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村落我的世界(我的村落我的世界)

——《钟士瀛诗文辑存》序记得六年前,我为文友钟声编著出版的《我的钟村我的家》写过一篇《一村一巷都有文化》的评论,同时对其不惜耗费几十年心血将自己所能搜集整理的、涉及钟村方方面面的资料编撰成书而深为感佩,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我的村落我的世界?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我的村落我的世界(我的村落我的世界)

我的村落我的世界

——《钟士瀛诗文辑存》序记得六年前,我为文友钟声编著出版的《我的钟村我的家》写过一篇《一村一巷都有文化》的评论,同时对其不惜耗费几十年心血将自己所能搜集整理的、涉及钟村方方面面的资料编撰成书而深为感佩。

《我的钟村我的家》有别于传统的村志,是钟村的“百科全书”,也是浦江之一“最”。近六年来,钟声老友并没有闲着,又通过查阅《浦阳潮溪钟氏宗谱》《浦江县志》和《浦江宗谱文献集成》等书,通过对书籍有收藏、对地域人文历史有兴趣的人,广泛收集与钟村有关联的资料,自列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钟士瀛诗文辑存》终于成稿。钟士瀛(1865~1941),潮溪钟村(现改名集贤村)人,是清末至民国时期浦江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先后任集贤小学校长、义乌县立小学堂教师、浙江省立第七中学(今金华市第一中学)及师范学校国文教员、民国《浦江县志》主编等职。

“先生少时,刻励锻史研经。及壮,从黄广文裴卿先生游,修学好古文,名籍甚。时方盛行科举,士子多潜心于词章之学。先生虽治古籍,并善帖括文辞,有桐城方百川之风。故每一文出,多士争诵,奉为楷模。”这是时任中央执行委员兼监察院闽浙区监察使陈肇英对钟士瀛的评价。

先说说潮溪吧!潮溪,是浦阳江在浦江境内黄宅夜渔市(谐音下于市)以下至钟村一带水域之称谓,传古代浦阳江单独入海,海潮溯江而上至此止,方得其名。因海潮涨落之故,又有上潮溪、下潮溪之分。1951年,下潮溪并入钟村;上潮溪并入信华村。东汉人袁康、吴平合著的《越绝书》,是中国现存最早记载古代吴越地方史志的文献。书中言,吴越有“三江”,即吴淞江、钱塘江和浦阳江,在当时都是各自入海的。

明代之前,浦阳江出诸暨经萧山后,转折向东,经绍兴东流入海,是一条与钱塘江并立独行的河流。据《绍兴县志》载,明成化九年(1473),绍兴知府戴琥在考察了绍兴水利形势后,认为是浦阳江扰乱了整个鉴湖水系,遂组织百姓筑堤(人称“戴公堤”)数十万丈,又在萧山临浦修筑麻溪坝,截断浦阳江与山会平原的关系,让浦阳江水就近直接汇入钱塘江。

“水患”自此根绝,浦阳江独立入海的历史亦宣告结束,有存大禹陵的《戴琥水利碑》为证。上述史实与《浦江县志》记载的古浦阳十景之一的“潮溪夜渔”不谋而合。涨潮时,潮溪一带沿江两岸的村民,惯于夜间提灯拦网,捕鱼捉蟹。每当此际,江面篝灯渔火,景色雅丽,美仑美奂。

元明时,邑人柳贯、吴莱、钱惟善、潘泰、张应槐等多有诗咏。自然,浦阳江改道入钱塘后,“潮溪夜渔”的景象便不复存在了。录《浦阳十咏》之柳贯《潮溪夜渔》诗如下:涧水添流到石矼,小家残户占渔商。蛟龙未解承云气,鱼鳖安能避泽梁。两岸栎林藏曲折,一篝松火照微茫。淮夷固有蠙珠颗,往往钩深得夜光。

潮溪钟氏始祖钟嗣延于南宋绍定(1228~1233)年间由桐庐迁居浦江。明天启四年(1624)潮溪钟氏第一次修谱,至2010年2月19日,《浦阳潮溪钟氏宗谱》完成第21次修葺,举行圆谱庆典,村前华侨广场搭台演戏五天五夜。

从迁浦始祖至今近790年,传31世,400多户(其中有黄、洪、傅、马等客姓)、1800余人。修谱从第一次到最近一次,计386年,平均每18年修葺一次。足见钟氏族人对谱牒的重视,而且没有因“潮溪夜渔“景观的消失而弃用“潮溪”为谱牒冠名。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以姓氏为主体构成的村落,是中国最原始的群居方式。一方面,它促成了家族的繁衍生息和发展,促进了家族的集团化,为人类文明发展树立了典范;另一方面,受地理环境、建筑结构、人口流动和经济社会发展诸因素的影响,世居的村落有越来越模糊或边缘化的趋势。特别是以姓氏为主构成的家族村落模式,正在一步一步走向衰微,由此带来的还有以宗祠为核心的传统家族文化的衰落,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于是,再次翻阅六百多页的《我的钟村我的家》,试图从中找到一些答案。书中的《人物春秋》和《崇教兴学》篇章让我眼前一亮。古代的钟村,除了清顺治八年(1651)钟氏第十六世孙钟继成为首位科拔贡士(即通过礼部会试),康熙、乾隆及嘉庆年间出过4位贡士外,并无其他记载。

而进入近现代后,钟村则才人辈出,如雨后春笋般茂发,独领风骚百余年。列述如下:有清末“天医星临头”之誉的钟文纯;有钟士瀛、钟道缵、钟兆榕的“一门三杰”;有辛亥革命功臣、授骑兵少校衔的钟玉成;有我国现代知名的将军级兵工企业家钟道锠;有我国自动控制学科的奠基人钟士模;有集将军、教授、科学家于一身入选央视《东方之子》的钟道隆;有在科技、文学等领域成绩突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钟道鍊、钟道新、钟云霄等人……

