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欣赏钟繇(三国时期著名大书法家楷书鼻祖钟繇全部书法作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三国时期魏国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三国时期在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时期辉煌时代。尽管这个时期大部分处于战乱不已,分裂割据的状态,但书法艺术却没有因此停滞不前,楷、行、草、隶各体同步发展,风格多样而臻于精美。
魏晋书法魏晋书法承汉之余绪,又极富创造活力,是书法史上的里程碑,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魏晋书法规隋唐之法,开两宋之意,启元明之态,促清民(国)之朴,深刻地影响了历代书法并影响着当代书法的发展。
三国时期主要发展特征是过渡性,表现在:一,从有关制度来说,三国所制定的许多制度,是后来书法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二,从字体演变来说,楷、行的发展,三国是中间时代。三,从书家的状况看,三国时代的许多书家实际上成长于汉末,而三国时代成长起来的书家,却有许多进入了西晋,因而前后传承的特点非常突出。
魏的书法发展比较正常,这与武帝曹操的喜爱有关,他周围聚集了锺繇、梁鹄、韦诞、邯郸淳、卫觊等一批书家。更重要的是,建安十年他还发布了一个禁碑令,虽然扼制了隶书的应用空间,但同时却可以说为楷、行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这一制度在东晋时得到重申,为行书发达起了极大的作用。锺繇在楷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为后来二王父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蜀国默默无闻;而吴国则在草书、楷书和篆隶方面都有可观,尤其几块重要的碑刻已是楷书的前驱。
钟繇(151-230年 ),字元常,豫州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省长葛市)人。三国时期魏国重臣,著名书法家。
钟繇出身名门望族颍川钟氏,相貌不凡,聪慧过人。东汉时期,举孝廉出身,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协助汉献帝东归洛阳,册封东武亭侯。得到丞相曹操信任,出任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累迁前军师。曹操受封魏王,出任魏国大理卿,迁相国。曹魏建立后,历任廷尉卿、太尉、太傅等职,册封定陵县侯,位列三公。太和四年(230年),钟繇去世,谥号为“成”。正始四年(243年),配享魏武帝曹操庙庭。
钟繇擅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后世尊为“楷书鼻祖”,与书圣王羲之并称“钟王”。南朝庾肩吾评为“上品之上”;唐朝张怀瓘在《书断》评为“神品”。他见证和完成了汉字由隶到楷的演变,被人们尊称为“楷书鼻祖”,与“草圣”张芝并称为“钟张”,与“书圣”王羲之并称为“钟王”,可见其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
主要作品有五表、六帖和二碑,《宣示表》《调元表》《力命表》《贺捷表》《荐季直表》《昨疏还示帖》《墓田丙舍帖》《得长风帖》《雪寒帖》《白骑帖》《常患帖》《上尊号奏碑》《受禅碑》等。
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大书法家钟繇《宣示表》赏析
