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温村的谜团(温村的前世今生)

1、村名由来:据传,温村因温姓而得名明朝洪武(1368)年前,温村分为下村和石窑两部分下村位于今村东泰山庙疙瘩南边的沟崖边,石窑位于沟南的半坡里两者相距不过里许当时居住在下村的人家均为温姓,人口较多;居住在石窑的人家均为周姓,占少数故而下村和石窑被统称为温村,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头温村的谜团?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头温村的谜团(温村的前世今生)

头温村的谜团

1、村名由来:

据传,温村因温姓而得名。明朝洪武(1368)年前,温村分为下村和石窑两部分。下村位于今村东泰山庙疙瘩南边的沟崖边,石窑位于沟南的半坡里。两者相距不过里许。当时居住在下村的人家均为温姓,人口较多;居住在石窑的人家均为周姓,占少数。故而下村和石窑被统称为温村。

2、历史沿革:

明朝洪武初年(1369——1371)乔姓由山西洪洞迁来洛邑,同来者兄弟三人,老大乔敏,携夫人卜氏,居洛阳铜驼巷,后移居孟津;老二乔贵,配夫人姚氏,卜居宜阳温村;老三乔昌,与苏氏联姻,定居偃师夹沟。彼时,温村无论下村还是石窑,均为傍沟而建的天井窑院,人们居住的都是土窑洞。迁居温村的乔贵就借住在下村温姓人家的一孔窑洞里。后经600余年繁衍生息,乔姓人家开枝散叶,日益兴旺,至今族众已达23代、6000余人,先后在下村之上兴建了东村、西村、南场等居住场所,形成了今日温村之规模;而温姓人家则因生老病死、逐渐没落,至上世纪初,仅剩一位孤寡老人也因病而逝。周姓人家祖上为官者众,故而外迁较多,现仍定居温村者仅余百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及之前,温村归属柳泉辖区;五十年代中期先后归并桃村和高村辖区,再后来连同高村、桃村一起并入韩城辖区,五十年代末高村公社成立后仍归高村辖区至今。

3、主要姓氏

根据《宜温乔氏族谱》记载暨老年村民回忆,民国之前,温村的姓氏有乔、周、温三家。温姓绝户后,仅余乔、周二姓。后有焦、苏、张、冯等姓或投亲靠友、或趋利避害,相继迁入温村,目前,温村籍贯的门户中,共有乔、周、焦、苏、张、薛、朱、罗、冯、龚、韩、闫、赵 13个姓氏。其中,乔姓人家占全村总人口的91%;周姓人家占全村总人口的3%;焦姓人家占全村总人口的3%。其余姓氏多为单门独户,占全村总人口不足3%。

4、文化遗存

(1)温村寨:建于清光绪年间,分为东西二寨。系兵荒马乱年代村人躲避“刀客”的居所。西寨位于村西杏树洼的山头上,清朝末年被“刀客”攻破损毁;东寨位于村北的崖头上,是整个村庄的制高点,寨墙厚丈许,有碉堡和掩体,还有地道和村庄相连,俗称温村寨。民国期间成为地方武装、恶霸乔志荣的堡垒,1945年八路军曾攻打温村寨未克。直至1947年夏,陈谢兵团解放宜阳时,温村寨被攻克,匪首乔志荣逃遁。

(2)温村中心学校:建于1941年,有校舍20余间,招录附近村庄一至六年级学生200余人,校长系地下共产党员李希武。1947年夏天,陈谢兵团解放宜阳时,陈赓、谢富治曾在温村学校召开作战会议,部署战斗行动。

(3)躲兵洞:系村人们躲避战乱“跑怕怕”的居所。位于大南沟(距村子1.5公里)陡峭的悬崖上,洞口距地面约6米,深约1200米,洞内幽暗但很宽敞,有粮仓、灶台、土炕、茅坑等设施,也有“气眼”或“瞭望口”蜿蜒分布在崖壁隐蔽处。据老年人回忆:村人最后一次使用躲兵洞是在1944年春天,日本飞机轰炸温村时,人们就是藏在躲兵洞躲过一劫的。

(4)油坊坑:油坊坑位于东村、西村和南场之间,修建年月不详。院子西面和南面都是土崖,用碎石砌了崖面,东面是围墙,北面是酒坊、药铺和弹花坊。院内靠南的崖下有孔很大的窑洞,开挖在地面以下,窑洞内有夯、木桩和榨油机,还有熬油的灶台和大锅。所谓榨油机,就是一摞铁圈。榨油时,将大麻籽或棉花籽一层层装在铁圈里,盖上铁盖,放在木桩下,由工人抡起木夯一下下击打,将油挤出,完全靠人工完成。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人们路过油坊坑时,还经常可以听到 “嗨哟——咚”、 “嗨哟——咚”的号子声和重锤击打木桩的声音。

