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演讲稿(青年闻一多的一封家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饱含深情的家书,是远方的亲人与家人互通来往的信,是维系家人情感的一种联系方式今天的故事就从一封家书说起,让我们走进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感受青年的呼号和呐喊,还原那激动人心的历史事件,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闻一多演讲稿?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闻一多演讲稿(青年闻一多的一封家书)

闻一多演讲稿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饱含深情的家书,是远方的亲人与家人互通来往的信,是维系家人情感的一种联系方式。今天的故事就从一封家书说起,让我们走进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感受青年的呼号和呐喊,还原那激动人心的历史事件。

在那苍黄翻覆、陵谷变迁的大时代,在那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动荡岁月里,历史的浪潮将有志于民族振兴的贤良才俊推上了风口浪尖。他们在改变中国命运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这是一位卓越的爱国者,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和充满激情的诗人。他从一个脱离人民群众的知识分子,转变为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战士;他从一个接受美式教育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坚定的革命者。他传奇的奋斗史,以及为革命而牺牲的精神,对今天的青年朋友仍有教育之义。

他就是闻一多。

闻一多的这封家书,写于五四运动后不久。1919年5月17日,他给父母写信,信中表明了他对这一事件的态度,并描述了当时清华学生游行示威和罢课的情形。此时,五四运动刚过去不到半个月,闻一多才21岁。当时,闻一多接连收到两位哥哥的来信,大意是父亲希望其暑假可以回乡探亲。闻一多的家在湖北省长江下游的浠水县巴河镇,距离武汉只有半日的水路。家乡的父母亲一直挂念远在北京的儿子,也迫于地缘闭塞无法了解北京的情况,希望他可以暑假返乡。闻一多以往每年都会在暑假回乡待两个月,故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二月庐”。然而,这年他却说,虽然一年没有回乡省亲了,远客思家,人之情也,可国家大事,责任所在,不得已也。为此,闻一多才给父母亲写了这封长信进行解释,并希望父母亲理解和支持。家书原文如下:

《致父母亲(一九一九年五月十七日)》

父母亲大人膝下:

