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辞去彭泽县令之后,归隐田园生活,期间借酒抒情写下了二十首《饮酒诗》,这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就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古体五言诗​非常得好,好在思想境界上非常高远超脱、淡泊悠然、从容自得,这是一种难以企及的人生境界,是内心的理想与坚守。大多数人对这种境界虽不能及但心愿往之,因为它让人忘掉烦恼、回归宁静,可是,这样的一种境界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达到的。

为什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1)

这首诗中陶渊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从盲目追求名利的场中彻底超脱出来了,他把自己的感悟写进诗中,后来的人读此诗有相同感受的自然会体悟到什么是陶渊明所追求的“真意”,这“真意”无须多辩,并不是语言所能够传达的,而在于心照不宣的心心相印!相视一笑,如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就是此等境界。

我最赞叹此诗第一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是一种心性的修持,是定力,更是一种人生境界。这种内心深处的淡泊宁静,为精神灵魂滋养了一方栖息地。在车马喧嚣的闹市中,纵然外面纷纷扰扰,但自己的内心并不会被它们干扰左右。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为什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2)

不为外界烦恼、纷乱所动,是一种定力。《大学》中有云:“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佛家也讲戒、定、慧。智慧的圆满成就是建立在“定”基础上的。一个人没有定力,外界一有风吹草动,内心就随之摇摆不定,无法安静,这样是永远不能够达到圆满智慧的境界和层次的。我们常自勉要提升自我涵养,不如先从培养定力开始。

为什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3)

​内心的淡泊宁静是一种无形却又强大的精神力量。佛家讲“境随心转”,是开示众生学习在生活中修行降服自己的一颗“心”,心态、心性上的向好向善转变就是修行层第上的进步。自己内心是什么样,就会带着什么样的有色眼镜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当你真正有了慈悲心、菩提心,你如理如法地修行,真心诚意地去做,别人自然会尊重你,喜欢你。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修好自己的心,一切境都会随心而转。

陶渊明的心境修持得非常高妙、宁静淡泊,否则他也写不出《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诗》等等这样境界高远的作品​,他笔下的事物如松、如菊都是高洁淡雅的,秀美而坚强!在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自得的深处,更有一种坚贞秀美的品格令人赞叹!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