二砣子”。
这种屈辱和嘲笑是他不能忍受的,
他身体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被激发了出来。
每天早晨天不亮,他骑着“偷”来的自行车,拿着“偷”来的铁锹,
骑25分钟,翻进陶然亭公园,偷偷练私功。
在地上挖一个大坑,把挖坑的土弄软,然后均匀地铺在两侧,
从坑里往出翻,每组10下,一小时翻够100下,
短短一年时间,他就有了明显的进步。
有次他在师父和师兄弟面前,
连做5个虎跳前蹦外加后手翻,动作灵活,舒展飘逸,
他看到师父眼里的赞赏,师兄弟眼里的难以置信,
他知道,他的武生之路正式开启了。
也许是从小学习京剧的原因,于荣光一直都是一个很硬气的人,
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罪都能受,
唯独受不了的就是别人的嘲讽和羞辱。
他的要强体现在他的表演里,更体现在他的人生中。
02
于荣光21岁的时候,已经是京城小有名气的京剧武生,
他身形高大,容貌俊朗,眼睛犀利有神,动作舒展飘逸,
又擅长表演高难度武剧目,很难不受观众的喜爱。
从5张桌子搭的台子上翻身而下,稳稳落地,瞬间赢得满堂彩。
由他主演的《长坂坡》《伐子都》、《挑滑轮》等剧目,
还登上过人民大会堂的舞台。
演的次数越多,于荣光在北京城的名声也就越大。
上世纪八十年代,非常流行两岸合拍电影,
武打动作片更是观众的心头好。
某天,于荣光刚结束《挑滑车》的表演,准备回家,
突然被一个带着墨镜,穿着黑色西装的人拦住去路,
黑衣人夸他戏演得不错,有没有兴趣拍个电影?明天来北京饭店见见导演?
于荣光想都没想就说,好啊。
虽说他也是演员,但他哪懂什么电影,更何况武生的动作和功夫完全就是两回事。
不过,于荣光好就好在,敢于尝试,敢于突破,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之后,他见到了徐小明,也由此走入了电影的大门,
成为那个年代,在香港影坛异常活跃的大陆演员。
1985年,《木棉袈裟》正式上映,于荣光在其中饰演大反派祁天远。
虽然是反派,但他耍地一手好拳,闹地少林寺鸡飞狗跳,
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这部电影最终收获1.4亿票房,成了那个年代,仅次于《红楼梦》的存在。
于荣光看到自己在大荧幕上“闪闪发光”的样子,犹然升起一股自豪之感。
跟徐小明合作了两部戏之后,于荣光签约了香港电影公司,
决定放弃现有的京剧事业,前往香港,专心发展演艺事业。
身边很多朋友都劝他慎重考虑,
小时候吃了那么多苦,才有了今天的地位,
这么轻易放弃,实在可惜。
更何况香港是什么样子,电影的未来如何,没人敢保证。
不如一边演京剧,一边接点合拍电影,这样既稳定又保险。
可这世上,哪有那么多两全其美的事情,
想要得到,就一定有舍弃和付出。
于荣光没有被任何人的劝说打动,
在他看来,男子汉大丈夫,就要敢闯敢拼有魄力,
要是连这点风险都克服不了,那这么多年的苦,就真白吃了。
03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绝无仅有的黄金年代。
于荣光有幸成为经历者和见证者。
那时候的他脚踢李连杰,拳打成龙,跟甄子丹过招,跟杨紫琼你追我赶,
那句“一个月几百块钱,你玩什么命啊”
到现在还是经典中的经典。
最忙的时候,他6部戏同时在拍,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
累得实在不行,借着肠胃炎的机会,硬是在医院睡了3天。
那段日子虽然辛苦,但也很充足,
跟不同演员合作,演绎不同角色的人生,
车速多快,他都敢跳,楼有多高,他都敢往下飞,
不用考虑资本、不用考虑市场,不用刻意讨好观众,
一心一意沉浸在创作当中。
之后的演艺圈再也没有这般好的景象。
1993年,香港电影达到巅峰的时刻,
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超其他地区。
当人们还在畅想港片的未来时,
衰败已经悄然来临。
邵氏尝试转型,
香港电影的核心人才,不断前往好莱坞,
寻求更好的发展。
1997年,香港回归,电影市场发行新的规定。
港片的落幕已成定局。
事实证明,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招呼都不会打。
而你不仅需要有过硬的实力,
还要有过人的观察力。
这时候的于荣光,早已勘破这繁荣背后的衰败,
早早回到内地,开启了自己事业新版图。
导演、制片、演员,样样都是风生水起。
04
