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看懂8大品牌(38个门外汉一家小代工厂)
| 本文由华商韬略原创
| 首发于华商韬略
| 作者:熊剑辉、张婵
73岁完成环绕台湾岛的骑行挑战;75岁挑战1688公里的“京骑沪动”之旅;80岁以二次环台骑行为自己庆生.....
当人们说,刘金标为了事业和梦想敢豁出老命的时候,他自己却想着,怎么把曾经历生死危机的巨大(GIANT),做成永续经营的百年产业。
“巨人”起步
刘金标出生在台湾一个商业世家,从小就不安分,信奉“街头混一年,胜读十年书”,19岁就从学校跑了出来自出创业。年轻的刘金标心思活络,但没定性,三两年换一行,什么都干过,可直到38岁什么都没干火。
年近不惑,一事无成。刘金标心里憋屈也着急。一次聚会中,几位朋友无意中聊起美国自行车热的新闻,觉得自行车这行有点靠谱。于是,几个人一拍即成。
恰巧,那时台湾的自行车零配件厂也经历着草莽时代,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螺丝和螺帽卡不死,轮胎和钢圈套不上,装上后太紧总爆胎......都是惯常的情况。
刘金标入行不久就看得很明白:自行车质量差,根源问题就在零件标准不统一。
发现了这个问题,刘金标突然决心要干出点名堂,他定下目标,要当自行车业界产业标准的“武林盟主”。
此后,刘金标专程到日本寻找相关标准资料,以一个小工厂主的身份,挨家挨户的敲各大厂商的门,晓之以理:不统一标准、不提升质量,全行业都得死。
这个过程长达4年,而最终全台湾自行车业界采纳了刘金标倡议的生产标准(CNS),他成就了全行业的一项创举。
逼上梁山
零件标准和品质上去的同时,刘金标也赶上欧美制造业转移台湾的大风口。很快,巨大赢得了美国百年品牌——施文自行车(Schwinn)的大订单,成为它的代工厂。
一直沉下心来做标准、搞产品的刘金标发现,自己没想着赚快钱,巨大却像台印钞机,突然就扭亏为盈,而自己的黄金年代,来了。
70年代末,美国施文的大订单犹如雪花纷飞,让巨大赚得盆满钵溢。巨大开足马力不断整合友商,到80年代初,已然成为台湾自行车业界的龙头老大。
生意越来越赚钱,刘金标却越来越担心。
企业75%的业务来自美国施文,90%的业务是代工。可世上没有永远的客户,总有一天施文的订单会消失,到时候怎么办?而且代工没有定价权,利润率受制于人,再怎么努力也没掌声,巨大的未来又怎么办?
提心吊胆中,刘金标就此产生了一个小想法。
1981年,他试着创立品牌“捷安特”,在自行车上贴上了自家品牌,仅限在台湾试水销售。结果一经推出,大受好评。
如此一试,刘金标有底了,自家产品的质量是过硬的,即使越过品牌的光环,还是可以得到市场认可。
不过,即使如此,巨大的主要收入还是要仰赖美国施文的大订单。刘金标也担心“捷安特”会激怒施文,于是赶紧去征求这位“大金主”的意见,而且明确表示“捷安特”不在美国销售,只拓展施文不涉足的欧洲市场。
可即便如此,施文还是摇头表示不同意。直到1984年,反复磋商后,双方达成建一家合资公司的决定,巨大和施文的股份二八开,把“捷安特”做成合资品牌。
就当刘金标要大大松了口气的时候,却得知中了这位美国“大金主”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诡计。施文已经瞒着刘金标在深圳建了中华自行车厂。
随后,致命的危机提前到来,两年后,施文给巨大的订单骤减,刘金标猝不及防。
就在外界猜测巨大是因此一蹶不振,还是直接破产的时候,“被逼上梁山”的刘金标,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打出了自有品牌——“捷安特”,而实际上,他手里也仅有这一张牌可打。
刘金标的打算是,冒着与施文全面翻脸的风险,让捷安特在最短时间内攻破欧洲市场,为此,他迅速腾出整条生产线,集合最优秀的工人,马上开始技术攻关;同时,在荷兰建立欧洲销售公司。
这个打算显得有些疯狂,因为与美国不同,欧洲市场对自行车的质量和技术要求极高,全都以比赛用车做标准,即使巨大此前代工施文产品,但技术仍不达标,而这技术关要攻破,几乎不可能。
这点,刘金标清楚,员工们也清楚。为了鼓舞士气,他坦白公司的困境,让所有人都怀抱不成功则成仁决心,趁着外部逼迫狠狠努力一把,没准就能绝处逢生。
道理好讲,现实的日子却不好过。
1986年,当捷安特第一批货运抵荷兰,欧洲的销售总经理最先疯了。
他发回传真,密密麻麻写满了产品缺陷,还毫不客气地数落老板:“这样的品质,让我们怎么销售?”
刘金标一边连说着抱歉,一边继续召集技术人员,商议改善品质的对策。之后,刘金标苦行僧一般整天泡生产线,亲自督战,看到任何瑕疵都会停下整条生产线,召集员工想办法。
涉及的外部采购零件,全部要求最高品质;甚至研究碳纤维材料,并在全世界率先用于自行车……刻苦钻研下,产品品质终于有了惊人飞跃。
半年后,“捷安特”达到了欧洲高标准。而高品质很快获得高回报,登陆欧洲第二年,捷安特就开始盈利。随后捷安特迅速确立了国际大品牌的高端形象,在美日澳等发达国家深受欢迎。
谁都没料到,一场破天荒的生死危机,竟促成了巨大自由品牌的国际化。而闯过国际化的激流险滩,巨大的经营结构为之巨变:代工制造从90%降为30%,自主品牌则占据了70%的比例。
此后品牌不断崛起中,捷安特转头瞄准国内市场,恰逢大陆工厂的产能释放,充沛的劳动力和开放政策,成为捷安特迅猛成长的加速器,至此再也没有对手阻挡它迈向世界第一的脚步。
待到2004年,捷安特的营收达216亿新台币,无可争议地成为全球最大的自行车生产商。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头条号】,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就在华商韬略!
版权声明:版权归华商韬略所有,转载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回复“转载”获取授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