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的城市排名(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4年)

1980年代初是我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所以当时全国工业不管是规模还是技术含量整体还是比较薄弱的,基本上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为辅。且工业基础集中在几个中心城市,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国企工业布局为主,如武汉、沈阳、广州等城市都是在建国后重点工业建设城市。

那么在1984年,在我国各大城市中,有哪些城市能够成为全国工业城市主流?进入前三十强呢?通过对1984年全国工业产值前30强城市的榜单观察,可以明显发现几个特点,是带有计划经济时期的,以及我国工业历史明显特征的。下面我们来一起分析了解一下。

改革开放后的城市排名(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4年)(1)

首先第一点,那就是上榜城市中省会城市居多,这是因为在建国前以及改革开放之前,各省区的省会是工业基础较好、后来国企布局较为集中的城市。就像在榜单中,可以看到在现阶段工业规模已经滑落到全国城市50名之后的太原、兰州等省会城市。

而像武汉、沈阳、广州等工业基础非常雄厚的大省会城市的工业规模更是庞大,都在全国前十之内。而在现在的工业产值排名中,武汉现在已经在前十之外,而沈阳更是退居前30之后,只有广州市能够继续位居前十。

改革开放后的城市排名(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4年)(2)

其二:北方地区的城市占主流。在建国前后我国就存在着四大工业基地,其中有两个是在北方地区,分别是辽中南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两大基地中有许多工业雄厚的城市。其他像山东省也是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

另外还有大庆、哈尔滨、长春、吉林市等在当时都是工业产值规模较为突出的城市。在1984年的工业前30强榜单中,来自东北地区的城市就有八九个,所以也能看到当时东北工业的实力。

改革开放后的城市排名(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4年)(3)

而在当时的南方地区工业城市,除了重庆、武汉等中西部中心城市外,主要是沪宁杭工业基地周边的城市,尤其是江苏省有多个城市上榜。是南方省份中工业产值入围前30强城市最多的地区。

而当时的珠三角地区工业还没有起势,仅只有一个广州工业规模庞大,其他像当今的工业强市深圳、佛山和东莞等的工业才刚刚起步,尚未能够进入前30强,而现在这几个都是全国工业城市十强之列的。

改革开放后的城市排名(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4年)(4)

其三:上海市在当时是属于巨无霸级别。上海市在清末民初就已经是中国第一大工业城市,再通过建国后几十年的投资建设,上海市的工业产值在八九十年代属于超然地位。

从1984年上海市和其他各城市的工业产值比较可见,上海市要高达700多亿元,是排名第二的北京的2倍多,这个差距是非常之悬殊的。首先可见上海市在当时的工业地位,还记得几十年前不少工业产品,包括消费品都是产自上海,对中国现代工业影响力巨大。

改革开放后的城市排名(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4年)(5)

到了近些年上海市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虽然还是全国城市第一,但领先优势已经非常小了,苏州和深圳都有可能赶超上海。而且如果计入规模以下工业产值的话,中小企业更多的苏州市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越了上海市。

在现阶段我国城市工业的格局呈现三强争霸的状态,上海、苏州和深圳的规模以上工业营收差之毫厘,都有可能问鼎全国第一的。

改革开放后的城市排名(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4年)(6)

所以现在我国工业布局更多呈现在长三角、珠三角两大区域的城市工业实力超群。而在当年占据我国工业地位较高的北方地区各大城市,它们的工业产值已经下滑许多。

像现在的东北第一大工业城市大连也只能勉强进入前30,而山东省最大的工业城市青岛市也不复当年的实力,只能排名在全国20强左右了,短短几十年我国工业城市的分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最后请大家通过下表,来具体观察在1984年全国前三十强工业城市榜单:

改革开放后的城市排名(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4年)(7)

欢迎各位关注,数据每日更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