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发布土地流转合同示范文本(贵州修文县探索以)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原创稿

贵阳市修文县土地破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靠天吃饭现象突出。近年来,当地推动完善了机耕道、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等基础设施,打造集中连片的产业基地,为规模化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

在规模化农业发展进程中,当地农业生产主体逐步探索出了以“三分一保”“五统一两保底”等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反包”新型土地经营机制。

该机制主要是农业企业(合作社)以一定租金把原由农户家庭承包的分散、破碎土地从农户手中流转过来,由企业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设施、统一产业、统一技术、统一品牌后,并切块承包给农户耕种,推动公司统收统销兜底运营、农户按量按质计价稳定增收。

当前,在修文县试点该机制的蔬菜、猕猴桃等基地初步实现了企业降本增效、农民增收效果,为破解当前土地经营机制存在的“农民土地一租了之”“企业流转土地成本高”等难题提供了思路。

土地分组承包分类管理 产品分期经营保底定价

2015年,贵州天茂智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认准了猕猴桃产业,准备在修文县洒坪镇“大干一场”。

不过,项目投产后,公司管理层却没了信心。“流转200余户农民600余亩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产业路、灌溉水渠、喷灌水网、监测系统、保鲜冷库等配套设施……投入5200万元建设的猕猴桃基地成型后,基地产出不如预期。”贵州天茂智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现场管理负责人刘德松说,周边区域猕猴桃种植规模不断扩张,加上自然灾害等影响,企业每年亏损100万元左右。

2020年11月,公司果断将猕猴桃基地改为蔬菜基地,将土地划分成20—50亩不等的生产单元,承包给农民种植,探索分组承包、分类管理、分期经营、定价保底的“三分一保”种植模式。

贵州发布土地流转合同示范文本(贵州修文县探索以)(1)

位于洒坪镇青山村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洒坪镇农业中心供图

求变,变出了新气象。“公司结合市场需求、价格行情等选取种植品种、提供种苗,我们则负责种植管理,丰收后按协议价卖给公司,若蔬菜因灾绝收,公司按每人每天80元的劳务收入进行补助。”2021年5月,洒坪镇青山村村民李大香从天茂农业公司基地免费承包40亩菜地,当起了生产小组长,种植蔬菜。“半年时间赚了5万元左右。”李大香说。

而另一面,天茂农业公司将土地反包给农户后,管理人员从6人减少到2人,当年,管理人员工资支出从28.8万元降到9万元左右,同时减少临时用工工资性支出50万元左右,仅工资一项每年减少成本69.8万元。据预算,当年,公司从原来每年亏损100万元到当年就实现盈利80万元。

在洒坪镇农业中心主任王国清中心负责人王国清看来,通过“土地反包”模式,企业(合作社)不仅将分散的小农户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还有效推动职业农民培育。据统计,在该基地,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0余人,带动农民就业120余人。

生产包装销售统一标准 保底收购价格与劳务工资

谷堡镇平滩村是修文猕猴桃核心产区,现种植1.2万亩,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产业发展也面临了不少“烦恼”。

对于种植有猕猴桃1000余亩的修文县宏夏猕猴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说,最为突出的烦恼之一就是精细化管理带来的成本越来越高。

“以授粉用工为例,1亩土地需要4个人工,近些年来,周边猕猴桃产业规模变大,高峰时期人员十分紧张,授粉时期平均用人成本已达每人480元左右。”宏夏猕猴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林介绍。

贵州发布土地流转合同示范文本(贵州修文县探索以)(2)

猕猴桃实现丰收。修文县宏夏猕猴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供图

为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劳动力效率,合作社将生产基地的部分土地反包给农户种植,对猕猴桃生产进行统一种植技术、统一农资供应、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市场销售。合作社按市场价为农户提供保底收购和保底工资,收入按照2:8(合作社:农户)的利润分配比例进行分红。

在此机制下,村民郭孝萍承包果园80余亩,一家5个劳动力投入生产,今年销售利润10.5万元,销售期间5个人在合作社务工2个月,家庭实现工资性收入6万元。

“租地农民管理越好,产量就越高、收入也越高,村民生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土地、劳动力的利用效率也更高,进一步弥补了因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损失。”黄林说,今年,合作社猕猴桃亩均产量2500余斤,亩均产值1.05万元,实现了高规模、高产量,实现企业、农民双赢,产业持续有效发展。

补齐土地资金人才方面短板 深化“土地反包”改革探索

“过去企业、农民和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中分工不细,各自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农民主体地位不够凸显,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劳动积极性不高,导致产业发展企业一头热、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难的问题。”修文县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说,通过“土地反包”为利益联结的新型土地经营机制改革,进一步推动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土地集中经营与培育职业农民。

当前,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充分梳理扶贫项目、产业发展项目、企业运营困难等项目资产,贵阳市正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广“土地反包”模式,优化产业链分工,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提升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促进企业、村集体、农户共同参与产业发展。

贵州发布土地流转合同示范文本(贵州修文县探索以)(3)

位于修文坪山村的猕猴桃基地。黄贾超摄

结合“土地反包”实践过程中发现的短板,保障措施将进一步优化。土地环节,贵阳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将推动农村零散土地化零为整,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方向,建设规模化、设施化生产基地;市场主体环节,将不断培育引进产业链上下游的优强企业和配套企业,加快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政策保障也将更加明确。贵阳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围绕产业发展的土地、资金、人才三个关键问题,将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制定符合贵阳贵安实际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快建强生产、加工、储运、市场等产业配套设施,推进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