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的三个儿子(李隆基的儿子比李渊还多)
李隆基的可以称为“生育机器”,不连女儿,光儿子就三十个,比开国皇帝李渊还多八个,在大唐真的是前无来者。他的儿子们结局如何又如何呢?有几个是正常死亡的呢?
李隆基的儿子们这么多,又因为以前玄武门政变发生过四次,而李隆基亲自参与的政变,就有两次,一次唐隆政变,一次先天政变,既然李隆基靠先天政变,杀了太平公主上位,那么李隆基对待自己的儿子们,肯定也是加以防范的!那么李隆基是怎么做的呢?
李隆基本身是靠政变上位的,对于儿子们的小九九,以及他们的动态了如指掌,因为李隆基怕皇子们拉拢军方将领,所以给皇子们修建了宅院,而且还有专门的皇孙宅院,当然还配备宦官监视他们!
以致于李亨的太子位来之不易,一直战战兢兢,面对杨国忠的打压,李隆基一点也不支持李亨,安史之乱时,才有机会,拉拢军方将领,李辅国去拉拢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密谋策划以非常手段对付杨国忠,可见李隆基对儿子们监视打压,是不遗余力的!当李隆基的儿子不容易啊!
咱们来看看老李这么多的儿子,他们有几个是正常死亡的呢?他有三十个儿子,一一介绍下!
第一子:李琮
作为长子应该是被册封为太子的,可惜他没有这个命,因为他在狩猎时,面部毁容了,李隆基也不可能让一个有身体缺陷的人,继承皇位的!李林甫曾经提及过,可以立李琮为太子,李隆基没有同意。
不知道什么原因,他没有儿子,不过有过继的两个养子,做过太子太师、司徒。752病死,李亨上位后,追封为奉天皇帝,死后享受皇帝的待遇。
第二子:李瑛
他和另外两个兄弟,被李隆基宠妃武惠妃设计陷害,说他们戴甲胄进入皇宫要图谋不轨,这本来就是武惠妃的计策,就是她通风报信说李隆基有危险,他们才匆忙进宫的,当时他们正在喝酒畅聊呢!
其实太子李瑛的母妃,也是武惠妃害死的,武惠妃早就想把太子拉下马了,不过当时宰相张九龄一直支持保护李瑛,在李林甫上台后,形势变了,没有了保护伞,最终被武惠妃设计致死。他也是李隆基“一日杀三子的当事人”。唐代宗上位后,才被平反昭雪。
第三子:李亨
马嵬坡兵变的当事人,也是下一任皇帝。不在多做赘述,既是短命皇帝,也是傀儡皇帝,被张皇后和李林甫把持朝政,和太上皇李隆基同年死,而且是在诛杀张皇后的当天晚上去世的,本身就快病危了。
第四子:李琰
他死的比较憋屈,家宅不宁,内院争宠,他的两个孺人争宠,不择手段,引发了巫蛊事件,这样的事件,在历史上都是大事,所以李琰被李隆基囚禁了,后来连惊带吓的,在752年忧惧而死!
第五子:李瑶
一日杀三子事件的另一当事人,不再多做赘述。
第六子:李琬
安史之乱爆发,被李隆基任命为征讨安禄山叛军的元帅,本来人们对于李琬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打击安禄山,很可惜,大军还没有行动就死了!史书业没有记载其死因,反正再节骨眼上,突然死了,很蹊跷。
第七子:没有名字,早夭。
第八子:李琚
李隆基一日杀三子事件的当事人。
第九子:李一
母亲为武惠妃,两岁时夭折。
第十子:连名字斗没有,早夭。
第十一子:早夭。
第十二子:李璲
事迹不详,被封仪王,历任开府仪同三司,河南牧,765年逝世,属于正常死亡。
第十三子:李璬
这是个老实人,爱读书,安史之乱后,李隆基逃到蜀地,就任命李璬为蜀郡大都督,剑南节度使,当了两个多月的大都督,就被崔圆弹劾,李璬被罢免,后来作为宣慰使,宣慰李亨,783年去世,六十六岁,也算是高寿了!