(5)泰山庙·菩萨庙:泰山庙建于村东的泰山庙疙瘩上,系清同治年间建筑,有正殿3间,敬奉泰山爷;侧殿3间,敬奉泰山奶奶;另有1间配殿,敬奉龙王爷。菩萨庙位于东村和西村之间,有正殿7间,月楼3间。正殿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扒掉建学,月楼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自然损毁。

(6)乔氏祠堂:位于温村寨南的东村西口,坐北面南,原有上房5间,硬山顶式建筑,屋脊有龙和瑞兽雕饰,据传应为同治年间而建。现已翻修。另存门楼1座,应为初时建筑;碑碣15樽,为历代祭祀先人所镌。

(7)《宜温乔氏族谱》: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185*260开本,470页、32万字。是在民国时期《乔氏家谱》的基础上增订整理而成。曾被评为2009年度洛阳市最佳地方志书。书中详细记述了明洪武初年(1369-1371)迁入温村的乔氏族人繁衍生息状况。其中记录的乔氏一世至三十五世世系字谱为:“贵、如、新、时、天,君、光、国、济、甫,昆、海、自、三、学,思(廷)文、景(水)、治、世,得、道、应、成、功,继、述、绍、先、人,源、流、循、环、中”;乔氏家训六条为“一、少年立志,老暮知节,国难尽忠,盛世勿奢;二、富者勿傲人,贵者勿凌人,贫者勿谄人,贱者勿屈人;三、学问惟日新勿忘,宦游惟仁政是施,工耕惟因时勿惰,商贾惟均平持公;四、不能娶者助之,不能葬者捐之,老无依者怜之,幼无父者怀之;五、服制不可因人增减,礼仪不可惟我轻重,父母不可忤逆不孝,族众不可恃悍不和;六、勿游荡以损身,勿嫖赌以丧家,勿斗殴以陷刑,勿败德以辱先。”

5、自然地貌:

温村位于宜阳县西北的丘陵山区,由东村、西村、南场、南沟、石窑5个基本连在一起的自然村组成。南与小马沟、聂沟、宋旺沟等村相邻,西与演礼沟、丰涧接壤,北连刘沟、李沟、毛沟,东与三道岭、皮凹、连楚搭界。总面积约8.8平方公里。村庄处在南岭、西岭和北岭环抱的簸箕形洼地里。村庄西南部1.5公里处有大南沟,长约3公里,自东向西依次与底子洼、早怕洼、大洼、小洼、蝎子崖洼、塬里洼、杏树洼、耿洼、虎爬洼相连,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沟底有潺潺小河,河水清澈明净,不染纤丝凡尘。河中石块沙砾间,长满斑斑青苔,常有草鱼、甲鱼、娃娃鱼、泥鳅、螃蟹和水蛇们游动。河边水芹青青,水草茂盛,是村人们放牛、割草的好地方。大南沟的上游有滴水崖,高高的石崖上,河水欢笑着从天而降,形成一挂银珠四溅的水帘,跌入崖下的水潭中,煞是壮观。可惜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在崖上修了水坝,崖下建了水电站和磨坊,使得滴水崖美景不再。温村中间有条深谷,谷底有泉水咕咕流淌,是村人们早年生活饮水的源泉。谷上有桥,上世纪七十年代前,还是洛宁经韩城、盐镇至新安、义马官道上的交通要塞。1944年夏初,一支国民党辎重部队就是在这条官道上被日本人的九架飞机打散的,遗落在路壕中的机枪、迫击炮等枪支弹药被乔志荣收拢后,堆满了寨下整整6孔大窑洞,以致1945年八路军攻打温村寨时久攻不下。温村东北部1公里处有北洪沟与李沟相连。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温村仅有南北一条可行驶牛车和马车的土路与外界相通。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才有了于泉至牛池的乡村公路从村子的北岭通过。九十年代末,随着县乡道盐(镇)三(乡)路的开通及本世纪初“村村通”水泥路项目的实施,温村交通闭塞的状况才得到了较大改善。

6、民间技艺:

(1)村戏:兴起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是鼎盛期,那时村里有半专业的剧团,二十余名演员。有的演员和器乐师在全县都很有名气,如唱老生的大舟子、唱花旦的静子、演武生的彩霞子、吹箫的鱼娃子、拉坠子的小勋子,还有说大鼓书的荣跃子等,都是县里剧团几次点名想要的人,村里舍不得放。村戏《红灯记》《白毛女》《智取威虎山》以及后来的《大祭桩》《墙头记》《穆姑英挂帅》《卷席筒》等曾多次在县里的展演中获奖,也给文化生活极度贫乏的乡亲们带去了无限的快乐。