钟繇《宣示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现在所能见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都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此帖风格直接影响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从《黄庭经》、《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等就可看出),进而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创作。
《宣示表》,无款。或谓晋王羲之临本。此为刻日本《晋唐小楷》刻本。23.9×11.9cm。小楷十八行。此作其结体高古,笔意纯朴,章法自然,而点画之间,刚柔皆备,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餘。后人所评钟书“清劲”、“雅趣”、“神妙”等特色於此表中尤为鲜明。
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大书法家钟繇《昨疏还示帖》赏析
钟繇《昨疏还示表帖》宋拓,传为王羲之临钟繇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昨疏还示表帖》清劲闲雅,体端貌和,为小楷书中的上品。笔画清劲,瘦而腴,刚而柔。行笔不紧不慢,娴静温雅。较之《宣示表》、《力命表》劲健,较之《墓田丙舍帖》和《荐季直表》沉静。点画已全脱去隶书、章草的风貌,已形成楷书规范的用笔方法和点画形象。竖画已是用侧起斜势的中锋,比《荐季直表》平锋铺毫的隶法坚笔中锋,已有本质的变化。比之《贺捷表》保留尙多的章草遗意也前进了一大步,使楷书笔法臻于完善。结体端和茂密,
全文突破点画间的匀称分布,使字内有大块之白,而白的位置又有奇变,有在字的左、右、上、下、中部之异在如“何”、“而”、“盖”、“恕”、“还”等字之类。最为奇妙的是减少点画间的触笔(联接)。结体端和茂密,气息流通,意蕴空灵。
凡字内之方框均不封闭,必留一、二个,甚至有留三个气口的以求活气。框内之点画,亦不与框架相触,其位置又生变化。他把字的触笔,减少到最低的程度,有的字竟误触笔,如繁体的“乐”、“闻”等字,令人惊叹!章法取有行无列,行气中隐寓大小、斜正、开合之变,生错综起伏之势。后世楷书必有界格,死守匀,状如布算,真不知离楷书神髓有几千万里,充斥书坛,令人汗颜。要之,钟繇在此帖中完备楷书法度并使楷书开启了一种新的风貌,他的创造性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推动楷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大书法家钟繇《力命表》赏析
钟繇《力命表》,钟繇小楷代表作。钟繇墨迹今已无存,此为后世摹刻。《力命表》,刻作“传为王羲之临本”。小楷八行。横无列、竖成行,行距拉得很开,造成强烈的虚实对比。笔画粗细悬殊,长短不一,结体奇正有别,大小不等,稳而含蓄。有许多隶书的笔意和丰富多样的姿态。字内留有许多往回的空白,风格古雅。钟繇的《力命表》与《荐季直表》、《宣示表》都有些共同之处。这些特征与后来的王羲之的笔画较直露、体势较方整、行距较近的表现方法,以及清劲峻峭,俊秀妍美的风格迥然不同。
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大书法家钟繇《贺捷表》赏析
