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民居建筑知识 古代建筑之客家围屋

客家围屋,又称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客家民居经典的三大样式(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之一,客家围屋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

客家围屋始建于唐宋,兴于明清,是先如今保存最多的一种客家建筑。唐宋时期连年战乱,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迁徙,客家寓为客居他乡之意,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我们知道唐宋时期江南除了一些水利发达地区有出现城市的缩影,其他地区都是深山老林,猛兽出没,这些被迫南迁的客家人想要寻找的一个安静祥和的世外桃源,远离威胁围屋孕育而生。

古民居建筑知识 古代建筑之客家围屋(1)

客家围屋是中国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围屋结合了客家古朴遗风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见到围屋的踪迹,包括中国大陆南部的广东、江西、福建省、香港新界以及台湾的屏东、云林、台中东势等。

著名的客家围代表有蔡蒙吉故居、鹤湖新居、九厅十八井、田丰世居、新桥世居、新乔世居、东升围、林寨古村、环水楼、大万世居、茂盛世居、客家排屋、观澜版画村、原膴隆基、龙田世居、馨梓围、贵湖塘老围、洪围、玉田世居、崇林世居、南阳世居、大塘世居、碧滟楼、苏家围、四角楼、曾生故居、南华又庐、仁厚温公祠、磐安围、满堂客家大围、进士第、东生围、善述围、承德楼、栗园围、人境庐、济济楼、泰安楼、肇庆堂、德先楼、李惠堂故居、光禄第、崇庆第、阮啸仙故居、福田世居、西埔新居、秀岭世居、璇庆新居、继善楼、李和美、正埔岭世居、玉田世居、廻龙世居、两秀新居、丘逢甲故居、长兴围、大王屋、李和美、棣华围、大刘屋等。

客家人采用中原传统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为防止盗贼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建造了营垒式住宅。

古民居建筑知识 古代建筑之客家围屋(2)

形式有两种:一:砖瓦结构。二:特殊土坯结构: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稠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三、花岗岩条石结构(如江西龙南龙光围)。

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10亩,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

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围屋充分的经济性、良好的坚固性、奇妙的物理性、突出的防御性、独特的艺术性,每一座围屋都是易守难攻的设防城市,攻防兼备设置了各种陷阱机关。

古民居建筑知识 古代建筑之客家围屋(3)

客家人经历了无数风霜雪雨、战火纷飞,今天,这些围屋依旧巍然挺立,依然发挥着聚拢客家人的作用,成为了离开此地的客家人魂牵梦绕的“故乡”的代名词。

我们现在去观看这些围屋,去了解客家人和民风强悍的土著的殊死搏斗,建筑内部的迥响是令人心慰的生命气息,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古建中国致力于打造未来建筑的产业链孵化平台,致力于弘扬传统优良文化,继承古人以建筑作为文化载体的非凡创意及重要功能,唤醒建筑中缺失的中华历史文化,为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让建筑有文化,把文化带回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