近来家内清吉否?念念。连接二哥、五哥来函,人事俱好、祈勿垂虑。山东交涉及北京学界之举动,迪纯兄归,当知原委。殴国贼时,清华不在内,三十二人被捕后始加入,北京学界联合会要求释放被捕学生,此事目的达到后各校仍逐日讨论进行,各省团体来电响应者纷纷不绝,目下声势甚盛,但傅总长、蔡校长之去亦颇受影响。现每日有游行演讲,有救国日刊,各举动积极进行,但取不越轨范以外,以稳健二字为宗旨。此次北京二十七校中,大学虽为首领,而一切进行之完密、敏捷,终推清华。国家至此地步,神人交怨,有强权,无公理,全国瞢然如梦,或则敢怒而不敢言。卖国贼罪大恶极,横行无忌,国人明知其恶,而视若无睹,独一般学生敢冒不韪,起而抗之,虽于事无大济,然而其心可悲,其志可嘉,其勇可佩!所以北京学界为全国所景仰,不亦宜乎?清华作事,有秩序,有精神,此次成效卓著,亦素所习练使然也。现校内办事机关曰学生代表团,分外务、推行、秘书、会计、干事、纠察六部,现定代表团暑假留校办事。男与八哥均在秘书部,而男责任尤重,万难分身。又新剧社拟于假中编辑新剧,亦男之职务,该社并可津贴膳费十余元,今年暑假可以留堂住宿,费用二十六元,新剧社大约可出半数(前校中拟办暑假补习学校仅中等科,男拟谋一教习,于经费颇有补助。现此事未经外交部批准,所以作罢论),尚须洋十余元,男拟如二哥、五哥可以接济更好,不能,可在友人处通挪,不知两位大人以为何如?本年又拟稍有著作,校中图书馆可以参览,亦一便也。男每年辄有此意,非有他故,无非欲多读书,多作事,且得与朋友共处,稍得切磋之益也。一年未归家,且此年中家内又多变故,二哥久在外,非独二大人愿男等回家一集,即在男等亦何尝不愿回家稍尽温省之责。远客思家人之情也,虽曰求学求名,特不得已耳。此年中与八哥共处,时谈家务未尝不太息悲哽,不知忧来何自也。又男每岁回家一次,必得一番感想,因平日在学校与在家中景况大不同,在校中间或失于惰逸,一回想象中景况,必警心惕虑,益自发愤,故每归家,实无一日敢懈怠,非仅为家计问题,即乡村生计之难,风俗之坏,自治之不发达,何莫非作学生者之责任哉!今年不幸,有国家大事,责任所在,势有难逃,不得已也。五哥回家,自不待言,二哥如有福建之行,亦可回家,男在此多暇,时时奉禀述叙情况,又时时作诗歌奉上,以娱尊怀,两大人虽不见男犹见男也。男在此为国作事,非谓有男国即不亡,乃国家育养学生,岁糜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忠孝二途,本非相悖,尽忠即所以尽孝也,且男在校中,颇称明大义,今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男昧于世故人情,不善与俗人交接,独知读书,每至古人忠义之事,辄为神往,尝自诩吕端大事不糊涂,不在此乎?或者人以为男此议论为大言空谈,如俗语曰“不落实”,或则曰“狂妄”,此诚不然。今日无人作爱国之事,亦无人出爱国之言,相习成风,至不知爱国为何物。有人稍言爱国,必私相惊异,以为不落实与狂妄,岂不可悲!此番议论,原为驷弟发,感于日寇欺忤中国,愤懑填膺,不觉累牍。驷弟年少,当知二十世纪少年当有二十世纪人之思想,即爱国思想也。前托十哥转禀两大人,新剧社赴汉演戏男或可乘机回家,现此问题已打消,男必不能回家也。或者下年经济充足,寒假可回家一看。寒假正在阴历年,男未在家度岁已六七年,时常思想团年乐趣,下年必设法回家,即请假在家多住数日亦不惜也。区区苦衷,务祈鉴宥,不胜惶恐之至!肃此敬请福安。

此次各界佩服北京学生者,以其作事稳健,男在此帮忙决不至有何危险,两大人务放心。

男骅叩

五月十七日下午

家书最容易流露最真挚的感情。闻一多的这封家书,可以说尽显了革命青年的远大抱负,是五四青年最突出的时代特征。不难看出,信中流露出闻一多对民族危亡的忧虑,对投身革命的热忱,以及对家人亲友的眷念。国难当头,他选择了民族大义,肩负起了青年的担当。

信的开篇,他就迫不及待地向父母描述了五四运动在北京的情况,流露出对参加爱国行动的兴奋,对学校行为的认可。他禀告父母,打算坚持暑假留校编辑新剧,支持爱国活动,并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和理解。他对时局的情况很是担忧,如果没有人站出来为国家民族而“出爱国之言,作爱国之事,知爱国为何物”,国家就真的危急了。他以实际行动真正地践行了“尽忠即所以尽孝也”,为国家做事或牺牲,作为有志青年的他责无旁贷。信尾也流露出他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未在家度岁已六七年”,即使这样,他毅然放弃了回乡探亲,选择留校坚持开展爱国运动,他成了暑期学生代表团的领导成员。他对于学生的爱国热情评价很高,尤其是对清华学生的表现,更是非常肯定。从信中,既可以看到闻一多的爱国激情、青年抱负,又可以感受到他的浪漫主义气质,以及那种热血沸腾、情感奔放的对传统落后思想的批判。像近代一切奋发有为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鼓舞闻一多不断前进的基本动力是他那浓挚的爱国热情。

五四运动之于闻一多,既是一场了不起的伟大运动,又是被他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到次数最多的重要历史事件。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五四运动不仅是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伟大斗争,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运动。五四运动由北京学生界发动,对青年的影响尤其巨大,闻一多在这场斗争中经受了前所未有的锻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