(2)村医:温村作为宜阳西北山区的大村庄,村医自上世纪四十年代初至今都非常有名气,如上世纪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著名中医乔文华、乔懿朋、乔勋章等,六十至七十年代的中医内科大夫乔升娃、中医外科大夫乔廷珍、乔思慎,以及七、八十年代的中西医结合大夫乔好仁,九十年代后的中西医大夫乔旺收等,都在治病救人方面留下许多佳话,为保障温村及方圆左近村庄人们的健康做出了一定贡献

7、古今人物

周文郁(周姓三世祖)山东曲阜知县。

周 鸾(周姓六代祖)山东曲阜二尹。

周国杰(周姓十代祖)诰授太原令。

周才辅(周姓十一代祖)山西太原令。

乔 迁(1915—1914?)留美学生,国民党中将。

乔志荣(1887—1949?)地方武装“杆首”,后被国民党张鈁部收编入76师任团长。

乔廷瑞(1902.8—1979.2)1944年参加革命,任八路军地下交通员。

乔现子(1933.2-1951.4)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21兵团640营机枪连战士,1951年4月在广西南丹县剿匪中牺牲。

罗根子(1938-1962)山东济南6092部队机枪连战士,1962年7月在济南市牺牲。

乔文宣(1935.10-2012.3)高级语文教师,教研员,曾执教于渑池中学、宜阳教师进修校。

乔玉川(1938—)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史馆书画研究员、陕西省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著名画家。代表作《千古一帝》。

乔文博(1942.1—)曾任宜阳县教育局局长、县政府资政、县政协常委。著有《宜阳旅游文化》《人文宜阳》《昌谷诗魂》等书。

乔文伟(1950.12—)曾任石陵乡乡长、韩城乡党委书记、县土地局局长等。

乔虎城(1956.3—)曾任洛阳拖拉机厂处长、栾川县科技副县长。

乔作卿(1957.5—)曾任赵堡乡乡长、党委书记、县林业局局长、县委委员等职。

乔平安(1946.6—)曾任温村学校校长,1989年度国家级模范教师。

乔新贤(1959.7—)曾任宜阳县新闻中心主任,报社总编,宣传部副部长。代表作《崤山魂》《爱的丰碑》等。

乔宜男(1968—)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专职画家,一级美术师。出版有《乔宜男花鸟画作品集》等。

乔孝山(1969.9—)河南省三门峡监狱副监狱长。

温村历任主要村干部为:1950—1953农会主席乔松子;1953—1956支部书记乔学仁;1952-1962支书乔景贤;1962-1976支书乔发成;1976-1983支书乔永和;1983-1990支书乔景甫;1990-1992支书乔好伟;1992-1994支书乔永和;1994-1995支书乔好伟;1995-1996支书乔景成;1996-1998支书乔运伟;1998-2007支书乔民子;2007-2011支书焦新民(代理);2011-2014支书乔运伟;2014-2017支书乔万会;2017-2018支书乔运伟;2018-今支书周武成(代理)

8、经济发展

温村的地理环境相对比较闭塞,多年来一直以农业生产为主。2016年前,村里没有一家像样的企业。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全村农作物种植结构几乎没有大的变化,每年小麦的种植面积大约5000亩,玉米2000亩、谷子1000亩、红薯3000亩、芝麻800亩、棉花1000亩、黑豆1000亩。1990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3500元。九十年代后,种植结构有了较大调整,逐渐缩小了红薯、小麦、黑豆种植面积,不再种植棉花、芝麻,改种花生、烟叶、辣椒等高效农作物。至21世纪初,全村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已经改变为:小麦3000亩、谷子1200亩、玉米1000亩、烟叶1800亩、辣椒1700亩、花生1000亩、红薯800亩、绿豆800亩。2010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00元。

2010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农业机械化的逐渐普及,村里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目前,全村常年在外务工者多达400人以上,年创收不低于1600万元。加上农业收入,2018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9000元。

2017年起,村里开始想方设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6月,引来新大牧业投资2000万元 ,建起后备母猪繁育场一座,年可出栏母猪3000头;10月,又引进投资70万元,建起了100千瓦地面光伏电站一座;2018年6月,再次引进投资40万元,建起屋顶光伏发电站一座;2018年引进财贸风电公司总投资6000万建设2兆瓦风力发电三座基塔的项目,今年将进入实施阶段。随着这些项目的相继投产,未来的温村必将步入经济发展快车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