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根深蒂固图(潮汕文化影响下的)

假如你在广州或深圳等珠三角城市里问一个陆丰市甲西镇博社人是哪里人的话,这个博社人百分之九十会告诉你他是潮汕人。

“潮汕”一词最早出现于1906年中国第一条华侨出资兴办的铁路——潮汕铁路,配置“潮汕号”机车头并通车。由此,“潮汕”一词开始传播 ,但这个词至今还没有成为一种行政划分上的概念,而是特指主要以古潮州文化、语言为主的地区。

潮汕文化根深蒂固图(潮汕文化影响下的)(1)

三山国王古庙

1983年,中共广东省委撤销汕头地区建制,实行地市合并、市领导县的体制,汕头市为省直辖市。汕头市管辖区为揭阳、饶平、澄海、潮阳、南澳、普宁、惠来、揭西、海丰、陆丰、潮州市等10县1市以及安平、同平、公园、金砂、市郊5个市辖区和一个经济特区。其中就包括了海陆丰,从那时起海陆丰地区曾被纳入到汕头市的管理过。

潮汕文化根深蒂固图(潮汕文化影响下的)(2)

这一次行政区划的改革,被许多人解读为现代广东对潮汕概念的定论,加之李宏新的《1991潮汕分市纪事》把“潮汕地区”的地域概念划分为狭义的、广义的、传统上的潮汕地区。其中广义的潮汕地区包括潮州市、揭阳市、汕头市、汕尾市四个地级市,也称“潮汕四市”。还有传统意义上的潮汕地区。除了现潮州市、揭阳市、汕头市三个地级市地域,还包括梅州市管辖的大埔县、丰顺县,以及汕尾陆丰市(县级)以东的甲子、碣石等村镇。于是社会上开始出现了潮汕四市这个说法,但这个说法在民间引起了人们广泛热议,每次一旦有相关地域人士出现在公众视野前,便引起一波又一波不小的争论。

汕尾市是一个文化多样性的地方,其中潮汕文化是汕尾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既有陆丰三甲地区(甲子、甲西、甲东三个镇)这样全域潮汕文化的地方,又有陆河县这样全域客家文化的地方,当然还有闽南文化。

潮汕文化根深蒂固图(潮汕文化影响下的)(3)

妈祖

陆丰市三甲地区被归类为潮汕地区是目前官方和学术界的定论。人们从陆丰三甲地区的语言、民俗、民居和饮食等多个方面和潮汕地区做了一系类的对比,发现两者存在大量相似、相近和相同之处,那么三甲地区文化为什么没有和陆丰市区、汕尾城区保持一致性,反而发展成为了潮汕文化地区的一部分呢?关于这个问题,许多人都把答案归结到地域相近、历史移民等两个方面上,至于再详细一步的阐述和探究就没有了。

博社村是陆丰三甲地区的一个单姓大村落,据当地族谱、碑文等史料记载,其村蔡姓始祖蔡登瀛于南宋末年自福建莆田迁移至此地,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如果现在时间回到三十年前,你会发现博社村里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也没去过什么地方的农民说的方言却跟发展了五六百年的潮汕话保持了同频。究其原因,主要是潮剧长时间在三甲地区的广泛传播。

我们知道在过去,传统戏剧不仅有娱乐大众的功能,还承载了统治阶级宣扬其意识形态的使命,即使是目不识丁的老妪也能通过方言版的戏剧来认知古代统治者宣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伦理价值观。

潮剧的形成与发展促进潮汕话(古称潮州话)自成一派,关于潮州方言形成与发展于何时,此处借用李新魁和林伦伦的观点。唐宋以后潮州话与福建话发生了分化。唐末韩愈流放潮州时,在当地办学校,促进了文读的兴起和发展,加上宋末的移民潮使潮汕话形成了不同于福建闽南话的特点。林伦伦指出,元明以后潮剧的兴起,使潮汕方言形成了与白话相竞争的文本阅读体系,最终在元明发展成为独立的子方言。

李新魁在《广东的方言》一书中指出,宋末元初,潮汕先民又从福建迁往潮州定居。他们从福建带来的闽南话与当地居民的方言进一步融合,元朝以后最终形成潮汕话。结合李新魁、林伦伦等人的研究,潮汕话终于在元代以后形成,而明代是唐末文本阅读雏形的进一步发展。明代潮州读书的普及和潮剧的演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白系统。

