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鹿文化 鹿鸣呦呦西安人

鹿的意象在中国文化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

海南鹿文化 鹿鸣呦呦西安人(1)

秋林群鹿图 清 郎世宁 画 台北故宫 藏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鹿是我们很熟悉的动物,除了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外,在传统、民俗、文化等方面也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挖掘的方面。

作为生物之鹿

鹿是鹿科动物的统称,根据现在的生物学分类,共有18属54种。古代没有现在这么详细的物种分类,古书中记载的鹿类动物总计有八种,包括鹿、麋(麋鹿)、塵(驼鹿)、麞(獐)、麝、麂、麅(狍)、马鹿等。

在农业社会之前,原始人类以狩猎为生,鹿是主要的狩猎对象。在北京周口店遗址,就曾经发现大量的肿骨鹿和斑鹿化石。商代甲骨卜辞中,刻有“射鹿”“获鹿”等字样的甲骨有很多。西周时期,鹿仍是最重要的猎获对象。传说周文王筑有灵囿,大批量养鹿以供游猎。据《逸周书·世俘解》记载:“(周)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猫二、麋五千二百三十五、犀十有二,氂七百二十有一、熊百五十有一、罴百一十有八,豕三百五十有二、貉十有八、塵十有六、麝五十、麇三十,鹿三千五百有八。”在周武王这次大规模狩猎中,捕获的麋、塵、麇、鹿等鹿科动物占了将近8成。

以铺张扬厉著称的汉赋如司马相如《子虚赋》、枚乘《七发》、张衡《羽猎赋》中,描写田猎的内容占有很大比例,田猎的主要对象就是鹿。

海南鹿文化 鹿鸣呦呦西安人(2)

汉代猎鹿画像石拓图

古代天子、诸侯在农闲季节行围射猎,既是娱乐活动,也借此演练军事,类似今天的军事演习。《三国演义》第二十回“许田射猎”中曹操劝汉献帝去狩猎时说:“古之帝王,春蒐夏苗,秋狝冬狩,四时出郊,以示武于天下,今四海扰攘之时,正当借田猎以讲武。”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这次田猎中,遇到一只鹿,汉献帝三射不中,曹操用汉献帝的御用弓箭射中,并接受众人山呼万岁,气得关羽要杀曹操。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因为一只鹿,暴露了曹操的不臣之心。

海南鹿文化 鹿鸣呦呦西安人(3)

《三国演义》中的“许田打围”故事

历代王朝中,辽、金、元、清等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尤其重视田猎,辽、金时期,契丹、女真贵族有四时捺钵的传统,“春水”“秋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活动。所谓“春水”即在开春冰雪将融之时,到河中凿冰捕鱼,纵海冬青擒捕天鹅。所谓“秋山”即在深秋时节入山猎鹿、捕虎。元代帝王狩猎场景可从现存佚名所作、清宫旧藏的《元人秋猎图》长卷中可见一斑,此图第二部分即描绘了皇子射鹿的场景。

海南鹿文化 鹿鸣呦呦西安人(4)

《元人秋猎图》长卷

建立清朝的满族其先是女真部落,擅长狩猎,尤其是猎鹿,他们有一项看家本领是“哨鹿”,即吹奏用桦树皮做成的“鹿哨”,模仿鹿的鸣叫,引诱鹿群前来,加以捕捉。满族无论贵族还是普通百姓,几乎人人擅长捕鹿、猎鹿。满清入关之后,为了表示不忘根本,皇帝和王公贵族定期举行狩猎,一般在秋季举行,称为秋狝。为此,清代在盛京、吉林、南宛、木兰、黑龙江等五地设立了五个皇家围场,圈养了许多兽类用以狩猎。

海南鹿文化 鹿鸣呦呦西安人(5)

清代兴隆阿所绘《木兰秋狝图》局部

五大围场中最大的是位于今天吉林省吉林市、辽源市的盛京围场。盛京围场除了供皇室狩猎之外,每年还要向朝廷进献大量贡物,主要是梅花鹿及鹿肉、鹿皮毛等。清朝末年,由于年年捕猎,野生梅花鹿的数量越来越少,难以达到进贡数量。光绪二十一年(1895),盛京围场的猎户选派赵允吉为代表进京觐见慈禧太后,提出了人工饲养梅花鹿的想法。慈禧太后准许,并封赵允吉为七品鹿鞑官,在今吉林辽源市划定方圆40里的养鹿官山地,开创了我国大规模人工饲养梅花鹿的先河。

南苑围场建于清代顺治年间,地点在今天北京大兴区,是清代唯一设在关内的围场。现在这里建有南海子郊野公园和麋鹿苑。说起这个南苑围场,与麋鹿有着不解之缘。

海南鹿文化 鹿鸣呦呦西安人(6)

