鳄雀鳝吃饲料吗(怪鱼鳄雀鳝入侵)
最近几日,一条名叫“鳄雀鳝”的大鱼频频登上热搜。鳄鱼咱认识,鳝鱼也熟悉,雀更是不陌生,可这“鳄雀鳝”是个什么鱼?
鳄雀鳝:正是在下。来源/纪录片《自然传奇:拯救鳄雀鳝》截图
如此一见,算是眼熟。可仔细打量一番,这大家伙既不像鳄,也不像鳝,更不像雀。那这怪鱼为何要叫“鳄雀鳝”?为何一条鱼的出现,引人如此警惕呢?
鳄雀鳝:谢谢,和黄鳝不熟
鳄雀鳝,一种原产自北美的大型食肉鱼类,属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雀鳝目、雀鳝科、大雀鳝属。作为中国人,看到“鳝”这个字,第一反应大多是餐桌上美味的鳝鱼,也就是细长如蛇一般的黄鳝。不过,这“鳄雀鳝”看着和黄鳝实在相差甚远,它看起来并不像蛇而更像鱼,并且有着长长的吻部,还有着坚硬的牙齿;黄鳝浑身光滑柔软,鳄雀鳝身上是又厚又硬的鳞片。这些特征让鳄雀鳝看起来又很像鳄。这是因为,鳄雀鳝和黄鳝虽然都带一个“鳝”字,关系却比人和猴子还远:人和猴子至少还都是灵长目,黄鳝和鳄雀鳝却一个属于合鳃鱼目,一个属于雀鳝目,已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远亲。
至于看起来像鳄鱼的特点,其实是雀鳝家族的遗风:各类雀鳝们都有或是细长或是宽大的吻部,且长有坚硬的牙齿。因为体型较大,吻部看着也更像鳄鱼,刚发现鳄雀鳝的人们往往会将其误认为一种鳄鱼,因此又名“福鳄”“鳄鱼火箭”。单从血统上看,鳄雀鳝与鳄却也没什么关系。
鳄雀鳝的吻部和牙齿。来源/纪录片《自然传奇:拯救鳄雀鳝》截图
从在地球上的生存时间来看,鳄雀鳝算得上是现存各种硬骨鱼类的叔祖。它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可能比恐龙还早,却生生熬死了一代又一代地球统治者,存活至今。究其原因,不外乎鳄雀鳝身带的三样“法宝”:
第一件是其周身坚硬如铁的鳞片。这些鳞片大约有一枚硬币那么厚,硬度相当于人类的牙齿。有这样一身“宝甲”,鳄雀鳝在水中便如一辆大型“装甲车”,大可凭着体型横冲直撞,完全没有对手。据动物学家观察,能够轻易咬碎人类头盖骨的短尾鳄,在遭到成体鳄雀鳝攻击时却很难咬穿这层“宝甲”,最终落败。因此,虽然鳄雀鳝很少真的去捕食同样是大型肉食动物的四邻,却也同样让其他动物无从下口、难以对付。
第二件法宝,是鳄雀鳝独特的呼吸方式。与其他水生鱼类靠腮呼吸不同,鳄雀鳝不仅可以靠腮呼吸,还可以和陆地动物一样,在水面上保持呼吸。这是因为鳄雀鳝的鱼鳔(俗称鱼泡)中有与食道相连的毛细血管,这就意味着鳄雀鳝的鱼鳔可以像肺一样获取氧气。即便离开水中,鳄雀鳝也可以维持较长时间的生命。如果遇上晴天,这些大鱼还会浮上水面,晒晒“日光浴”,丝毫不用担心自己会缺氧。靠着这项“绝技”,鳄雀鳝挺过了亿万年间无数个干旱期,无论水深水浅,都顺利存活了下来。
第三件法宝,是鳄雀鳝的鱼卵。许多动物难以存活的原因,并非本身不够强大,而是幼年期过于脆弱。鳄雀鳝尚属胚胎期的鱼卵,是比成年体更难对付的存在。鳄雀鳝的鱼卵中有毒,经实验表明,只是半颗鱼卵中提取的有毒物质,就可以轻易放倒一只小龙虾。因此,哪怕鳄雀鳝的卵没有到毒死一池鱼的程度,但也足以让捕食者食不下咽,从而保证自己的繁殖。
鳄雀鳝的卵。来源/纪录片《自然传奇:拯救鳄雀鳝》截图
身怀这三样法宝,只要渡过幼年期顺利长成较大个体,鳄雀鳝便很难遇到什么像样的天敌,一直安然无恙地生活在美洲大陆上。直到近百年中,由于人类的活动,鳄雀鳝原本生存的淡水区被用以人工养殖,而鳄雀鳝则被认为是一切人类养殖淡水鱼类的天敌。因此在很长时间里,鳄雀鳝在北美“臭名昭著”,政府甚至专门发动渔民打捞捕杀,导致鳄雀鳝在北美一度濒临灭绝,还是靠着动物学家的努力才勉强避免了“断子绝孙”的厄运。
那么这种在老家几乎混不下去的大鱼,又是如何来到中国“张牙舞爪”的呢?