过去博社村落里的人鲜有条件接触书籍读书,一些特定词语的学习只能靠口口相传,但言语内容与方式却能够和潮汕话保持同频率的更新与发展,很明显潮剧在本地的传播发挥了重大作用。虽然大家都是从福建闽南移民而来,但移民较早的族群与当地潮汕先民融合发展出自成一派的潮汕语言文化,并在明清时期以成熟的的文白系统潮剧影响着周围,三甲地区就是其中被影响的地方之一。

潮汕文化根深蒂固图(潮汕文化影响下的)(4)

《荔镜记》

在明代潮州戏文《荔镜记》、《金花女》、《苏六娘》中,我们可以发现里面记载了许多潮汕方言词汇,其中既有少数民族语和闽南语的遗留,也有自创潮汕方言词。

本字(一)

词义

本字(二)

词义

“汝”

“糜”

粥、碎烂

“恁”

你或你们

“食”

“阮”

指“我”、“我们”,亦指“我的”、“我们的”

“面”

“郝”

[naŋ2]

咱们

“厝”

指房屋、家

“伊”

第三人称,他或她

“骹”

[kna]

腿、足

“兄”

指兄长或朋友间的尊称

“娣”

“公”

指对老年男性的尊称、爷爷、丈夫的父亲。

“冥/冥昏”

夜晚

“大人”

原指对长者的尊称、背称父亲,后也指成年人。

[kəŋ3]

“大官”

指职位高的官、对有社会地位男子的尊称、女子对丈夫父亲的称呼。

“索”

绳子

“大家”

婆婆

“畏”

担心

与厌恶

“外家”

指出嫁女子的娘家

“行”

行走

“孥囝”

孩子

“目汁”

眼泪

“新妇”

儿媳妇

“暗静”

隐密、不公开

“家己人”

自己人,就是我们说的“胶己人”

“青盲”

指眼瞎的意思

“乞食”

指要饭的人,乞丐

“厝边”

指邻居,街坊

“日昼”

指“中午”,引申也指“午饭”

“打叠”

收拾,整理,管理

表格中整理的潮剧戏文本字是经过多方考据得出,此处只列举了一部分,详参黄桂容《从明本潮州戏文看潮汕方言词的语义演变》。

这些方言词的发音、词义至今很多还是博社村人日常的发音与用语习惯,只有一小部分方言词义的义项较少使用了。比如说“恁”和“阮”时,只是指“你们”和“我们”的意思,至于“你”和“我”的表达直接使用了方言词“汝”和“我”,还有“暗静”一词只用来表达“安静”的意思。“目汁”一词作为潮汕地区的自创词,博社村也在使用,比如用“流目汁”表示流眼泪的意思。有意思的是,现如今潮州本地人对一些词的发音融合了普通话,导致读古诗时失去了入声字发音的特点,但处于陆丰三甲地区的博社村却很好保留入声字发音的特点。

在过去没有互联网或互联网不发达的年代里,戏剧表演既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三观的形成与发展。而潮剧以其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故事内容和语言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听众群的言语表达和价值观。

在博社,请戏班来村里演戏剧,称“做戏”,博社村“做戏”是有其特定的时间、场所、对象与意义。一般情况下,“做戏”是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的“开灯戏”,和年末时的“谢神戏”,有专门搭建在村口池塘上,并正对着祠堂的戏台。常请来汕头一带的潮剧团来“做大戏”,上演谢神戏《八仙庆寿》、《梅花公主》等潮剧。“做戏”是博社村春节期间祭祀活动里重要的一部分,主要是为酬谢神明,再供村人观看。家家都有电视后,乡人日常也会在家观看《赵少卿》、《告亲夫》、《李老三娶鬼妻》等潮剧。可见在过去潮剧早已融入到村民的生活之中,成为当地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潮剧对陆丰三甲地区的方言影响深远,直接奠定了三甲地区方言特色的基础架构,使得三甲地区方言与潮汕地区方言保持同频的发展,但也与其所属地的县级市区方言与地级市区方言产生了区分性的差别。

潮汕文化根深蒂固图(潮汕文化影响下的)(5)

潮剧

参考资料:

地球知识局:《潮汕为什么要变来变去?》

潮汕圈:《汕尾究竟算不算潮汕?》

博社:《乡里的谢神戏》

李宏新:《1991潮汕分市纪事》

黄桂容:《从明本潮州戏文看潮汕方言词的语义演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