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内的麋鹿

麋鹿是中国特有的鹿科动物,俗称“四不像”,原来在我国境内大量分布,后来随着气候改变和自然环境变迁,种群数量逐渐减少,清末只有在北京的南苑围场中还生活着最后一群野生麋鹿。在19世纪之前,西方人根本不知道有麋鹿存在。清同治五年(1866)二月,在北京的法国神父皮埃尔·戴维听说京郊南海子的皇家猎苑中有一种被称为“四不像” 的动物,于是他花20两银子买通守卫御园的八旗士兵,弄到两张麋鹿皮和两颗麋鹿头,悄悄送到巴黎,引起了欧洲学界的轰动。按照西方生物学的分类,麋鹿被命名为“戴维神父鹿(Pere David’s Deer)”,原产中国的“四不像”竟然以一个西方神父的名字命名,真是滑稽。顺便说句题外话,大熊猫的英文名称Panda也是以这位神父的名字缩写命名的。

海南鹿文化 鹿鸣呦呦西安人(7)

皮埃尔·戴维

欧洲人在获得麋鹿的毛皮、头骨之后还不满足,千方百计想要获得麋鹿活体。由于当时社会混乱和管理不善,在北京的外国使团和教会人士采用贿赂手段买通守卫,陆续搞到了几十只麋鹿,并运往欧洲。1894年南海子围场被永定河决口冲开,一些麋鹿逃了出来被附近灾民捕杀食用。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南海子剩余的麋鹿大部分也死于非命,仅剩的最后一对被送到北京万牲园,1920年最后一只麋鹿死去。至此,原产于中国的麋鹿在国内反倒绝了种。

被偷运到欧洲的麋鹿最后辗转落入英国十一世贝福特公爵手中,他花费重金将分散在欧洲的18只麋鹿悉数买回,放养在自己的乌邦寺庄园中,这是欧洲乃至全世界仅有的麋鹿种群。1956年,十二世贝福特公爵将两对年轻的麋鹿赠与中国,至此,中国大地上才重新有了麋鹿。1983年,经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协调,英国向中国无偿提供麋鹿种群,麋鹿得以重回故乡生息繁衍。

海南鹿文化 鹿鸣呦呦西安人(8)

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内贝福特公爵像

今天,我国单纯以狩猎为生的民族已经没有了,在东北地区的密林深处,生活着以放养驯鹿为生的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两个森林民族,他们被称为“使用驯鹿的人”,驯鹿文化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鹿的实用价值

鹿浑身都是宝,鹿肉可食,是重要的肉类来源。《周礼·天官冢宰·兽人》记载“冬献狼,夏献麋”,即猎人冬天献狼肉、夏天献麋鹿肉供周王室食用。汉代之后,随着气候变迁、森林减少,鹿的数量也逐渐减少,普通人不大容易吃到鹿肉,鹿肉成为皇室、王公贵族的专享美食。满清崛起关外,尤重食鹿肉,皇帝常将鹿肉作为珍贵美食赐予重臣,一般三品以上官员才能享受到。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曾感叹道“鹿肉不能轻易得到。”

古代美食中有“八珍”之说,指八种特别珍贵的食材,即驼峰、熊掌、猴脑、猩唇、象拔、豹胎、犀尾、鹿筋,鹿筋来源于鹿自不用说,“猩唇”其实并不是猩猩的嘴唇,而是麋鹿脸部的干制品。“八珍”之中有两珍来源于鹿,可见古人对鹿的珍视程度。

鹿也是重要的动物性中药材,在古代医学典籍中,鹿被称为斑龙,鹿茸、鹿角、鹿血、鹿胎都可入药,尤其是鹿茸,更是延年益寿的传统名贵中药材。鹿科动物麝分泌的麝香也是珍贵的中药材。

海南鹿文化 鹿鸣呦呦西安人(9)

鹿茸指雄鹿未骨化带绒毛的幼角

鹿皮可以制衣,《史记》记载说,尧舜之时的人“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在先秦时期,贵族订婚用一对鹿皮作为聘礼,《仪礼·世婚礼》记载:“纳征,玄纁,束帛,俪皮,如纳吉礼。”郑玄注释说:“俪,两也。皮,鹿皮。”鹿皮在古代还曾一度作为货币使用。据《史记·平准书》记载:“古者皮币,诸侯以聘享。汉武帝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缋为币,直四十万。王侯朝觐享聘以荐壁,然后得行。”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竟然值四十万钱,面值实在是太大了。

文化之鹿

鹿除了具有实用价值外,在社会文化、审美艺术中也占有重要地位。鹿身形美丽、性情温顺,对人类没有什么威胁,与鹿相关的字、词大部分都是美好寓意,几乎无负面、贬义的意象。《说文解字》中收录了“鹿”字旁的字有26个,《康熙字典》中收录了110多个。在这些字中,既有鹿的分类,也有与鹿的生活习性相关的。

海南鹿文化 鹿鸣呦呦西安人(10)