第十四子:早夭。
第十五子:李敏
母亲是武惠妃,李隆基非常喜爱这个小家伙,可惜在720年二月去世,仅仅一周岁。
第十六子:李璘
他和唐肃宗李亨是同父异母兄弟,母妃早逝,被李亨扶养,书法很好,安史之乱爆发后,被李隆基任命为山南东路,岭南、黔南、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在到达江陵时,招募数万勇士,还任意设置官职,他一直生活在深宫,没有人情世故的能力,他儿子很勇武,非常喜欢带兵,手底下有诸多谋士,他们认为天下大乱,应该割据一方,李璘不奉昭,彻底激怒李亨,本身李亨把李璘养大,相当于父亲一般,能不生气吗?被李亨派兵围剿,李璘父子被乱兵杀死,被定位谋反案。后来被唐代宗平反昭雪。小编认为就是被谋士们当了枪使了!
第十七子:早夭。
第十八子:李琩
母亲武惠妃,娶的杨玉环,在王妃被接入宫中后,过了好几年,才走出阴影,才娶妻。
安史之乱爆发后,随李隆基南下蜀地,后来事迹平淡无奇,在唐代宗时期,775 年去世,他也是个悲催的人,谁让他有这么个皇帝老子呢!
第十九子:早夭。
第二十子:李玢
有仁爱之名,非常有学问,安史之乱爆发后,因为他的子女多达三十六人,不忍把他们丢弃,于是行程比较慢,李隆基要逃命,大怒,李玢辈堂兄李瑀所救,后来就投奔李亨去了,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去世。
第二十一子:李琦
母亲武惠妃,在安史之乱爆发后,被李隆基封为广陵大都督,还遥领江南东路、淮南西路等节度支度采访等使,可惜没有成行。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去世。
第二十二子:李环
事迹不详,大历三年768年去世。
第二十三子:李瑝
本名李沔,王妃是程咬金的来孙女程氏,她是程昌胤的长女,唐代宗大历九年774年去世。
第二十四子:李玼
事迹不详,本名李漼,册封信王,官至信州刺史,和哥哥李沔同一年去世。
第二十五子:李珪
册封陈王,官至陈州刺史,改名李珪,德宗年间784年去世。
第二十六子:李珙
册封丰王,因为他节制很多路节度使,在763年,吐蕃国攻占长安后,李珙受到了将军王怀忠的劫持投奔吐蕃,而在遇到郭子仪时,王怀忠马上变了一套说辞,要郭子仪行使册立,本来李珙就没有这种想法,让王怀忠一番言论,都以为时李珙的想法,于是郭子仪批评了李珙好几次,在见到唐代宗时,当时并没有归罪于李珙,但是一棒子大臣害怕李珙作乱,督促唐代宗把李珙赐死了。
第二十七子:李瑱
册封为恒王,喜好道教,经常穿戴道士服装,安史之乱时,跟随李隆基到蜀地,后来还俗,不再以道士身份示人。唐代宗时期,死于家中。
第二十八子:早夭。
第二十九子:李璿
册封凉王,跟随李隆基到蜀地,吐蕃入侵长安后,又随唐代宗逃亡陕州,774年去世。
第三十子:李璥
生年不详,年岁不大,属于早逝,册封汴王,右千牛卫大将军,小大人一般,属于早慧类,本名李滔,在735年,改名李璥,同年去世,谥号为“哀”,应该是痛惜他早逝。
李隆基的儿子们,早夭了七个,以谋逆罪名处死了几个,再加上安史之乱,吐蕃入侵长安,他的儿子们正常死亡的也没多少了,虽说皇帝家的儿子们,逍遥自在呢,引用李煜的一句“可怜生在帝王家”!
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