钟繇《贺捷表》又名《戎路表》、《戎辂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钟繇六十八岁时写。内容为得知蜀将关羽被杀的喜讯时写的贺捷表奏.此系最能代表钟书面貌的一帖。《宣和书谱》说:“楷法今之正书也,钟繇《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钟繇的书法,是较可靠的传世文人书中最早的作品。看此帖,其字尚未脱尽隶书笔意,但已属楷体。徐邦达先生认为,此帖的体即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中所提到的“八分楷法”。此帖“获”字的末笔,“舍”字的第一、二笔等,隶字的特点都还十分明显。钟繇的字以书写自然,风格古朴,以及章法结字的茂密幽深著称。这些,在此帖中都可约略见到。
《贺捷表》亦称《戎路帖》,《贺克捷表》。钟繇书于建安二十四年(219)闰月九日。此表有大小二本。此为日本藏(影冈斋帖)捐本,24.6×27.2cm。小楷十三行。另有《淳化秘阁续帖》、《玉烟堂》诸刻。
明·王世贞跋:“清丽无前,唯结法似小异。”清·王清跋:“钟太傅书,唐摹《贺捷表》为第一,幽浑而大雅,或正或偏,诚具方外之妙。
《贺捷表》除了与《荐季直表》、《宣示表》、《力命表》具有共同的特征外,又有自身独特的地方。大小、长短、粗细的反差极大,如“臣”、“繇”、“言”三字与左边的“以”、“无”、“任”、“不”四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保留着许多隶意的线条中,行书的用笔方式极为明显,笔与笔之间、上字与下字之间,顾盼生姿,虽笔断而意连。笔画的起止比较外露、随意,在古雅的主调中透露出生动、活泼的气质。
此帖书写自然,风格古朴,笔法坚厚,结体茂密而意象幽深。从整体看,虽尙未脱尽隶书笔意,但已属楷书,或即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中所云之“八分楷法”。
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大书法家钟繇《墓田丙舍帖》赏析
钟繇《墓田丙舍帖》单刻帖,又名《丙舍帖》、《墓田贴》,钟繇书。宋米芾《书史》谓右军(王羲之)暮年所书。今刻入汇帖者,均称王羲之临、钟繇书,小楷六行,共七十字。其用笔娴熟。兼含情意。元赵孟兆页《兰亭十三跋》谓其与《兰亭帖》绝相似,明时刻入《墨池堂》、《快雪堂》等,刊入日本《书道全集》(三),上海艺苑真赏社有影印本。
《墓田丙舍贴》传魏钟繇书。晋王羲之临。小楷。六行,共七十字。单刻帖。会刻入《快雪堂〉、《墨池堂》等帖。刊入日本书道全集)(三)。
《墓田丙舍贴》又名《丙舍帖》、《墓田帖》,历来为钟书之名帖。其用笔闲雅,字体风流而不乏古意。且点画中略见草意,生动流转,饶有天趣。元赵孟评其与王羲之所书《兰亭帖》有相似之绝妙。
王羲之临钟繇书,失其拙厚朴质之意,得其精密秀逸之姿,正所谓古质今妍,驰鹜沿革之必然也。王之学钟,可谓善学,而成百代之书圣。观此帖,结体劲健,而用笔温润,正是创造性临摹所造成的新作。
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大书法家钟繇《荐季直表》赏析
钟繇《荐季直表》钟繇书于魏黄初二年(221),楷书,书时钟繇已七十高龄。此表内容为推荐旧臣关内侯季直的表奏。原墨迹本于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时为一英兵所劫。后辗转落入一收藏家手中,又被小偷窃去埋入地下,挖出时已腐烂。幸有一照片留存。明代刻入《真赏斋帖》,清代刻入《三希堂》,列诸篇之首。
传世的中国书法墨迹,多至不可胜数,其中有一件,光辉夺目,极为人注意,这就是锺繇的《荐季直表》,《荐季直表》又称《荐关内侯季直表》,传魏钟繇书。末行署“景初二年(221)八月司徒东武侯臣钟繇表”。小楷。刻帖有此作十九行,为《赏斋帖》本,25.7×13.7cm。另作十三行。员迹递藏宋薛绍彭、元陆行直、明沉石田、华夏。清入内府。一八六零年圆明园被烧时为英兵所劫,后为裴景所有,又被窃走,埋入土中,致朽毁。
