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公路绕行的古墓至今无人敢动(车流中的文物曾屡次被撞)
2018年4月10日讯,3月底,北京迎来了今年以来的最高气温,颐和园也迎来了今年的旅游旺季。每天上午十点,排队买票入园的人挤满了东宫门外不足2500平方米的内广场,而更多的游客正从各个方向涌来:广场与影壁之间的单行道上,公交车、私家车、出租车从北向南行驶,不时停车放下人来;从南边二龙闸路上过来的旅行团,沿着忽宽忽窄的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与车流逆向而行;从东边来的游客则见缝插针,向西穿越单行道,到达广场。
正在修缮中的涵虚牌楼
颐和园东宫门——这个颐和园历史规制上最重要的正门,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番人车混行、人满为患的场景,这不仅导致影壁、牌楼等文物多次被撞,更破坏了颐和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为此,颐和园管理处多次呼吁公交场站进行迁移。
在被公交车撞伤后,影壁周围装上了护栏,但车流仍在不远处穿行
后来,牌楼周围被单独划出一块地,并加装了阻车杆,牌楼被撞的事故近年来未再出现。
然而,2013年6月17日,影壁被一辆公交车撞伤;2017年平安夜,公交车又撞伤了广场北侧的文物建筑。
“车辆绕着环岛穿行,对文物保护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跟人大代表提议,希望能将东宫门外的这块地收回来,重新规划使用,因为一到旺季,东宫门区的游客特别多,排队特别长,我们希望这片地能建成一个大的游客广场。”孙震说,园方希望东宫门一带能实现无车化,重建为步道与游客的集散场所,行动不便者可通过电瓶车进行摆渡。
东宫门前每天8500人次乘车据孙震与段淑珍介绍,在1998年颐和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曾对世界遗产委员会郑重承诺“将停车场迁出东宫门区域,还颐和园一个优美整洁的周边环境”,但二十年过去了,始终未见进展。
《北京晚报》记者就此事联系到了北京公交集团。公交集团介绍,据可查资料,北京市公共汽车公司最早于1949年由接管颐和园地区原有公交线路,历经多年变迁,目前颐和园东门公交场站归属北京公交集团管理,但具体始建时间公交集团内部资料无法查到。
关于产权归属,公交集团表示,颐和园东宫门346路公交场站,用地面积1025平方米,其中200平米房屋拥有产权凭证;海淀区颐和园东宫门332路公交场站,用地面积1816平方米,为临时场站。
公交集团介绍,场站的迁移,要考虑对市民和游客出行的影响。目前,颐和园东门场站驻发5条公交线路,其中303路、346路运营于海淀山后地区,508路、579路连接中心城区,夜8路满足了颐和园地区至北京西站沿线居民的夜间出行。这5条线路承担了海淀山后地区与中心城区重要的交通接驳功能。“5条线路日均客流量约为39000人次,其中颐和园站日均登降量约为8500人次。”
对游客来说,颐和园东门场站使得游客可在步行最短距离内乘坐公交,在节假日黄金周期间,依托该场站才能快速疏散旅游客流。“西苑枢纽站内现有驻发线路有7条,夜间驻车160部。目前,西苑枢纽站内停驻车能力已经饱和,无法额外承接颐和园东门场站内的线路车辆。在没有替代场站支撑的情况下简单腾退该场站,势必会引发周边公交线路的被动调整,造成沿线市民的出行不便。”对于迁移至西苑交通枢纽的提议,公交集团回应道。
“希望成为三山五园保护的典范”“颐和园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保存最完好的清代皇家园林,它代表了中国园林建造艺术的最高峰,颐和园的前导空间具有典型意义。”
著名园林研究专家、曹雪芹纪念馆副研究员樊志斌在接受《北京晚报》采访时表示,颐和园东宫门外建筑群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在于其是正门、是清代时皇帝进出的通道,更在于从园林艺术的角度讲,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导入感,“中国园林是在模拟一种脱离人世的生存空间,从人间到‘天上宫阙’,需要有过渡、有环境的逐渐转化。牌楼上的‘罨秀’‘涵虚’,都是在告诉你,我要将你导入一个怎样的空间。”
樊志斌表示,从文化的角度讲,颐和园东宫门应该恢复其历史规制,但能否实现,要看时机:“如果市里和区里有这样的规划,并且有能力解决公交场站和线路的问题,那么这件事是该做的。这不是园方和公交集团能解决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城市规划,是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更高层级来进行宏观考察。”
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加强三山五园地区保护被重点提出,樊志斌看到了东宫门问题解决的希望,“场站迁移只是一个开始,如何按照历史资料来恢复它的传统样貌,比如无车化、铺设御道、隐藏现代化的痕迹,让人一踏上这里,就能感受到营造者想要营造的感觉,才是重点。东宫门的问题如果能妥善解决,可能会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典范。”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白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