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

L7-21 草书释读15

十四 家庭

人体各部分讲过了,从头到脚,组成一个人。人是家庭、社会、国家的主体,也是最基本的单元,人生下来就在一个家庭中,这是以血缘联系的,然后踏上社会,这是来自不同家庭人员的群体,至于国家,可以说是大群体、大社会,我们就沿着这个思路往下讲。

14.1人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

如果要你创造一个「人」字,你怎么办?大多数人一画人就是正面的,但正面这个人是「大」字,如果你把头也画出来,这是「天」字,甲骨文、金文中的「人」,是画侧面的。这个侧面的人不是挺直的,而是弯着腰,到小篆,简直就是趴下的姿势,手撑在地上了。你当然可以说,这是小篆美化线条的缘故,但陈梦家先生指出:「我们在卜辞中找不到『民』字,只有『人』和『众』,当是自由民和奴隶」,弯腰弓背恐怕跟身分有关。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2)

如果从这几个篆字来隶定「人」字,是什么样子?楚简上有两种写法,有时捺出头,有时撇出头,秦简中有和我们现在相同的写法。但是还有一个「入」字,篆字是这样的,隶定后和「人」字没什么区别。简言之,「人」和「入」这两个字直到秦隶中写法还是没有明确分开,要到西汉才规定了我们现在的写法,把两个字分清楚了。

在笔势系统中,我给各位讲过,「人」和「入」都是撇捺组合,所以同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3)

属交争势。「八」字的撇捺分开,这是斗鹑势。其他化势有立人势,一撇和一竖的组合,瞑人势,撇和横的组合,倚人势,竖和捺的组合。从使转角度说,这些都是转动一圈半,本质上是相同的。如果用「五势」来分组,都属于钩裹势这一组。这些笔势,在「人」的草化里都有用,实际写起来,还有其他一些笔势,我一点点讲。

14.2含有一个人的字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4)

「人」是个大部首,先讲含有一个「人」的字。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单人旁,也就是书法中的立人势。单人旁很多字,写起来笔势会变化,基本的是立人势,如王羲之这个「仁」。立人势是一撇写完向外飞出,飞度到一竖往下写,如果这个圈缩到很小甚至没有,转就变成了折,这一来立人势变成了蟹脚势,如王羲之这个「作」。如果这个折拉直,那就是一竖,竖有努、纵、裹三个笔势,都可以用来替代单人旁,如王羲之《十七帖》中这个「佳」字。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5)

单人旁有些字很容易,右旁怎样写以前课程都讲过了,我这里就不重复了,我讲一些难度较大的。

「作」字,王羲之《兰亭序》有一个「作」,但这是行书,不是草书。《急就章》中的「作」是这样写的,和行书完全不同,因为它来之于篆书。金文「作」只有右旁的「乍」,本义是耕作、制作,小篆加了单人旁,右旁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6)

的人字形草化为一横,章草把两横缩短为两点,得出皇象这种写法。今草基本一致,智永《真草千字文》中有这个字。

使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7)

「使」字,单人旁一个「吏」。左边单人旁用一竖替代,右旁「吏」中间有一个「口」,「口」可以省略,剩下来横撇捺好像一个「丈」字。把一竖缩短点,加在「丈」字左边,就是「使」的草字。重新组织笔势,皇像是取竖笔势一开,然后写交争势。王羲之《十七帖》中有今草写法,跟章草相同。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8)

把皇象和王羲之写的「使」,跟智永比一比,智永好像多了一笔,一下笔取了奋笔势。请注意皇象和王羲之下笔写一竖,起笔也有一点弯,这是起笔动作,所谓「竖画横下」,但智永把这个起笔动作写大了。在他的《真草千字文》中常有,如「超」字。「超」字左边是「走」,皇象以横笔起,而智永看起来似乎以竖笔起,「走」字旁变成了「火」字旁,其实这只是作者的一个习惯,把起笔动作写得很大。书法中所谓「习气」,就是指作者的习惯,第七课讲过王澍论「山谷老人书,多战掣笔,亦甚有习气」,有些人学黄山谷,好处没有学到,只学会发抖,而学智永就学了个大大的起笔,这都是缺乏分析和思考。

有一个字要讲一下,这就是「传」。「传」是一个形声字,从人,专〔zhuan4〕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9)

声,从甲骨文到小篆,基本样子没有什么大变化,楚简和秦简上,把中间那个小口省掉了。我这里把秦简「传」用红色标示,等下有用。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0)

