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包拯原型(开封有个包青天)
开封府尹,似乎是大多数人对包拯、包青天的主要印象。其实包拯担任开封府尹只不过短短一年多,但是随着《七侠五义》等章回小说的流传,宋朝名臣包拯的形象,似乎就定型在开封府尹。
那么历史上的包拯,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呢?
包拯(公元999年—公元1062年),字希仁,泸州合肥人。出身官僚家庭,生于北宋咸平二年。天圣朝进士,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之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随后改知谏院,多次弹劾权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任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给事中、三司使、礼部郎中等职。嘉裕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卒于任上。
在这洋洋洒洒的履历之中,其实“度支判官、三司户部判官、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三司使”等大致都算是财政官员。如果以现在以现在的政府执掌来说,包拯担任财政官员的时间比较多,主管地方行政的时间比较少,任职开封府的时间更短。但是包拯的刚正不阿、铁面无私却始终如一。
他在各地的事迹更是明确地记载在《宋史·包拯传》里。他知端州的时候,端州(今天广东肇庆)以端砚闻名,是进贡皇室的贡品,前任知州假借进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数量的砚台,拿来巴结权贵。而包拯命令工匠只需按照上贡朝廷的数目制造,他没有拿过一块砚台回家,这是宋史的记载。
端砚
端州包公祠
而在端州则有关于包拯的另一个传说,据说包拯奉命调职进京时,端州的百姓依依不舍,其中有一位制砚的好手,特别精心制作了一方端砚,要送给包拯。但是他知道包拯清廉,一定不会收,于是他偷偷交给包拯的随从,请他到了京城再把端砚交给包拯。说也奇怪,包拯的官船到达端州州界的时候,竟然不走了,不管船工怎么努力船就是纹丝不动。包拯心想,莫非是我有什么过错?可是左思右想,实在不记得做错了什么。这时候他的随从把这一方端砚拿出来向他禀告,包拯恍然大悟,郑重告诫他的随从们,并且将这方端砚抛入水中,这下官船才继续前进,而砚台下沉的地方却浮起了一片沙洲,当地人就把这个沙洲称为砚州。
肇庆砚州岛
事实上,有宋一朝,包拯刚正清廉的英名传遍天下,他所到之处,像这样的传说比比皆是。
包拯在担任财政官员时,十分重视体察民情,以减轻民间负担、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为己任,提出了“宽民利国”的经济思想。要求朝廷让百姓休养生息而安居乐业。
皇佑二年(1050年),包拯升任天章阁侍制并担任谏官。他对于自己的这一段经历曾做过16字的评语:“披肝沥胆,冒犯威严,不知忌讳,不避怨仇”。他三次弹劾张尧佐(皇帝宠妃的伯父),迫使皇帝撤了张尧佐的官职;参倒趁人之危谋取私利的三司使张方平;严惩贩卖私盐的淮南转运使张可久.........每一次都据理力争,丝毫不留情面。
开封府尹是个相当重要的职务,一般都是由亲王、大臣兼任。这个职务特别难当,一是皇权可以随便干预,二是皇亲国戚都聚集在这里。北宋政权存在的100多年间,开封府尹竟然换过有180多人,平均每位府尹的任期只有半年多。
包拯在开封府尹的任期内,虽然得罪了不少皇亲国戚,但是他行得正、坐得直,谁也拿他没有办法。当时京城里连妇女儿童都知道他,称他“包侍制”,京师里更流传了一句俗语:“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包拯在开封府任职时,规定大开正门,凡是告状的,都可以进去直接见官面陈案情,任何人不得阻拦刁难。由于包拯执法严明,铁面无私,皇亲国戚也不得不有所收敛。
嘉佑四年(1059年),包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等官职位列朝廷重臣。第二年升任三司使兼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后卒于任上,谥号“孝肃”。
安徽合肥包拯墓
他留下来的诗人作品极少,只有这一幅写在端州郡守官邸墙上的座右铭:“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