《三希堂法帖》以此冠首。此帖纸墨奇古,笔法深沉。它具有钟书的基本特征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深的书界的重视和高度评价。如陆行直云:“繇《荐季直表》高古纯模,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王世贞更认为,在此帖愿世之后,“天下之学钟者,不再知有《淳化阁贴》”。即指此帖之艺术价值皆在《淳化阁帖》中所载诸刻帖之上。审该帖,其笔画、结体极其圆活,章法错落有致,有所谓“云鹤游天”、“群鸿戏海”之妙趣。
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大书法家钟繇行草《得长风帖》赏析
钟繇《得长风帖》,这是钟繇十分罕见的楷行草一体神品 ,《得长风帖》行草书。钟繇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已失传,现存墨迹本为后人所临摹。南朝刘宋时人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录》说:“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所谓“铭石书”,即指正楷,“章程书”即隶书(八分书),“行押书”指行书。钟繇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已亡佚,人们今天所见到的要么为临摹本,要么系伪书。一般地认为有“五表”,“六帖”,“三碑”。
“五表”指《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调元表》《力命表》。这是现存钟繇书法艺术性最高的作品,但都不是钟繇的真迹。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说,《宣示表》是唐代所传王羲之临本。因王羲之亦为书法大家,所以他临摹钟繇的真迹非常成功,从中可以看到钟繇书法的情况。
六帖有《墓田丙舍》(简称《丙舍帖》),《昨疏还示帖》(简称《还示帖》)、《白骑帖》、《常患帖》、《雪寒帖》、《长风帖》(其后半部分又名《安厝帖》)。"六帖”全部为临本,《丙舍帖》、《还示帖》成就较高,也较接近钟体。是上乘之作。至于《白骑帖》等四种则经多人辗转临摹,已远离钟体。
“三碑”是《汉乙瑛置百石率史碑》(简称《乙瑛碑》)、《魏上尊号碑》、《受禅碑》,这些全为刻本。《乙瑛碑》有宋人张稚圭石刻记云:“后汉钟太尉书”,但此碑立于东汉永兴元年(153年),此时钟繇只有3岁,显然是误传。魏《上尊号碑》和《受禅碑》亦有确切记述“王朗文,梁鹄书,钟繇刻石”。这里选用梁鹄书的原因,涉及到曹操对梁鹄的推崇显然要高于钟繇。但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却是钟繇。
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大书法家钟繇行草《雪寒帖》赏析
钟繇《雪寒帖》释文:十二日繇白:雪寒想胜常。得张侯书,贤从帷帐之悼,甚哀伤不可言。疾患自宜量力,不复具。繇白。以上帖见于淳化阁帖,现藏于北京故宫。
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大书法家钟繇楷书《白骑帖》赏析
三国钟繇楷书《白骑帖》欣赏,钟繇所处的正是隶楷错变的时代,正如元袁裒《总论书家》所谓:“汉魏以降,书虽不同,大抵皆有分隶余风,故其体质高古。”因此在他的真书中也带有浓厚的隶意。他的小楷体势微扁,行间茂密,点画厚重,笔法清劲,醇古简静,富有一种自然质朴的意味。释文:白骑遂内书,不俟车驾,计吴人权道,情怀急切。当以时月待取伏罪之言,盖不以疑相府小缘心吞若八九。以上帖见于淳化阁帖,现藏于北京故宫。
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大书法家钟繇楷书《常患帖》赏析