「传」字草化,上面取十字势,中间田字形,只写外框,取两点羊角势,下面是寸字形,取驼头势。然后重新组织笔势,上面一横和两点合为鸡头势,上面一竖和下面驼头势合为飞带势。裹束起来,就是立人势、鸡头势、飞带势。皇象《急就章》中的「传」,右上角好像加了一点,这一点是石花,不应该加的。今草,中间两点连写为一横,所以取势变成立人势、奋笔势和飞带势。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1)

跟「传」字相近的是「傅」字,篆书「傅」中间的「用」字形,三条竖笔缩短一些就成了「田」,这样一来,秦简「傅」字,跟刚才红色标示的「传」字,几乎一样,没什么区别。这当然会影响到草书,草书「傅」的写法和「传」也相同,通常是「傅」字右上角加一点,而「传」字不加。

西汉《神鸟傅》

一九九三年,江苏连云港市尹湾村西汉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包括一篇文学作品,《神鸟傅》。标题用隶书,内文大多为章草,也夹有行书、隶书。这是一个抄本,不是原稿,当时书籍靠手抄来流传。底本可能全是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2)

草书,这位抄写者对于草法不很熟悉,跟现代有些人一样,遇到草法不熟就夹写一个行书甚至真书。对于这篇作品中的草法问题,这里我就不细述了,我要说的是标题,不少学者认为《神鸟傅》就是《神鸟赋》,但以「傅」替代「赋」,这只是孤例,历史上没有这样的用法。我怀疑底本的标题也是草书写的,这个「傅」其实是「传」,《神鸟傅》很可能是《神鸟传》,姑备一说,请专家考虑。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3)

「何」字,甲骨文是一个人肩荷锄头,象形,「何」是「荷」的本文,金文似乎是负荷兵器戈,战国时期出现了人旁写个「可」,「戈」「可」声母相近,以「可」作声旁成了形声字。后来楚简、秦小篆都取这写法,流传至今。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4)

「何」右旁是「可」,「可」字的草化关键,是其中的「口」用两点替代。而比较特殊的是,这两点可以分开使用:左边这点和上面的一横组合,成为奋笔势移位,右边一点和右旁的裹组合,成为两撇向背势,从转动一圈半的角度说,这向背势也属于钩裹势这一组。所以你看张芝、皇象写章草「何」,单人旁用一竖替代,然后「可」先写横竖,接下来转一圈半。前面三笔是直线,竖横竖为竖笔势两次移位,后面转动一圈半是钩裹势。这样取势当然很麻烦,今草「可」只有一个转动,「口」就包括在这转动中,不用分出细节了。

何字的变化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5)

讲讲「何」字的变化,这字中间有个圈眼,你看这四个字,当圈眼一点点变小,最后完全消失,「何」字就变成了三竖或三撇。「何」本来不可以这样写的,因为这是「行」字。那什么场合可以这样写呢?

奈何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6)

这里又要讲到两字合体:「奈何」。古代书信中常常见到「奈何」,或「奈何,奈何」,表示伤感、无奈、不知怎么办的心情。这时候两个字连写,省略其中一部分笔划,类似「顿首」、「再拜」那样,不会和其他字混淆。「奈」上面写「大」,下面「示」省为「小」,大小连写就是「奈」,加上「行」一样的「何」就是「奈何」了。从外表上看,似乎是「大小行」,这样容易记忆。有些帖写成「木行」,往往不是右军真迹。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7)

「人」也会出现在一个字的右旁,如「以」字。「以」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人提起一样东西,写得简单点,只写一个手臂提东西,把人身体省略了,这就是「以」字繁简两种写法。开始是简写胜出,金文、楚简和小篆都是这样写的。可惜简写有个大问题,就是跟篆字「私」一样,所以后来走回头路,秦简中「以」用回甲骨文繁写,而「私」战国金文加了禾木旁,秦简也采用了这一繁写。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8)

所以后来汉隶中「以」字有三种写法,就是这么来的。草化时,章草把左边的「口」用两点替代,今草进一步把右旁的「人」,撇捺写为竖横。

今天就讲这一些,谢谢。

本节要点:

· 家庭:人。

· 含有一个人的字:作,使,传,

· 傅,何,以等。

复习思考:

·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行书篇(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9)

什 仁 仇 代 付 份 伐 伙 伪 低 位 化 仗 仙

· 写出这些字的草书,并说明取什么笔势?

· 「住」 「佳」 「往」这三个字,怎样草化?

· 试用草书写下面词语﹝扩号内不必写﹞:

· 功名传于后世。﹝墨子﹞

· 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史记﹞

· 羌笛何须怨杨柳。﹝王之涣·凉州词﹞

· 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

· 何足挂齿牙。﹝苏轼·与朱康叔书﹞

·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

· 肺炎流行,奈何奈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