败也人类,成也人类
凭借着一身“进可攻退可守”的本领,鳄雀鳝原本在北美洲安心生活,直到人类的出现,才将其逼入绝境。不过,人类很快意识到了物种多样性的必要,及时对鳄雀鳝进行了保护,这才让从恐龙时代存活至今的“地球元老”不至于从历史中除名。
在保护、饲养鳄雀鳝时,人们的目光挪向了整个雀鳝家族:这里并不只有鳄雀鳝这样又大又笨的家伙,还有身材细长、长着好看斑点的斑点雀鳝,金底黑斑的墨西哥雀鳝,相比于其他观赏鱼类,这些雀鳝们似乎有些“返璞归真”的美感。更重要的是,雀鳝家族祖传不挑食,无论是喂活鱼活虾,还是死鱼腐肉,它们照单全收,且不容易死亡。这就极大降低了蓄养难度,就连最不会照顾鱼的新手也可以轻松胜任。因此,雀鳝家族从淡水区中的霸主,变成了人类鱼缸中的玩物。很快,人类的猎奇心理便不再满足于这些小雀鳝,鳄雀鳝这样成体身长两米有余的大鱼,也被纳入了“观赏鱼”的范畴。
雀鳝家族主要的观赏品种:斑点雀鳝。来源/(日)小林道信 《世界热带鱼图鉴 700种热带鱼饲养与鉴赏图典》
托这份“新工作”的福,鳄雀鳝不用再担心有杀身之祸,反倒可以随着全球贸易的浪潮,去往世界各地“旅游”一番。“出于观赏需求,鳄雀鳝在几十年前被引入我国,原本只是鱼缸内供人玩赏的异域物种,然而因为养殖场逃逸及许多无良放生的存在,近年来,尤其在我国南方水域,鳄雀鳝在野外水体中的目击记录愈发增多。这一“搬家”可不妙,鳄雀鳝成体在北美老家便没什么天敌,到了中国,更是为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雪上加霜。实际上,虽然鳄雀鳝机动性并不太强,但同样因为一身叠甲,其他鱼也难以奈何它。鳄雀鳝不太会主动攻击人类,像它们这样的“老人家”,一般更喜欢谋定后动的捕食方式,但要是遇上危险,却也丝毫不惮于狠狠咬穿来犯者的皮肉,获取下一顿美餐。因此人们若无万全的准备,也不好以身犯险,只能束手无策。
对于非原生地的,缺乏美洲鳄与大鳄龟制衡的生态环境而言,鳄雀鳝的潜在破坏力不容小觑。一旦它们得以实现大规模繁殖,将可能对本地淡水鱼进行大量捕食,很有可能造成生物链的断裂;捕食后死亡的鱼虾,会污染水质,造成水体恶臭,更加不适宜其他鱼类繁殖。而且,虽然极少主动攻击,但确实仍有零星的鳄雀鳝伤人事件不断发生。因此,我国早已将鳄雀鳝列入高危入侵物种,要求各地严防严治。早在2014年,我国已有野外发现鳄雀鳝的报道,近年来发现鳄雀鳝的新闻更是屡见报端。其实相较于外形凶残的鳄雀鳝,对我国而言,一些长相更加“温和无害”的生物,甚至造成了更大的入侵破坏,我国的外来入侵物种防治之路,始终困难重重。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危机
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目前已发现外来入侵物种660多种,其中71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在绝大部分网友眼中,十四亿中国人面对区区几株或几只入侵生物,是十分轻松容易的事情,但其实我国已饱受外来入侵物种之害。
比如我们熟悉的“杂草之王”加拿大一枝黄花,便是外来入侵植物的代表。(详情见:外来入侵物种是什么?为什么要阻止“加拿大一枝黄花”蔓延?)没有天敌、可以分泌有害物质、繁殖能力强,这些都是外来有害入侵物种的特性。既然这些东西又好养活,生长速度又快,那么有没有可能“变废为宝”,加以利用呢?