钟繇《常患帖》欣赏钟繇《常患帖》(选自淳化阁帖-历代名臣法帖第二)《常患帖》释文:弟常患羸顿,遇寒进口物多少。新妇动止仰人。以上帖见于淳化阁帖,现藏于北京故宫。
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大书法家钟繇楷书《调元表》赏析
钟繇《调元表》,为钟繇“五表”之一。书于黄初元年(220),真迹久佚,仅有重刻本可见。收录于《伪星凤楼》、《泼墨斋》等丛帖中。
一般出版钟繇小楷字帖很少有选入《调元表》,可能因为真伪存在争议比较大的原因,所以比较罕见。
有评论称,“此摹本用笔尽管不及《宣示》精致内敛,但兴味意趣颇佳,也是好帖。”
钟繇《调元表》之一
大魏黃初元年十二月甲戌,大理東武亭侯鍾繇上,坐調元化曾何力,枝葉滋茂本根實。
钟繇《调元表》之二
時數大亨,豈一具述。今江南草間,奚足以辱王師乎?俟其苛慘,因民不忍,便行伐罪,可也。且中
钟繇《调元表》之三
國之師岂与島夷爭?一旦復虧威信,誠恐不足伏南夏也。臣兼行履險蹈夷。臣以無任
钟繇《调元表》之四
不獲之命。既已臣服。繇言:戎路扈從。
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大书法家钟繇楷书《上尊号奏》赏析
全称《魏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又名《百官劝进表》、《劝进碑》、《上尊号奏》。记东汉献帝末年,华歆、贾诩、王朗等对曹丕劝进之事,实际是曹丕玩弄的一个政治手腕,他随后即正式禅位称帝,史称曹魏。碑不书立石年月,32行,行49字。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裴松之注中记其文,与此碑稍异。顾南原《隶辩》定东汉献帝延康元年(220)。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则以为此碑记文当在延康元年,而刻于魏黄初之后。
此碑一向与另一魏初丰碑《受禅表》并称。二碑均在河南许昌南三十里曹魏故城之古城村汉献帝庙中,皆南向,一东一西,巍然相峙。依事理推之,先劝进,后受禅,或同时并举。《受禅》既立于黄初元年,则此碑之立当不会太晚或与《受禅》立于同时。
上尊号碑原文内容:相国安乐乡侯臣歆、太尉都亭侯臣诩、御史大夫安陵亭侯臣朗、使持节行都督督军车骑将军□□臣仁、辅国将军清苑乡侯臣若、虎牙将军南昌亭侯臣辅、轻车将军都亭侯臣忠、冠军将军好?乡侯臣秋、渡辽将军都亭侯臣柔、卫将军国明亭侯臣洪、使持节行都督督军镇西将军东乡侯臣真、使持节行都督督军领杨州刺史征东将军安阳乡侯臣休、使持节行都督督军征南将军平陵亭侯臣尚、使持节行都督督军徐州刺史镇东将军武安乡侯臣霸、使持节左将军中乡侯臣?、使持节右将军建乡侯臣晃、使持节前将军都乡侯臣辽、使持节後将军华乡侯臣灵、匈奴南单于臣泉、奉常臣贞、郎中令臣洽、卫尉安国亭侯臣昱、太仆臣夔、大理东武亭侯臣繇、大农臣霸、少府臣林、督军御史将作大匠千秋亭侯臣照、中领军中阳乡侯臣?、中护军臣陟、屯骑校尉都亭侯臣祖、长水校尉关内侯臣凌、步兵校尉关内侯臣福、射声校尉关内侯臣质、振威将军涅乡亭侯臣题、征虏将军都亭侯臣触、振武将军尉猛亭侯臣当、忠义将军乐乡亭侯臣生、建节将军平乐亭侯臣圃、安众将军元就亭侯臣神、翼卫将军都亭侯臣衢、讨夷将军成迁亭侯臣慎、怀远将军关内侯臣巽、绥边将军常乐亭侯臣俊、安夷将军高梁亭侯臣?、奋武将军长安亭侯臣丰、武卫将军安昌亭侯臣褚等稽首言:
