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在唐朝有名吗(大唐名相房玄龄)
房玄龄(579—648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唐初著名宰相、政治家、史学家。隋朝泾阳(今陕西咸阳)令房彦谦之子。善诗能文,博览经史。十七岁时举进士出身,授羽骑尉、隰城(今山西汾阳)县尉。李渊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后,房玄龄投靠秦王李世民,任典管书记,积极参与谋划,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与杜如晦齐名。房玄龄、杜如晦两人同心济谋,传为美谈。历史有“房谋杜断”之说,被史学家誉为名相。
房玄龄的曾祖父房翼,曾历任北魏镇远将军、宋安郡守,袭壮武伯;其祖父房熊,历任北齐释褐州主簿;其父亲房彦谦,勤勉好学,通涉《五经》,富有辩才,是魏、齐时期的山东学者,曾任隋泾阳令。房玄龄自幼耳濡目染,颇有其父遗风。房玄龄生于官宦之家,自幼聪慧,善诗能文,博览经史,精通儒家经书,并学得一手好书法,工草隶。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十七岁的房玄龄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县尉。很受吏部侍郎高孝基的赏识。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天下大乱,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派李世民到渭北攻打隋军。政治上敏感的房玄龄知道隋朝大势已去,下决心投奔李渊父子。房玄龄来到渭北与李世民相见。两人相见甚欢,被任命为记室参军(机要文书)。次年(大业十四年,618年)五月,李渊登基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封李世民为秦王,房玄龄为秦王府记室书记,成为李世民的重要助手。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竭尽心智,参与谋划管理。
房玄龄居秦王府十年,军符府檄,日常管理无不管理得井井有条,妥妥帖帖。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秦王李世民先后在泾州(今甘肃泾川北)收降了薛仁杲(gǎo后送往长安遭杀),在晋北击败刘武周。房玄龄颇具政治眼光,看的远、想的全。李世民每胜一处,不少人都去争抢珍玩珠宝。房玄龄则是寻求人才推荐李世民量才而用,收罗典册充实府库。比如与自己齐名的杜如晦,就是唐军在攻克长安时,被房玄龄发现并加以保护,后推荐给李世民被任为秦王府法曹参军(士兵训练和军法审判官)。
根据《旧唐书》记载:太子李建成见秦王府有非常多的人才,害怕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向唐高祖李渊建议、将秦王府的官员都调到外地任职。秦王府被迁到外地的人非常多,李世民对此非常担忧。房玄龄对李世民说:“府中幕僚虽然被迁往外地的人比较多,但这些没有什么好可惜的,只有杜如晦聪慧,能洞察事理,这个人有王佐之才,大王如果为镇一方,那用不上他。但如果以后要经略天下,那就非用杜如晦不可,只有此人才能帮你大忙的”。李世民恍然大悟,急忙向父皇李渊上奏,请求将杜如晦继续留在秦王府效力。其他诸如才思敏捷的薛收,有“王陵、周勃节,可倚大事”的李大亮等人都是经房玄龄举荐,得到李世民重用的。唐高祖李渊深为房玄龄叹赏,曾对侍臣讲:“这人深解机宜,足可委以重任。每替秦王陈说事务,能深达人心。千里之外,也像对面说话一样”。
据《旧唐书》载:房玄龄跟随李世民讨伐王世充,夺回东都洛阳,把典籍图册保存起来,以备将来治国之用。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夏六月,房玄龄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他在这场斗争中充当主要谋士作用。帮助李世民谋得帝王之位。所以,李世民论功行赏,以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功为一等。房玄龄因功封为邢国公。这一封赏,遭到李世民叔父、淮安王李神通的不满,他说:“义旗初起,臣等率兵先至,而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不过是刀笔之吏,竟然评功一等,臣私下不服”。唐太宗却对李神通说:房玄龄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比得上汉初张良、萧何,您怎么就不明白呢”?贞观四年(630年),房玄龄改封魏国公,监编国史。代替长孙无忌任尚书左仆射,行宰相职责。这一职位直至房玄龄病故。
