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贩子拐卖的真实生活(那个被拐卖了14年的孩子)
来源|逆刘而上(ID:yuanyuankaoshi)
01 “感谢你做我的妈妈”符建涛是个了不起的小孩。
被拐的时候才4岁,但他有记忆。
他隐约记得,家里是开小卖店的,记得妈妈给他买的糖果的牌子。
记得小的时候跟妈妈去动物园玩,他们把蛇搭在哥哥的脖子上,他,抓着蛇的尾巴。
他甚至记得妈妈吓唬他的那句话,“再不听话就把你卖了”;
以至于他到了陌生的人家以后,不敢喊也不敢闹,怕被打,也怕自己真的是被妈妈卖掉的。
这样的孩子做起选择来,很是坚定。
他学了初中生物以后,自己跑去验了血型;
他主动给妈妈打了时隔14年的第一个电话,说我是符建涛;
他给妈妈发信息,祝妈妈生日快乐:14年简单的言语无法形容你的痛苦,感谢你做我的妈妈,这是我此生最大的幸运与福气......只愿岁月从不败美人......未来我陪你夕阳漫步。
尽管亲生父母并没有养父母有钱,但他还是回到了亲生父母身边。
因为他特别清楚:
这些年他们为了找我,付出了太多太多,如果我继续留在这边,对他们又是一次打击。
符建涛是个好孩子。
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做这样的选择。
02 “都是我的父母,说不清孰轻孰重”
孙海洋一家找儿子孙卓,也找了14年。
14年间,几乎跑遍了所有的省份,天涯海角地找;
悬赏金从5万,涨到10万,再到20万,变卖家产地找;
骗子打来电话,孙爸爸都要小心翼翼地恳求,生怕漏掉一丁点儿的希望;
奶奶当年一头黑发,举着个牌子跪地痛哭寻求帮助,有生之年再抱住孙子,已然是白发苍苍……
但是儿子,不记得他们了。
一点儿都不记得。
他当然也明事理:我的亲生父母找了这么多年,是很疼我的,我也谢谢他们,他们一定很辛苦。
但他也很坦诚:
可能不会留到亲生父母那边,他们应该会很失望吧。
知道事实后,对养父母感情没有什么变化,没有产生过恨意。
两边都是我的父母,说不出谁轻谁重。
现在的父母不管怎样,养了我十几年……我现在多了一个家,这边是我的父母,那边也是。
他甚至说:如果养父母被判刑,自己会生气。
看,买家用十几年的养育之恩,把自己的身份,洗白了。
恩情成了护甲。
孩子说不恨,孩子说是家,是父母。
也难怪有句话说:被人贩子拐走孩子的家庭,会失去两次孩子,一次是被拐走时,一次是找到时。
你永远无法左右,人的爱恨。
03 当买家可真“舒服”啊
看得人好生气。
当买家可真“舒服”啊。
偷了别人家的心头肉回来,朝夕相处了十几年,对孩子好。
就算有一天事情败露了,东窗事发了,孩子也护着你。
孩子觉得,他们毕竟养了我。
可是,谁稀罕呢?
人家有自己的亲爸亲妈,能栽培他,珍惜他,爱他,能把孩子养得更优秀,更出色。
你凭什么挟恩图报?
你就该鸡飞蛋打,人财两空。
甚至有的情况是:
买家偷了个孩子回来,亲生父母一年接一年地找,找得倾家荡产,家徒四壁。
孩子找到了以后,不愿意回到“家庭条件差”的亲生父母身边。
买家不仅靠情留住了人,也靠钱留住了人。
凭什么?
“养父母被原谅,阖家欢乐”的感人剧情,谁都不想看见。
因为我们一直以来朴素的价值观,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买卖同罪。
但现实好像真的往人心上再刺了一刀。
都不是铁石心肠。
就算是符建涛那样的小孩,在与父母相认后,也曾问生母:是否能谅解养父母。
04 说“原谅”的父母,只是先松了手
我以前一直不能理解所谓的“原谅”,直到我看到了一个更唏嘘的事。
有个小孩3岁被拐卖,7岁知道自己不是养父母亲生的。
初中被找到的时候,跟父母之间的关系很尴尬,很生分,不爱说话,很内向。
他跟着亲生父母回家过暑假,过得一点都不开心。
爸爸想带他回去看看爷爷,因为没找到孙子,是老人一直以来的遗憾。
孩子说不去。
爸爸说,我们想更多地关心你。
孩子说,逼了我一下午,你很关心我?
他拒绝跟亲生父母沟通,把自己关在房间。
有次爸爸忍无可忍踹开他的房门,他对得爸爸大喊:你害得我没有家了。
孩子说,我恨你,我两边都恨。
我突然懂了,父母的要求真的很低很低。
如果“两边都恨”和“只对养父母有感情”二选一;
如果“找不到孩子”和“找到孩子以后,孩子选择留在养父母身边”只能二选一;
他们一定会毫不犹豫选后者。
就像包公断案,让两个女人争夺孩子,来判断谁是孩子的妈妈。
亲生母亲会先放手,认输,因为心疼。
亲生父母和养父母争夺孩子的心,亲生父母往往会先让步,因为不舍得孩子为难。
知道孩子平安无事,顺顺利利长大了就好。
谁都不想原谅买家,那些说出“原谅”的父母,不是不怨了。
他们只是先松了手。
怕伤到孩子。
本文来源:公众号@逆刘而上,作者刘媛媛。
每晚十点,更新思维干货,成长感悟,还附带晚安电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