臣等前上言,汉帝奉天命以固禅,群臣因天命以固请,陛下违天命以固辞,臣等顽愚,犹知其不可,况神祗之心乎!宜蒙纳许,以福海内欣戴之望。而丁卯制书诏臣等曰:「以德则孤不足,以时则虏未灭,若以群贤之灵,得保首领,终君魏国,于孤足矣。若孤者,胡足以辱四海?至乎天瑞人事,皆先王圣德遗庆,孤何有焉?是以未敢闻名。」臣等伏读诏书,於邑益甚。臣等闻《易》称「圣人奉天时」,而《论》曰:「君子畏天命。」天命有去就,然后帝者有禅代。是以唐之禅虞,命以在尔;虞之顺唐,谓之受终。尧知天命去已,故不得不禅;舜知历数在躬,故不敢不受。不得不禅,奉天时也;不敢不受,畏天命也。汉朝虽承委末陵迟之馀,犹务奉天命以则尧道,是以愿禅帝位而归二女。陛下正于大魏受命之初,抑虞夏之达节,尚延陵之让体,所枉者大,所直者小;所详者轻,所略者重。中人凡士,犹为陛下陋之,殁者有灵,则重华必忿愤于苍梧之神墓,大夏必郁邑于会稽之山阴,武王必不悦于高陵之玄宫矣。是以臣等敢以死请。且汉政在奄宦,禄去帝室七世矣。遂集矢石于其宫殿,而二京为之丘虚。当此之时,四海荡覆,天下分崩。武王亲衣甲而冠胄,沐雨而栉风,为民请命,则活万国;为世拨乱,则致升平。鸠民而立长,筑官而置吏,元元无过罔于前叶,而始有造于华裔。陛下即位,光昭文德,以翊武功;勤恤民隐,视之如伤:惧者宁之,劳者休之;寒者以暧,饥者以充;远人以德服,寇敌以恩降。迈恩种德,光被四表。稽古笃睦,茂于放勋;网漏吞舟,裕于周文。是以布政未期,人神并和。皇天则降甘露而臻四灵,后土则挺芝草而吐醴泉。虎豹鹿菟,咸素其色;雉鸠燕爵,亦白其羽。连理之木,同心之瓜,五采之鱼,珍祥瑞物,杂还于其间者,无不毕备。古人有言:「微禹,吾其鱼乎!」微大魏,则臣等之白骨既交横于旷野矣。伏省群臣内外前後章奏,所以陈叙陛下之符命者,莫不条河洛之图书,授天地之瑞应,因汉朝之款诚,宣万方之景附,可谓信矣著矣,□矣裕矣,高矣丘矣,三王无以及,五帝无以加,民命之悬于魏邦,民心之素于魏政,卅有余年矣。此乃千世时至之会,万载壹遇之秋。达节广度,宜昭于斯际;拘挛狭行,不施于此时。久稽天命,罪在臣等,辄营坛场,具礼仪,择吉日,口昭告昊天上帝,秩群神之礼,须?祭毕;会群寮于朝堂,议年号正朔服色当所以施行,臣谨拜表朝堂。臣歆、臣诩、臣朗、臣仁、臣若、臣辅、臣忠、臣秋、臣柔、臣洪、臣真、臣休、臣尚、臣霸、臣?,臣晃、臣辽、臣灵、臣泉、臣贞、臣洽、臣昱、臣夔、臣繇、臣霸、臣林、臣照、臣?、臣陟、臣祖、臣凌、臣福、臣质、臣题、臣触、臣当、臣生、臣圃、臣神、臣衢、臣慎、臣巽、臣俊、臣?、臣丰、臣褚,诚惶诚惧,顿首顿首,死罪死罪。(碑本《隶释》十九,《魏志·文帝纪》引《献帝传》。案:《古文苑》、闻人牟准《魏敬侯碑阴》,言「群上尊号奏,卫觊撰,锺繇书」。)
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大书法家钟繇楷书《受禅碑》赏析
钟繇《受禅碑》是刊刻于曹魏黄初元年(220年)的一方碑刻,全称“受禅表”,又称“受禅表碑”等,无撰书人姓名,属隶书书法作品,现位于河南临颍县繁城镇。 [1-2]
钟繇《受禅碑》为圭首碑,高310厘米,宽110厘米,厚30厘米,有穿,额题篆书阳文“受禅表”3字。碑文22行,每行49字,记载了汉献帝让位及曹丕接受禅让的史实。 书法上,其笔画稳健流畅、略带楷意而具有装饰意味,结构方正、均衡而有动态感,章法规整和谐。
释文:维黄初元年冬十月辛未,┘皇帝受禅于汉氏。上稽仪极,下考前训,书契所录,帝王遗事,义莫显于禅德,美莫盛于受终。故《书》“陈纳于〔大鹿〕”,《〔传〕》〔称〕“〔历数〕□□□”。┘是以降〔世〕且二百,年几三千,尧舜之事,复存于今。允皇代之上仪,帝者之高致也。故立斯表,以昭德义焉。┘皇帝体乾刚之懿姿,绍有虞之黄裔。九德既该,钦明文塞。齐光日月,材兼三极。及嗣位,┘先皇龙兴飨国,抚柔烝民,化以醇德。崇在宽之政,迈恺悌之教。宣重光以照下,拟阳春以播恵。开禁仓,散〔滞积〕。〔冡臣〕□□,□□□┘之锡;〔众〕兆陪台,蒙赒饩之养。兴遗勋,继绝世。废忘之劳,获金爵之赏;襁褓之〔孤〕,食〔旧德之禄〕。〔善无〕微〔而不旌〕,〔功无细而不〕□。□□┘〔戎士〕,哀矜庶狱。罢戍役,焚丹书,囹圄虚静,外无旷夫。玄泽云行,冈不沾卜。若夫覆载〔蕳易〕,〔刚柔允宜〕,〔乾之德〕,〔阴阳〕□□□□□┘□类育物。奋庸造化之道,四时之功也。宽容渊嚜,恩洽群。皇戏之质,尧舜之姿也。孜孜业业,迈德〔济民〕,〔伯禹之劳〕,□□□□。□┘叡智神武,料敌用兵。殷商之略,周发之明也。广大配天地,茂德苞众圣。鸿恩洽于区夏,仁声播于〔八〕荒。〔虽象胥所〕□,□□□□□,┘和而来王。