于荣光回到内地的时候,正是内地电视剧行业蓬勃发展的好时候。
他瞅准了这个风口,去专业学校深造,成立了自己的影视公司,
为日后的“腾飞”做好充足的准备。
可老话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003年,于父突然感觉腰痛,于荣光带他去医院检查身体,
儿子连哄带骗,让父亲把能做的检查都做了,
医生告诉于荣光,肝上有4个手指头大的黑点,
基本可以确定是癌症。
于荣光隐瞒了病情,只有他们兄弟三人知道,
连母亲都一起瞒着。
老人家演了一辈子京剧,70多岁了还在院子里翻跟头,
是个好强的人,对生活充满希望,
他不希望打击到老人积极的心态。
跟医生商量之后,他拍板决定,采用介入治疗法,
只要老人心态好,这病就有转机。
看着刚做完手术的父亲,于荣光心里五味杂陈。
他出生的时候,父亲支援新疆未归,
他学戏的时候,父亲虽是名角,却很少指点他,
他出门在外,父亲也只是叮嘱他注意安全,
他当了演员,父亲也就偶尔问问他的工作,说两句不错。
在他心里,他与父亲之间似乎一直隔了一座山,
这一刻他才明白,是父亲主动化成了那座山,
给他庇护,给他力量,让他无所顾忌的奋斗、闯荡。
父亲不是不爱他,
而是以他独特的方式爱着他。
于荣光也决定,要用自己的方式, 报答父亲。
人到暮年,最怕的就是久病床前无孝子,
可于父是个要强的人,更是个演员,
“戏比天大”是他遵从了一辈子的信条,
做他的儿子,自然不能违背这个信条
也就是那几年里,
于荣光演了《狼毒花》、《锄奸》、《木府风云》等热播剧,
父亲从不在他面前,表现出喜悦之情,
但在街坊邻居面前,自豪之情一点都不藏着掖着。
2010年9月,老人病情突然恶化,住进重症监护室,
于荣光开始找父亲当年的师兄弟,亲朋好友,
想方设法,把他们请到北京来,
跟父亲再说说话,聊聊过往。
父亲走的时候,于荣光在外地拍戏,没能见着父亲最后一面,
但他知道,父亲是带着满意和骄傲走的。
父亲生病的这7年里,他尽心到了所有能尽的心,
他把父亲放在心里,父亲也能感受得到,
他主动承担起维护家庭的责任,让整个家庭更加温馨,更加和谐,
这些就已经足够了。
父亲这一生,虽然很晒与于荣光非常亲密相处,
但他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于荣光。
父亲是个坚强、有担当的人,于荣光也是,
05
于父走后,于荣光并没消沉太久,
他把对父亲的爱放在心里,
与自己的爱揉成一起,化成大爱,传播出去。
于父生病的那年,于荣光把自己的公司开到了云南,
他真的爱这片土地,爱这片土地上的民族和文化。
从演员到导演,从导演到制片,从制片到投资,
于荣光在娱乐圈闯荡这么多年,
他越来越清楚,自己不单单只是一个只会挣钱的演员、明星,
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者。
在事业有成之后,他更应该考虑的是社会责任感,
给丽江的学校捐款,鼓励他们传承丽江文化。
他把公司开到云南,就是为了能更好地挖掘和传承云南的民族文化。
《木府风云》不仅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
更是真实的云南旅游宣传片。
还有前一段时间被网友喷爆了的《天龙八部》,
虽说电视剧呈现的效果,比较差强人意,
但剧中的风景,都是在丽江、大理等地实景拍摄,
同样也算是一种文化和美景的宣传,
只可惜效果不太明显而已。
如今于荣光已经63岁,人生已走过半场。
前半生,他做过京剧名角,闯荡过香港影坛,塑造过诸多荧屏硬汉,当过导演、制片,制作过不少爆款电视剧。
虽然吃过苦,受过累,但也收获了很多掌声和赞扬。
下半生伊始,他决心在导演、制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要与年轻人多打交道,所以他拍了《斗罗大陆》真人版。
这部剧虽然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可,但有官方的加持,也不算差。
《天龙八部》就惨了一些,上线之后,基本没有太好的评价,不过于荣光似乎并没有受到打击,对他来说,这就是他的武侠世界,没有好坏之分。
现在的他,扎根云南,致力挖掘和弘扬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许不久的将来,他会重现《木府风云》的辉煌。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可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