房玄龄为相兢兢业业,时刻不敢有半点懈怠。与尚书右仆射杜如晦、尚书右丞魏征共同管理朝政。《旧唐书》说房玄龄:“日夜虔诚恭敬,用尽全部的心力,不想让每一个人才失去应当处的位置。听到他人的长处,好像自己拥有了一样高兴”。房玄龄对行政事务明晰练达,并且用文献经典来加以整治。他审查修订法令,意在宽容和平稳。他不以求全来选人,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他人,根据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议论的人都称赞他是良相。
高宗被封为太子之后,唐太宗加玄龄为太子太傅,仍主持门下省事务,像原来那样监管编撰国史。房玄龄主编的《高祖太宗实录》终于写成,唐太宗赐玺书予以表彰,这一年,玄龄因继母去世丁忧服丧离开职位,朝廷特地下诏在昭陵赐给他墓地。不久,他又重回本官职位。唐太宗亲征辽东时,命房玄龄在京城留守,亲手写诏书说:“你担负萧何一样的重任,我才没有后顾之忧啊”。房玄龄在唐太宗贞观为相时期,主要做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精简官吏,改革吏治。房玄龄认为吏治改革是国家治理的根本问题。而精简官吏是吏治改革的重要方面,吏治问题是国家求治的重要问题,主要表现在公平竞争和平等职权、待遇方面。他认为官吏的公平正直又是治国之要道。史载:房玄龄曾对唐太宗有一段对话,唐太宗说:“现在应当审查官吏,让他们都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那么国家就可以无为而治了”。房玄龄说:“臣听说治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尚书》也说,‘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大意是:没有偏向谁,没有结党营私,治理国家的政事就会越来越以宽服民;没有拉帮结派,没有偏袒偏护,治理国家的政事就会规矩顺当;没有违法作恶的,没有偏邪的,治理国家的政事就会越来越正直无私)’。孔子《为政》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大意是: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而这些正好与陛下的想法不谋而合呀”!李世民非常赞同,把选人用人的大权完全交付与他。
房玄龄用人不看门第出身,只看人品才能,而且并不求全责备。比如,张亮出身寒门,精通农事,房玄龄就让他主管农业;李大亮武艺高强,精于军事,房玄龄就让他做了右卫将军;杜如晦,魏征出于敌方阵营,房玄龄知道他们有王佐之才,就推荐秦王李世民给予重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几乎同时为相。他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房玄龄善谋,杜如晦善断,后世之人特别把房玄龄、杜如晦相提并论,称“房谋杜断”!
二,制定律令,务求宽平。房玄龄始终遵循唐太宗“务在宽简,意在宽平”的原则。在隋朝及以前的基础上,删繁就简,便于着手实施。重点落在宽平上。房玄龄在贞观初年,即与当时的宰相长孙无忌修撰律令,减掉不少肉刑、酷刑。“议绞刑之属五十,皆免死而断右趾”,旋即根据房玄龄意见,修订为“除断趾法,加役三千里,居作二年”。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律》书成,定律5百条,12卷。“比隋代旧律,减大辟者92条,减流入徒者71条”。接着,他们又删改武德、贞观赦格3千余条,定为7百条,共18卷,称为《贞观格》。这些法律法条以后终唐一代几乎没做大的修改。特别是《唐律》对后世影响极大。
三,监修国史,修订礼乐。房玄龄非常精通和重视礼仪。贞观二年,唐太宗根据房玄龄意见,决定以孔子为先圣,诏令县学以上必须立孔子庙。房玄龄还专门对封禅仪式做了详细规定。还与魏征等人编写修订了旧的礼仪,最终分为五礼,138篇,100卷,定名为《大唐新礼》。还和魏征等人负责撰修国史《晋书》、《魏书》、《周书》、《北齐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和《隋书》八部国史。其中《晋书》130卷由房玄龄亲自主持负责修撰。为我国历史留下了宝贵资料。房玄龄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主持编订了唐高祖、唐太宗实录各20卷。