是以休徵屡集,和气烟煴。上降乾祉,下发珍。天关启闱,四灵具臻,涌醴横流,山见黄人。〔所以显受命之〕□□,□□□┘之期运也。其余甘露零于豊草,野蚕茧于茂树。嘉禾神芝,奇禽灵兽,穷祥极瑞者,朞月之间,盖七百〔余见〕。〔自金天以〕□,□□□□,┘嘉祥之降,未有若今之盛者也。是以汉氏覩历数之去,已知神器之有归。稽唐禅〔虞〕,绍天〔眀命〕,釐〔嫔二女〕,〔钦受天位〕。┘皇帝谦退,让德不嗣,至于再,至于三。于是群公卿士佥曰:┘“陛下圣德,懿侔两仪。皇苻照晰,受命咸宜。且有熊之兴,地出大蝼;夏后承统,木荣冬敷;殷汤革命,白狼衔〔钩〕;〔周武观〕□,□□□□。┘方之今日,未足以喻,而犹以一至之庆,宠神当时。绍天即祚,负依而治。况于大魏,灵瑞若兹者乎!盖天命〔不可以辞〕,□□□□□┘以意距。大统不可以久旷,万国不可以乏主。宜顺民神,速承天序。”于是┘皇帝乃回思迁虑,旁观庶徵,上在璿玑。莁之《周易》,卜以守龟,龟莁袭吉,五反靡违。乃览公卿之议,顺皇天之命,〔练吉日〕□□□□┘唐典之明宪,遵大鹿之遗训。遂于繁昌筑灵坛,设壝宫,圭璧,储牺牲。延公侯卿士,常伯常任,纳言诸莭,〔岳牧邦君〕。〔虎〕□□□□┘匈奴、南单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王侯君长之群,入自旗门,咸旅于位。┘皇帝乃受天子之藉,冠通天,袭衮龙。穆穆皇皇,物有其容。上公策祝,燔燎棫檏,告类上帝,望秩五岳。烟于六宗,徧〔于群神〕。□□□┘晏,祥风来臻。乃诏有司,大赦天下,改元正始。开皇纲,阐帝载,殊徽帜,革器械,修废官,班瑞节,同律量衡,更姓改物。〔勒崇垂鸿〕,〔创〕□┘作则。永保天禄,传之冈极。┘ (说明:□,表示一个无法确认的字;〔〕,表示补字;加粗,表示碑作异体;┘,表示分行。)
稳健流畅。《受禅碑》的笔画整体上给人第一感觉为平整,是隶书法度化的结果。但是细细观摩会发现这种平整在书写时绝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力着于笔端沉稳的行笔。略带楷意。《受禅碑》楷化最明显的特征是“折刀头”意味的起笔。装饰意味。《受禅碑》笔画上的修饰手法与金文大篆的象形性修饰手法有着很大不同,其装饰性表现的更为细微,体现在横竖的起笔收笔处,短小笔画的扭动上,撇捺的弯曲程度上。
钟繇是蔡邕书法的第二代传人。其实,钟繇的书法艺术之所以取得巨大艺术成就,并不限于一家之学。据宋代陈思《书苑菁华》记载,钟繇少年时就跟随刘胜学习了三年的书法,后来又学习曹喜、刘德升等人的书法。因此,钟繇与任何有成就的学者一样,都是集前人之大成,刻苦用功,努力学习的结果。
钟繇所处的时期,正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并接近完成的时期。在完成汉字的这个重要的演变过程中,钟繇继往开来,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他能适应时代潮流,善于学习民间出现的新书体;另一方面他勤奋学习,善于思考与钻研。
由此可以得知,学习书法为什么要加强人的修养,因为书法不仅仅是字形是否好看的问题,而是字形背后所承载的含金量。钟繇的书法就像他的人品一样,刚正有力,又有宽容之态,这种宽容不是留给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而是给予积极向上的人的。
学习钟繇的书法作品,要注意从三个方面做好:一是要了解一些篆书书法知识,因为他的楷书参揉了一些篆书意味,并且用笔上也多以篆籀笔法,可以说篆书是基础。二是注意字形的变化,虽然它的字形基本上大体相同,但是其中点画的变化是非常丰富的,不能因为字形一样而使点画缺少了变化。三是要把握好用笔和笔势,用笔上宜以中锋为主,做到“逆入、涩进、紧收”的原则要求,注意有些横画中的“一波三折”的写法和点画之间的笔势,使字更有生命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