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文字的名词解释(充亦古今字义)

象形文字的名词解释(充亦古今字义)(1)

“充”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个长得很肥硕的大猩猩的样子,用来表示肥硕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充”。

《说文·儿部》:“充,长也,高也。从儿,育省声。” (充,长;高。从儿,育省声。)

“充”的本义是长、高。因此引申为肥胖。如“充腴”指肥胖、丰满。引申为充满、充实。如“汗牛充栋”、“精力充沛”。

空间看起来满满当当,但未必都是精华,故又引申指充数、假冒。如“滥竽充数”、“打肿脸充胖子”

又引申为充任、充当。如白居易《卖炭翁》:“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象形文字的名词解释(充亦古今字义)(2)

“亦”是指事字。甲骨文像个正面站 立的人,两臂之下的两个点儿是指事符号,表示这里是腋下。金文大体相同。小篆与甲骨文、金文字脉相承。隶变后楷书写作“亦"。

《说文.亦部》:“亦,人之臂亦也。从大,象两亦之形。凡亦之属皆从亦。”(亦,人的腋窝。从大,像两个腋窝位于臂下的形状。大凡亦的部属都从亦。)“亦”的本义为人的腋窝。后世常被假借为虚词,表示类同或相似关系,相当于“也”、“也是”。还相当于“又”。如杜牧《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古汉语中,“亦”常和“不”连用,组成“不亦”,用于反问句,表示反诘语气。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象形文字的名词解释(充亦古今字义)(3)

象形文字的名词解释(充亦古今字义)(4)

象形文字的名词解释(充亦古今字义)(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