另据不完全统计,在清代,钟村便有太学生48人,庠生51人;投入军旅和警营的钟氏裔孙,仅民国时期就有86人,其中,“士”字辈的34人,“道”字辈的32人;解放后入伍服役的有上百人之多;在兵工和科技企业的钟氏裔孙有79人。

此外,在司法、经贸、工商、文艺等领域,有较大作为的钟氏裔孙亦逾百人。民国时期,估计钟村人口不足一千,但能有这么多的才俊出山入林,不得不说钟村是很了不起的。钟村之所以有此成就,我思考再三,觉得离不开两点:一是尊师重教的风气,二是门第相当的联姻。尊师重教,首推钟士瀛先生。

据《民国浦江县志稿)载:“民三年(1914)一月,钟村士绅士瀛、士培、学优、学丰、天喜等,为里人求学便利计,认筹经费,就钟氏宗祠开设集贤初等小学。十二年(1923)履行新学制,士瀛、士培、学棠、学优等议添高级部,改为完全小学……”。

集贤小学由钟士瀛等首创,是当时浦江县12所一级民众学校之一,钟士瀛亲任校长达23年之久。由于钟士瀛的引领与躬行,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学子勤奋苦读蔚成风气。民国二十五年(1936),集贤小学高级部、初级部毕业生即达608名。

那个时代,军阀混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潮溪钟村的集贤小学却能偏安一隅,培养出这么多青年才俊,实是钟村之幸、浦江之幸啊!民国二十六年(1937),在福建为官的陈肇英,受恩师钟士瀛崇教兴学的影响,在钟村与古塘之间的浦阳江普义桥东南侧集资筹建普义初级中学(今中山中学)。

陈肇英自任校董事会董事长,再次将学风推向高潮。这一创举将尊师重教之风吹遍整个丰安大地。钟士瀛的影响越来越大,先后被义乌县立小学堂、浙江省立第七中学(今金华市第一中学)及师范学校聘为国文教员。

书香门第世代传承,道德文章后继有人。钟玉成、钟士模、钟道缵、钟道锠等,先后从钟村走出了一代又一代学子能人,这就不是传说了,而钟村在学业上有别于其他村亦决非空话。

在钟村,所谓“门当户对”的联姻,是成就钟村的又一景象。钟村的钟贤汉与建溪望族戴氏的戴殿泗结为亲家;钟学端择东乡孝门张氏后裔、“湖山吟社”盟主张若骝为婿;钟士垿将黄宅望族、民初曾任浦江县议会议长的黄志璠尊为岳父;钟士仲与诗书画俱佳的嵩溪徐察人互道亲翁;还有钟道绅、钟道锠、钟寿田、钟士桓等分别与张同光、张书旂、郑祖纬、王仲英等邑内知名文艺家的门庭都有姻亲关系。不得不说,这种门当户对的联姻,联的不仅仅是名望,姻的更是才情和睿气,这是钟村人的智慧,钟村人的眼光,值得我们后人借鉴。

反观我们现在的婚姻,以爱情与自由为幌子,行追名逐利之实,可以说忠孝礼义耕读之传统文化悄然无遗;所谓门当户对,讲究的是房子、车子和票子,不想生育、生育了不养孩子、养了孩子不懂得敬老爱幼,已渐渐将我们原本引以为傲的优秀传统还给老祖宗了。

浦邑之内,自宋以来,吴溪吴氏、仙华方氏、西隅朱氏、麟溪郑氏、龙溪张氏、建溪戴氏、龙池倪氏等,是浦江历史上文人迭出、著述最多的名门望族。除此之外,深溪王氏、合溪费氏、嵩溪徐氏、湖溪虞氏等亦有建树。潮溪钟氏,是我翻阅了钟声所著《我的钟村我的家》后方才认识的;特别是拜读了《钟士瀛诗文辑存》后,更深深地为邑中宿儒“绿洲先生”这几百篇(首)诗文而惊叹。

领衔办学、筹措资材、外聘执教等等,都需要时间和精力,钟士瀛在如此繁忙的日子里,不忘著书立说,这不仅需要一种初心不改的精神来支撑,更需要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来维持,而这正是当下的我们需要好好学习并践行的。从这个角度而言,潮溪钟氏、小小的钟村,在近代浦江历史上是应当有其地位的,从中也说明了丰安大地人文历史的广度和深度。

这也是最令我欣喜、并愿意为此伏案昼阅夜读的原因。小时候,一年四季都只能在村里感受花开花落,但无论喜怒哀乐,都有满满的情结镶嵌在村舍与溪山间。无论是厅堂里那一方小小的天井,门口池塘里可以映出的天地,还是村口的香樟树和小桥流水,村落就是我们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现在心心念念的乡愁。

现在的我,觉得生活在这个小小的县城与世界没有什么距离。从飞机、高铁、高速公路,到潜艇、航母、导弹和“北斗”;从手机、微信、抖音到支付宝和5G,已把整个地球都连结为一个村,“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成为我们的新追求和新贡献。

而生我养我的那个小山村呢?却越来越感觉与我的世界有了距离,我的兄弟姐妹、我的叔伯妯娌以及我的儿孙们,却越来越远离那个同心圆。我不知道这到底是喜还是悲?!

钟声的祖乡是潮溪钟村,钟村就是他的家,钟村也是他的国,钟村更是他的世界。他沉浸在他的家国里,遨游在他的世界里,做着他的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