确实有相对成功的例子,比如我们熟知的小龙虾,就是从美洲进入日本,再进入中国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初到中国的小龙虾也堪称“淡水一霸”,不但对本地淡水鱼虾大开杀戒,还会剪断稻杆,破坏农作物。不过如今的小龙虾早已“威风不再”,非但不能在淡水区“为所欲为”,还要防止被一盆盆端上餐桌,饱人口腹之欲。而随着各色小龙虾美食的出现,人类似乎隐约有了压制它的能力。同样常见于餐桌的入侵物种,还有牛蛙、拟鳄龟与罗非鱼等等。
但这在外来入侵物种中,实在是特例中的特例,最关键的是,虽然这些物种已经被端上餐桌,在民间也比较有美誉度,但真正在市场上售卖的仍然主要是易于捕捉和标准化的养殖个体。野生个体(尤其在尚不具备很高食用价值的幼年期)则全靠民众自行捕捉,往往成为漏网之鱼,依然会破坏生态平衡。因此,虽然我们时常调侃“外来物种吃都吃完了”,可即使如此,也并不能纯靠端上餐桌而让它们销声匿迹。而本就无甚食用价值的入侵物种,就更加猖獗了,比如号称“水稻杀手”的福寿螺,它的幼螺会咬食水稻叶,造成减产;粪便会污染水质,坚硬的壳还容易伤人。而貌似肥壮的螺肉,偏偏还不能成为人类的桌上美食,因为它体内携带大量难以杀灭的寄生虫,如果烹饪时没有煮熟,轻则腹泻,重则危害神经系统,危及生命,而如果彻底煮熟,螺肉却十分坚硬粗糙,依然难以入口。这样的入侵物种,在我国还有很多很多……
水中的福寿螺。来源/纪录片《自然的运作》截图
不过,我们并没有放弃把这些外来入侵物种加以利用的努力。如加拿大一枝黄花,已经被发现可以用来提取花蜜、提炼精油、制作颜料,甚至还有用它堆肥发酵、培养蘑菇的研究。但这些处理方式,往往需要更具针对性、更高端的技术,光凭自然生长的加拿大黄花,还难以规模化生产;而要专门培养这种植物,又会极大消耗土壤肥力。两相对比之下,依旧是得不偿失。
为民除害:靠吃能解决鳄雀鳝入侵吗
说回鳄雀鳝。如今多地发现鳄雀鳝入侵,应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虽然鳄雀鳝的内脏和鱼卵中都含有剧毒,但鱼肉中目前还没有发现有害物质。理论上说,鳄雀鳝确实是一种可以食用的鱼类。在它的老家美国,鳄雀鳝也被一些餐馆搬上餐桌过,但并没有作为一种食用鱼类广泛传播开来。究其原因,一是它的肉能吃,但实在算不上好吃;二是烹饪起来实在太过复杂,首先要想办法破开那一层坚硬的鳞甲,然后要仔细清理出内脏,防止食客中毒;最后要充分烹饪,防止鱼肉里藏有寄生虫。美国政府也多次建议渔民不要食用鳄雀鳝,以防中毒。鳄雀鳝进入中国之后,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很难评估这种老而弥坚的生物到底携带多少种有害微生物和寄生虫。因此,建议不要轻易“一饱口福”。
其次,值得庆幸的是,鳄雀鳝的自然繁殖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虽然鳄雀鳝成体可以耐受一定的低温,并且产卵量大且鱼卵有毒,但其鱼卵的孵化温度较高,且需要在孵化期保持稳定。而且,鳄雀鳝的性成熟年龄较长,繁殖个体往往已经破米,而非目前目击的几十厘米为主的个体。因此,至少在温差大、四季分明的北方地区,鳄雀鳝非常难以繁殖。目前在南方,鳄雀鳝也缺乏大规模自然繁殖的记录,更多是放生与逃逸的个体,相较于罗非鱼与福寿螺等,还处于比较初步的入侵阶段,防治较为容易。
第三,鳄雀鳝并不是很难捕捉。因为它们的结构专注防御,叠加厚重,因此游速不快,且喜欢在晴天浮上水面晒太阳,这时候只要使用特制的网套,便能一捞一个准。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专业工具的人也可以冲上去“为民除害”。在鳄雀鳝尖利的牙齿面前,如有不慎,还是可能被咬伤手指。尤其是面对较大个体时,最好联系专业人士进行处理。
被捕获的鳄雀鳝。来源/央视新闻截图
对有关部门而言,要做到的是规模化科学防治外来物种,并及时向民众宣传入侵物种的鉴别与防治知识。对广大民众而言,首先,在发现自然环境中的入侵物种时,可以(在确定是外来入侵物种的前提下)自行消灭或者联系当地防治部门让专业人士处理。其次,要注意的是,无论是貌似乖巧的“巴西龟”(红耳龟)、鱼缸常客“清道夫”(豹纹脂身鲇)、憨态可掬的“金蛙”(非洲爪蟾白化个体)等等,它们远不如鳄雀鳝狰狞,却可能造成更大的破坏。无论任何时候、任何理由,我们都不应将这些物种放生到本不属于它们的自然之中,这既是对饲养的生物负责,也是为我们的环境负责,是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马爱平. 白云湖两头凶猛鳄雀鳝被捕获[N]. 科技日报,2019-02-19(003).
[2]宋卫兵,王泽松.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防治与利用途径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6(01):42.
[3]杨叶欣,胡隐昌,李小慧,汪学杰,牟希东,宋红梅,王培欣,刘超,罗建仁.福寿螺在中国的入侵历史、扩散规律和危害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05):245-250.
END
作者 | 潇湘水冷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彦文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