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个现代产业学院(示范校重点建设15个产业学院)
推动产教融合发展是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多年摸索的基础上,2021年,省教育厅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高等学校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着力加强高等学校产业学院建设。为支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充分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科研优势,围绕我省产业布局发展,面向战略性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数字河南和现代服务产业等发展需要,分类立项建设了29个产业学院,并遴选确定了15个产业学院作为重点建设的产业学院,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定位准确、亮点突出的特色产业学院。为宣传和推介示范校产业学院建设成果
我们
以三个主题分期予以推介
专题介绍我省15所示范校
重点建设的产业学院建设效果
展示示范校产业学院
在促进产教融合、
培养产业亟需人才方面的经验做法
敬请关注
今天我们聚焦
示范校重点建设产业学院典型经验第二期——
“战略新兴产业”篇
黄淮学院新能源与网联汽车产业学院
黄河科技学院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学院
商丘师范学院生命健康产业学院
洛阳理工学院机器人产业学院
平顶山学院尼龙新材料学院
新乡学院智能装备与起重现代产业学院
郑州西亚斯学院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学院
一、新能源与网联汽车产业学院
黄淮学院
聚焦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校企共筑产教融合新平台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远航。在河南全省上下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着力构建“456”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体系宏大背景下,2021年11月,黄淮学院新能源与网联汽车产业学院正式成立。新能源与网联汽车产业学院是由黄淮学院与遂平县人民政府、河南惠强新能源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鹏辉电源有限公司、河南华顺阳光新能源有限公司、河南银泰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按照“1 N”模式联合打造的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科技服务、成果转化、产业引领、学生创业等多功能深度互融的产教融合综合体。当前,黄淮学院新能源与网联汽车产业学院在构建产教融合支撑机制、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协同育人互动机制、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正在朝着建设豫南产教融合新高地的目标迈进。
黄淮学院新能源与网联汽车产业学院签约暨揭牌仪式
一、产教融合步伐明显加快
作为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战略研究试点院校、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河南省首批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黄淮学院高度重视新能源与网联汽车产业学院建设,支持其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促进产教科、校地企深度融合。依托产业学院,黄淮学院已与河南惠强新能源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鹏辉电源有限公司、河南华顺阳光新能源有限公司、河南银泰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等新能源产业链上、中、下游等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形成了教育和产业同频共振、融合互动的发展格局。2021年11月12日,黄淮学院作为理事长单位成立驻马店市新能源产业产教融合战略联盟,共同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共同育人机制。
依托产业学院成立驻马店市新能源产业产教融合战略联盟
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人才培养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基本使命。黄淮学院新能源与网联汽车产业学院积极推进“3导入 5共同 4层次 3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依托产业学院,设立了“新能源与网联汽车”微专业,获批河南省新工科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022年3月,产业学院卓越班开始招生,并纳入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以产业学院为平台,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研、生产与竞赛项目,获国家奖20余项,省级奖30余项;学生获授权国家专利66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58项;发表论文5篇,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能动天下,源启未来”国情观察团获国家级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毕业生质量获得广泛认可,2022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达到30.65%,已完成就业率超过90%。
新能源与网联汽车产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图
新能源与网联汽车产业学院学生获奖证书
三、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依托重点产业学院,先后投入资金456万元,建设了新能源汽车实验室、智能网联汽车实验分析平台、动力电池研发与测试平台,新增科技创新实验室面积1215平方米,新增高端实验设备151台(套),科技创新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同时,与河南鹏辉电源有限公司围绕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等关键技术,联合研发了高性能安全型功能电解液,该技术已应用于圆柱、方形锂离子电池电芯,荣获2021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与河南惠强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围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智能隔膜技术,联合研发了三层共挤PP/PE/PP异形材质高安全性隔膜,该技术已应用于比亚迪刀片电池,荣获2021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校企联合共建高端实验平台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学院
黄河科技学院
坚持“四个聚焦” 构建“产教融合矩阵”
走进郑州威科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我们看到了一颗又一颗朴实无华的匠心,收获了一份又一份真挚细腻的感动。企业工程师正在把研发项目分解成一个个子项目,带领来自高校的师生们攀登新一代信息技术高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学院里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发生。
黄河科技学院作为全国第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河南省“十四五”时期重点建设的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结合新兴产业需求和自身办学特色,聚焦企业迭代关键技术,与郑州威科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8家行业协会、科研院校、龙头企业共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学院,构建了“资源共享、管理共商、人才共育、共谋发展”的运行和管理机制,通过“四个聚焦”,探索出了一条产教“真融真合”的新路径。
聚焦机制创新,构建“双元”育人模式。强化多方协同,成立产业学院管理委员会,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产业学院依托信息技术专业集群,构建“2 1 1”“双元”育人模式。全面推行项目化教学,实施“双导师制”,学生在校就拥有1年产业项目经验,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多层次的人才“蓄水池”。
聚焦师资共享,建成高水平教学团队。建立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现有教师122人,其中专职教师81人,企业兼职教师41人,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71%,河南省教学名师1人,正高职称16人,博士21人,企业高管兼任学生创新创业导师11人。
聚焦协同共建,打造高层次教学研发平台。多方投入,共建服务实训实习实践、企业技术升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学研发平台,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科创融合。郑州威科姆投入300万元建设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支持学校项目班教学实践和实习实训。校企投入800万,打造“研发一体化公共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研发一体化公共服务,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研发合作,为大学生双创提供技术支持。
