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经典红色沪剧(这群唱沪剧的年轻人)
除夕开始,上海沪剧院青年演员作息调成统一步调:排练、演出交替进行。新版《江姐》首演在即,这几天白天排练《回望》,晚上变成《江姐》,没有一位演员喊累。大家全力以赴,迎接3月21日、3月23日、4月9日《江姐》在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东方艺术中心、天蟾逸夫舞台的演出,3月27日《回望》又将亮相东方艺术中心。
春节下基层演出间隙,《江姐》主演洪豆豆忙着背词。开排前,她已经根据老艺术家录音学会《江姐》所有唱段,“我们从大年初四开始进排练厅,排沪剧《江姐》,电影、歌剧、京剧同名版本都是我们的参考示范。”
1965年,上海人民沪剧团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歌舞团歌剧《江姐》改编为沪剧《江姐》。筱爱琴、诸惠琴、沈惠中、石筱英、邵滨孙、解洪元等老艺术家赋予这部红色作品丰厚艺术内涵。半个多世纪以来,沪剧《江姐》在一代代沪剧人手中接力传承。
这次上海沪剧院全新复排《江姐》,保留“望山城”“红梅赞”“绣红旗”“五洲人民齐欢笑”等二十多段经典唱段。上海沪剧院副院长洪立勇根据演员嗓音特点,对部分唱腔做了提升和调整,更有利于故事主线和演员情感表达。间幕曲、气氛音乐突出了沪剧长于叙事、抒情的特色。舞美设计王佳迪设计朝天码头、渣滓洞、东海寺等场景,融入叠翠的群山、吊脚楼等巴渝风貌。
“‘绣红旗’‘红梅赞’属于沪剧经典唱段,我们在戏校学习过,那时登台大多属于表演唱。这次排大戏《江姐》,需要连贯的角色情绪表达,分析唱词潜台词是什么,唱腔和表演也更大气。”下午是《回望》里的共产党员黄英,晚上又成为《江姐》里的江姐,洪豆豆比较两个女主角,“她们都是很有信仰的人,为革命事业而奉献牺牲。稍有不同的是,《回望》有不少黄英与丈夫、小孩的对手戏,展现她充满柔情的一面;江姐出场没多久,便得知丈夫牺牲噩耗,在短暂悲伤和痛苦后,她马上振作精神,投入新的战斗,因此唱腔更为高亢明亮,声音更有力。”在“劝降”“夜审”几场戏中,江姐坚贞不屈,痛斥敌人,“不少台词如无耻、叛徒、住口,需要力量感,呈现出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
继新版《一号机密》后,导演周小倩与上海沪剧院再次牵手创作《江姐》。她觉得沪剧生活化、接地气的表达方式,与当下青年人口味不谋而合,“像说上海话的音乐剧”。作为看歌剧《江姐》长大的人,周小倩对这部剧相当熟悉。沪剧《江姐》排演过程中,她有意识要求洪豆豆寻求动作与声腔的突破,“大步往前走,不要小碎步,注重表演细节”。新版《江姐》融合写意的舞台呈现、鲜明的沪剧特色,全方位展现红岩群英的铮铮铁骨,用周小倩的话说,“不是简单把这个戏重新排一遍,要加入更多的创新理念和时代烙印。”
和洪豆豆一样,青年演员在《江姐》筹备阶段认真阅读小说《红岩》,观看电影、歌剧、话剧,学习“红岩精神”,汲取艺术养料。朱麟飞饰演的双枪老太婆把“石派”韵味深长的唱腔诠释得十分到位,在与江姐的对唱中,表现出多重情感变化。丁叶波是“袁派”传承人,但在演绎沈养斋这一人物时学习“邵派”风雅的唱腔特色,展现出老奸巨猾的角色形象。徐祥运用“解派”唱腔展现甫志高的文人形象,在劝降江姐时,唱腔又变得飘忽游移,表现出内心的空虚阴险。
“排《一号机密》时整整一个月,天天都是受教育的过程。《江姐》更是教学相长,接受红色精神洗礼。”周小倩感叹,“在《一号机密》中扮演配角的青年演员们,在《江姐》挑起大梁。他们来自戏校同一个沪剧班,行当齐全,在不断演出中成长为舞台中坚力量,这是上海沪剧院的优势,沪剧传承后继有人。”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张熠 题图来源:主办方供图 图片编辑:苏唯
内文图来源:主办方供图
来源:作者:诸葛漪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