四、反对分封,谏止攻伐。唐太宗在贞观十一年(637年),开始分封功臣,打算以世袭制代替部分任命制。房玄龄本人也以本官为宋州刺史,改封为梁国公。房玄龄认为这会阻碍今后任命制度和用人制度,对国家建设发展产生副作用,还会造成将来国家分裂的隐患和危险。他和司空长孙无忌等人联名上疏,极陈弊害,李世民最终采纳了。自贞观十六年(642年)开始,到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李世民多次对惹是生非的高丽进行了惩罚性的作战。特别贞观十九年(645年)的那场战争最为残酷。仅作战马匹就损失了十之七八。当时,房玄龄疾病缠身,自知难愈,本着“群臣莫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无地”的决心,上书劝谏唐太宗停止战争。他恳切的说:“当今天下清平,只是陛下东讨高丽不止,正为国患。主上含怒意决,臣下莫敢犯颜。我知而不言,就会含恨而死啊”!请求李世民以天下苍生为重,停止征讨高丽。李世民看见奏表,感动地对自己的女儿(房玄龄儿媳高阳公主)说:“此人病危将死,还能忧我国家,真是太难得了”!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七月下旬,房玄龄与世长辞,终年70岁。临终之际,李世民亲至病床前握其手诀别。为使其生时能看到二子显贵。唐太宗立授其子房遗爱为右卫中郎将,房遗则为中散大夫。唐太宗为之废朝三日,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陪葬在昭陵。与初唐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一起画像并供奉于“凌烟阁”。后配享太宗庙廷。
遗憾的是:唐高宗李治永徽三年(652年),房玄龄次子房遗爱与其妻高阳公主被指认谋反。房遗爱被处死,公主赐自尽,诸子被发配流放到岭表(岭南,今两广和海南一带)。房玄龄嗣子房遗直也被连累,被贬为铜陵尉。房玄龄配飨太庙的待遇也因此被停止。
后世史学家在评论唐代宰相时,无不首推房玄龄,说:“唐代贤相,前有房(玄龄)杜(如晦),后有姚(崇)宋(璟)”。《新唐书》:“房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或以事被让,必稽颡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 唐太宗曾赞:“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长孙皇后说:“玄龄事陛下最久,小心谨慎,奇谋秘计,皆所预闻,竟无一言漏泄,非有大故,愿勿弃之”。唐初四大名相之王珪说:“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后人认为:房玄龄为人聪慧,长于政治谋略,与杜如晦相得益彰,屡次帮助李世民解决疑难问题,历史有“房谋杜断”的美誉。《房玄龄碑》这样写到:“圣贤同德,君臣协志。穹壤倏平,幽遐必暨。革夷从夏,羁戎口吏”。
后附:“吃醋”(醋坛子)的来历。
房玄龄妻子卢氏,过于看重夫君房玄龄,但为人彪悍而且喜欢忌妒。有一天,唐太宗请开国元勋赴御宴,酒足饭饱之际,房玄龄经不得同僚的挑逗,吹了几句不怕老婆的牛皮,已有几分酒意的唐太宗乘着酒兴,便赐给了房玄龄两个美人。房玄龄不料酒后吹牛被皇上当了真,收了两位美人,想到霸道的妻子,愁得不知怎么才好。
还是尉迟敬德给打了气,说老婆再凶,也不敢把皇上赐的美人怎么样,房玄龄这才小心翼翼地将两个美人领回了家。不料,房玄龄的老婆却不管皇上不皇上,一见房玄龄带回两个年轻、漂亮的小妾。就大发雷霆,指着房玄龄大吵大骂,并操起鸡毛掸子大打出手,扬言将两个美人赶出府。房玄龄见不是头,只好将美人送出府,此事马上便被唐太宗君臣知道了。李世民想压一压宰相夫人的骄横气,便立即召宰相房玄龄和夫人问罪。
房玄龄夫人也知此祸不小,勉勉强强地跟随房玄龄来见唐太宗。唐太宗见他们来到,指着两位美女和一坛“毒酒”说:“我也不追究你违旨之罪,这里有两条路任你选择,一条是领回二位美女,和和美美过日子,另一条是吃了这坛‘毒酒’省得妒嫉旁人了。”
房玄龄知夫人性烈,怕夫人喝“毒酒”,急跪地求情。李世民怒道:“汝身为当朝宰相,违旨抗命,还敢多言”!房夫人见事已至此,看了看二女容颜,知自己年老色衰,一旦这二女进府,自己迟早要走违旨抗命这条路,与其受气而死,不如喝了这坛“毒酒”痛快。尚未待唐太宗再催,房夫人便举起坛子,“咕咚咕咚”的已将一坛“毒酒”喝光。房玄龄急得老泪纵横,抱着夫人抽泣,众臣子却一起大笑,原来那坛装的并非毒酒而是晋阳清源的食醋,根本就不是毒酒。
唐太宗见房夫人这样的脾气,叹了口气道:“房夫人,莫怨朕用这法子逼你,你妒心也太大了。不过念你宁死也恋着丈夫,朕收回成命。”房夫人料不到自己冒死喝“毒酒”得了这么个结果,虽酸得伸头抖肘,但心中高兴万分。房玄龄也破涕为笑。从此,“吃醋”这个词便成了女人间妒忌的代名词。
《太平广记》记载:在房玄龄仕途的起点,卢氏便已追随其左右。而那时他职卑位低,且正处战乱之中,房玄龄突然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卢氏在其一旁,悉心照料。房玄龄弥留之际,希望年轻的夫人能够趁早改嫁,不可守寡。卢氏坚决不从,于是“剔目明志”。挖了自己的一只眼睛,以表达自己死不改嫁的决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