聚焦示范引领,辐射带动效应不断凸显。产业学院建设取得较好成效,信息与通信系统获批河南省重点学科,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个专业获批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智慧农业物联网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物联网底层无线传感网络应用技术团队”获批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获批教育部第一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4项,学生获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47项,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522项,在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1银2铜。
时代呼唤工程教育创新,黄河科技学院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学院将坚持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推进,奋勇争先、更加出彩,为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扩展新空间、增添新活力、培育新动能。
黄河科技学院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学院架构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学院建设发展研讨会
图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学院研发一体化公共平台架构
三、生命健康产业学院
商丘师范学院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打造豫东产教融合新高地
2021年6月,商丘师范学院生命健康产业学院成立。学院由商丘师范学院、商丘市梁园区人民政府、华原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是集人才培养、药品研发、药品质量与安全性评价等的产教融合实体,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探索了校市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正在向豫东产教融合新高地的建设目标迈进。
商丘师范学院生命健康产业学院揭牌仪式
一、搭建管理组织架构,筑牢合作制度保障
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理事会-院长-专业委员会”三级管理架构。依据《生命健康产业学院理事会章程》《生命健康产业学院专业委员会章程》等文件,生命健康产业学院成立了理事会,由商丘师范学院、商丘梁园区人民政府、华原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三方联合组成,负责学院发展的重大决策。产业学院院长负责协调处理产业学院日常工作,专业建设委员会协助学院确定专业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向,确定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审议专业教学计划,做好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学校年投入200万元专项建设经费,保证学院正常运行。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双创能力
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双向交流,打造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生命健康产业学院促进政府、高校、行业企业资源的深度融合,与企业合作共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班”,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建立行业企业专家广泛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共同建设实验实训实习平台。建立了学生实习实训体系,实训基地校内有河南省生物分子识别与传感重点实验室、绿色药物合成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等省级平台,校外有商丘华原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河南天骏环境保护监测有限公司、河南翰斯作物保护有限公司以及上海现代哈森(商丘)药业有限公司等单位,校内外协同育人,促进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2021年,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学校获省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其中《水域小管家——一种基于NB-IoT技术的水质监测系统》获得国赛铜奖。
生命健康产业学院校内外实习实训
三、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助力商丘争先进位
生命健康产业学院主动融入河南、商丘区域发展战略,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成效凸显。生命健康产业学院教师参与研发的“睿蓁”外泌素已经投放市场,取得了初步的稳定客户。与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现代哈森(商丘)药业有限公司进行联合技术攻关,在早期奥兹海默症检测、糖尿病诱发消化道病变、干细胞技术在退行性关节炎的作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积极参与“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承担商丘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组织的药物合成反应工、药物分离纯化工、原料药精制干燥工等技术工种从业资格考试的培训工作。参与“万人助万企”活动,帮助商丘梁园区生物科学、医药健康等企业纾困解难,为梁园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商丘日报》报道学院发展
坚持校市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商丘师院矢志不移的办学方向。商丘师范学院将进一步加快前沿学科团队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商丘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在未来3-5年内,生命健康产业学院将打造成豫东地区先进的技术创新平台、先进的产业应用转化系统和高端的人才培养基地,为商丘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四、机器人产业学院
洛阳理工学院
以产业学院为抓手,打造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
为实现制造强国战略,贯彻《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2021年,智能制造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实现强强联合,合并组建机器人产业学院。带着两个工科学院天然的应用为先基因,沐浴洛阳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东风,机器人产业学院针对中原产业升级需求,立足机器人下游产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开发,服务地方传统生产线的升级改造,服务河南产业集群结构调整,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跑进了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的快车道。
“产教全融合”,打造智造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机器人产业学院里,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采用“3 1”培养模式,“双导师制”培养学生。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4项省级课程走进课堂,一部十四五省级重点规划教材成为教学资源,共研共享百余项国家与省级科技作品竞赛,构建“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学生共育、师资共培、项目共研、平台共享、质量共评”的八维协同高素质交叉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集群合力铸辉煌”,打造综合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学院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河南省劳动模范1人,河南省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累计引进经费1000余万元,形成了由专任教师、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构成的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促进学生工程实践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教师到企业培训
机器人实验平台
“打造发展新高地”,建设产学研服务平台。建成国家众创空间、河南省本科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工业机器人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等7个省级平台,服务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优质创业项目。积极服务社会,对外开展机器人教育培训,累计为地方培训技术人才近万人次,助推地方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形成了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大平台。
为企业培训机器人工程师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院将抢抓机器人龙头企业创新改革发展机遇,服务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战略,深化产学研创融合,不断提升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为培养高素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而努力奋斗!