“鹿”字演变,图源:象形字典,下同

尘土飞扬的“尘”字是汉字简化后造的会意字,未简化的尘字与鹿有关。《说文解字》中的小篆体“尘”字上为三只鹿,下为土,解释为“鹿行扬土也”。

海南鹿文化 鹿鸣呦呦西安人(11)

“尘”字演变

美丽的“丽”字,甲骨文中即有此字,形状是长着双角的鹿,鹿身上斑驳的花纹、光滑的皮肤、健壮的四肢,在古人看来,这就是美丽的象征。

海南鹿文化 鹿鸣呦呦西安人(12)

“丽”字演变

庆祝、欢庆的“庆”(慶)字也与鹿相关。《说文解字》解释说:“慶,行贺人也。从心,从夂。吉礼以鹿皮为贽,故从鹿省。”意思是说:庆,带礼前往向他人祝贺。字形用“心、夂”表义。嘉礼用鹿皮包装,字形采用省略了“比”的“鹿”作偏旁。

海南鹿文化 鹿鸣呦呦西安人(13)

“庆”字演变

鹿与“禄”同音,成为福禄寿喜、功名利禄中“禄”的象征和代言,因此,以鹿(禄)为主体形象的喜庆画作很多。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学生入学一是要拜孔夫子,二要向一幅画着鹿的画作揖,也是读书“求禄”之意。

海南鹿文化 鹿鸣呦呦西安人(14)

中国邮政2012年4月发行的特种邮票福禄寿喜

鹿不仅象征“禄”,而且古人以鹿为主体,创造了一种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瑞兽——麒麟。麒麟两字皆从鹿,与鹿的关系不言而喻。古人认为麒麟是吉祥神兽,主太平、长寿、多子,民间有麒麟送子之说。在传统民俗礼仪中,麒麟被制成各种饰物和摆件用于佩戴和安置家中,有祈福和保佑的用意。

海南鹿文化 鹿鸣呦呦西安人(15)

麒麟是吉祥神兽,民间有麒麟送子之说

“鹿”喻帝位

群雄逐鹿与鹿死谁手

与鹿有关的成语典故很多,像是指鹿为马、覆鹿寻蕉、鹿死不择音等等。这里重点来说说“逐鹿中原”“群雄逐鹿”“鹿死谁手”中的“逐鹿”意象。“逐鹿”象征对政权的角逐,见于《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裴骃《史记集解》引张晏注释说:“以鹿喻帝位也。”为什么要用“鹿”来比喻帝位呢?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鹿角象征早期部落首领的冠冕,部落中地位最高者才能佩戴鹿角样的饰物。一种解释是如《庄子》中所说:“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民如野鹿。”或《太公六韬》所说:“取天下,若逐野鹿。”将黎民百姓比喻为野鹿,帝王就是逐得野鹿者。

与“逐鹿中原”意思相近的还有“问鼎中原”一词,金庸在小说《鹿鼎记》中借用吕留良与其子之口对鹿、鼎意象进行了阐述:那文士(吕留良)道:“到得后来,问鼎、逐鹿这四个字,也可借用于别处,但原来的出典,是专指做皇帝而言。”小说中主人公韦小宝被封为“鹿鼎公”,是大有深意的。

佛道两家与鹿

传统文化中,除了儒家之外,释道两家与鹿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道家将鹿与仙联系在一起,尤其是白鹿为仙人的专属坐骑。西晋张华《博物志》记载:“汉武帝好仙道,祭祀名山大泽以求神仙之道。时西王母遣使乘白鹿告帝当来,乃供帐九华殿以待之。”东晋葛洪的《抱朴子·玉策篇》记载:“鹿寿千岁,与仙为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坐骑四不像即是麋鹿。

鹿与佛教的渊源也很深。佛祖释迦摩尼得道后第一次讲法的地方就在鹿野苑,传说此地多有野鹿出没故而得名。在佛教典籍《佛说九色鹿经》中记载,有菩萨曾经转世为鹿王,身有九色。现在敦煌莫高窟第257窟壁画中据此绘有《鹿王本身图》(又名《九色鹿经图》)。

海南鹿文化 鹿鸣呦呦西安人(16)

鹿王本生图 北魏 莫高窟第二百五十七窟壁画

1981年,上海电影美术制片厂将“鹿王本生”故事改编为动画片《九色鹿》,成为经典之作。

从“福禄寿喜”的禄(鹿)到“麒麟送子”中的麒麟,从《诗经》的“呦呦鹿鸣”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从金庸《鹿鼎记》到陈忠实的《白鹿原》,鹿的意象在中国文化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其实,不仅在中国,在西方,鹿也寓意美好,传说圣诞老人就是乘坐驯鹿拉的车在平安夜给孩子们分发礼物。

海南鹿文化 鹿鸣呦呦西安人(17)

圣诞老人乘坐驯鹿拉的车

无论古今中外,鹿都是惹人喜爱的,估计没有多少人讨厌鹿吧。

来源: 中国国家历史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