五、尼龙新材料学院
平顶山学院
“四链耦合”深化产教融合 助力中国尼龙城建设
2022年4月7日,“平顶山学院书记校长百企行”首站来到中国尼龙城核心片区——平顶山尼龙新材料开发区,在政校企座谈会上,学院党委书记华小鹏谈到:“学校将持续与园区各家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聚焦产业链,对标价值链,打造创新链,布局人才链,通过‘四链耦合’为平顶山奋进百强市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平顶山学院把产业学院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突破口,主动对接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尼龙新材料产业和“中国尼龙城”建设需求,与平顶山市人民政府、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等单位合作共建河南省重点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尼龙新材料学院”,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和创新高地的作用。
聚焦产业链,探索建立“2245”校企合作模式。聚焦平顶山尼龙及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厘清产业变革对工程技术人才的新需求,建立“2245”校企合作模式,实现“双元双师四对接五共同”。“双元”即学校元和企业元,“双师”指专任教师与行业教师组成的产业学院师资队伍。“四对接”是产业学院实现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对接企业需求;课程群对接岗位群,依据岗位需求制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对接业务过程,引入企业真实环境、真实流程、真实项目;师生创新创业对接产业创新链,专创融合推进师生共创。“五共同”是在产业学院内实现校企共建专业、共建人才队伍、共同开发应用课程、共同搭建平台,共同开展技术创新与转化。
对标价值链,推进实施“服务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与平顶山市政府、平顶山市尼龙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平顶山市化学化工学会、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等共同制订尼龙新材料学院服务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方案,推动产业学院建设有机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实现学科专业群与服务产业联动发展。有效整合平台、技术、人才、项目、信息等资源,促进产业学院将生产经营、教育教学、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等多功能融合发展。
打造创新链,构建“产学研转创”一体化平台。学校打造“尼龙新材料与绿色化工新技术团队”,面向尼龙新材料行业、企业的研发需求和特点,协同开展应用型科技研发。与河南省尼龙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共建河南省芳纶后应用研发中心,学校博士团队进驻企业,作为企业研发中心人员,接受校企双考核。学校还依托产业学院与高新区管委会、神马尼龙化工公司、尼龙科技公司等共建河南省尼龙新材料工程技术中心、河南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平台,围绕尼龙新材料领域在催化剂研发、工程塑料改性、环境治理等方面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8项,参与编制工业与硫酸二甲酯等化工部推荐标准3项,校企合作研发项目17项,完成技术成果转化3项。学校教师开展的尼龙66系列消泡剂国产化研究,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完全取代进口产品。
布局人才链,创新应用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以河南省一流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为基础,组建围绕尼龙及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学科-专业-产业链”联合体。学校和企业都是人才培养主体,以尼龙全产业链产品生命周期为载体,共同设计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共同研究符合新技术和新经济需求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构筑真实工程实践教学情境,将现代工程实践的精髓——“构思、设计、实施、运行”贯彻教学全过程,实现“项目化平台、嵌入式课程、混合式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科研-产业”闭环合作机制。在人才培养中,优化重构以“实验-课程设计-工程实训-专业实习”为主线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知识整合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的能力训练体系,实现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素养的渐进型阶梯式培养。近三年,学生就业率达到98.6%,其中专业对口率82.7%,一批毕业生扎根地方,仅在河南神马尼龙化工有限公司工作的毕业生就有98人,他们岗位适应性强、发展潜力大,得到企业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学校教师自主研发的尼龙66消泡剂国产化替代试验现场
学校田刚博士带领学生在河南神马催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催化剂制备研究
六、智能装备与起重现代产业学院
新乡学院
一核心五联动,推进产学研转创深度融合
“让国产起重机举起中国新高度”,卫华集团研发和生产的起重设备为神舟系列火箭的成功发射提供保障,可谓国之重器,新乡也获得“中国起重机械之乡”的美誉。新乡学院秉承“新新相融、开放协同”的发展思路,对接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产业链,整合“省级一流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省级科研平台、省级工训中心、省级教学团队”等资源,与新乡本地企业卫华集团强强联合成立智能装备与起重现代产业学院,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特色装备产业发展,共同实现“让世界轻松起来”的美好愿望。
产业学院锚定科研成果的产出与转化。2021年联合申请授权起重相关发明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6项,成果转化达到200余万元;校企联合申报并获批了“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智能起重装备工业设计中心”;“基于机器视觉的起重机防摇摆系统研究”获得新乡市重大科技专项100万元资助。科研的产出得到了良好的反馈,先后投入240万元在校内建设“起重机关键技术智能检测与控制教学平台”,为产业学院后续“多主体参与、多学科交叉、产学研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的发展方向铺平了道路,至今已培养起重方向学生800余名,其中1人获全国劳动模范奖章。
产业学院锚定人才培养的顶天与立地。卫华起重关于“起重机轻量化、智能化、模块化、专业化”的最新科研成果和产业学院“起重机械”、“输送机械”、“金属结构”、“机器视觉”等课程对接,凝练了28个工程实践案例、开发共建了7门教材讲义、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达到50余人次;“起重机防摇摆”、“深度学习”、“机器视觉”等实际案例走进学生的毕业设计,真题真做的比例达到80%以上;“智能物流分类搬运机器人”等学生作品登上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舞台,全年累计获省级以上奖项29项。
产业学院锚定自身发展的创新与提升。学院申请成为起重机行业协会理事,参与7项起重机标准的制定。2021年10月成功举办了机械工程学会物流工程分会年会,在业内形成了一定聚集效应。
“问内外资源创条件,打造工程教育开放融合新生态”已经成为新工科建设的共识。产业学院将围绕“一核心五联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培养人才并开展生产性实践活动,积极探索产业学院建设的“新乡学院路径”。
学院成功举办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起重机结构专业2021年工作会议暨技术交流会
学院起重设备智能与简约化实验室
七、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学院
郑州西亚斯学院
AI引领、校企共融,育大国“工匠”,助中国智造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成为我国“十四五”期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保障和核心驱动力之一。依托科大讯飞强大的实力和领先世界的核心技术,郑州西亚斯学院——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学院(以下简称人工智能学院)立足新形势,大力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探索合作办学新模式。
依托科大讯飞核心技术,共建高科技实验场所。近年来校企投入1300万元,共建设施完善、技术领先的实验场所13个,其中包括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展厅1个、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技术实验室12个,拥有实验工位600个,校外产学研基地4个,满足计算机科学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相关专业课程教学、课程实验、工程项目实践、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教学实训活动。同时,科大讯飞开放“讯飞云平台”、AIUI接口资源,实现企业项目运作与学校教学的同步和资源共享。
校企共建AI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科大讯飞常年派驻12名以上具有一线开发、管理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入校,融入郑州西亚斯学院课程建设团队,先后成立“计算机视觉课程教学团队”、“NLP课程教学团队”等,将《机器学习》《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与应用》等18门社会、企业应用性高的知识和实践项目搬上讲台。近年来驻校工程师结合企业项目经验,全程带领学生完成《人脸识别》《图片分类》《形态识别》《垃圾分类》等数十项源于真实项目案例,并指导学生在双创和学科竞赛中获得6个省级奖项、7个省级项目立项,使学生能够及时的获取和掌握行业最新技术。
重视师资联合培养,突出助力行业发展。学院先后选派10余名教师到企业锻炼,深度接触讯飞研发平台。同时讯飞每年面向学院教师开展2次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认证培训,助推行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形成了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大平台。
“用人工智能建设美好世界”是人工智能学院不变的初心,学院将以培养人工智能领域“卓越工程师”为首任,不忘初心,为大国“工匠”培土育苗,助力中国智造。
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展厅
人工智能展厅交互体验
人工智能实验室
统筹 | 朱荣玉
审核 | 杨晓谜
责编 | 黄发强、贾元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