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电影里的拆迁(春节档电影的拆迁梗是如何老徐娘装出嫩的)
文/马庆云
有读者让我说说中国商业电影在编剧角度上有哪些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太大的题目了,我根本回答不出来。但是,我倒是可以从编剧创意缺失的角度上,聊几个显而易见的例子。当年,香港电影很有一段时间便是,什么电影活了,立马就有大量跟风的作品出现。现在内地的院线,已经成熟了很多,跟风型的电影往往上不到院线,直接在网络院线就给消化掉了。
我们目前电影,在编剧角度上,有一个新的问题,就是一个桥段梗火了的话,会被院线电影编剧们反复的用,也不管是不是拾人牙慧。春节档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例子,是去年《叶问3》里边,甄子丹饰演的叶问与泰森饰演的最大反派,矛盾点就在于一个要拆迁了小学,一个要保护小学。演员熊黛林饰演叶问的夫人,倒是有惊艳一瞥。当然,整部电影立足全局的电影梗,还是拆迁。
这类拆迁梗怎么评价呢?自然会有读者认为,这是对现实的一种映照。我们最近一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产行业必然产生不少的拆迁问题,拿这个梗作为电影的核心矛盾点进行创作,容易拉近与影迷的距离,产生真实感。
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认为,包括《叶问3》、《大闹天竺》和《乘风破浪》在内,对拆迁梗都是肤浅的消费,而非现实主义的“引起疗救的注意”。如果说《叶问3》中,拆迁梗还是一个少女一样的崭新桥段,让影迷眼前一亮的话。那到了《大闹天竺》和《乘风破浪》里边,就显然是一个风韵都不存的徐娘了。
在《叶问3》中,甄子丹饰演的叶问在反拆迁方面,还是能让人肃然起敬的。尤其主角视死如归为乡亲服务的精神,不是为人民服务是什么?该片的拆迁梗还算真诚,在展现上,是没有闹着玩的。可是,到了《大闹天竺》里边,实在就是消费拆迁梗了。王宝强笑着闹着就把几十人的拆迁队伍打散了,总让人觉得过分意淫了。而且,这并非以电影的方式助力弱者,而是消费弱者的反抗,让拆迁变为一个影视剧中的非常有趣的事情,瓦解了现实中的巨大矛盾冲突。
在《乘风破浪》中,则展现出了更大的不真诚。几个正面角色,为什么要保护夜总会呢?因为他们要一边开这个歌舞场所,让姑娘们穿的很暴露,一边又不让姑娘们接客人,只能唱歌,不能摸手。我实在无法理解韩寒老师强大的编剧逻辑能力,这几个正面角色是有病呢,还是吃着药呢?保护夜总会的拆迁梗,不知道比叶问保护小学的拆迁梗退化了多少。我们分明看到一个“贾正义”的丑恶面孔。在保护物产上的不正经,看似制造人物笑料,实则在一定程度上摧毁了现实拆迁中的悲愤,增加了玩闹,最终进行了娱乐化的瓦解。
如果不出意外,今年,还会有不少的电影会让正反两派的人物围绕拆迁梗展开矛盾,进行闹剧化处理,最终两边都是哈哈一笑的状态。这首先是整个编剧行业创意缺失的表现,我们竟然无法找出正反两派之间有价值的新的矛盾冲突点。一个拆迁梗出来之后,大伙立马跟苍蝇一样一哄而上了。另一方面,也是将拆迁闹剧化,不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
本质上,还是我们的电影不敢面对现实主义的问题。我们的电影,太喜欢把很多东西闹着玩了,却从未有过要建树一样东西的行动。中国电影虽然在整体的拍摄质量上,有了质的提高,但是,我们在剧本桥段的原创性和剧本核心梗的价值情怀上,依旧过分闹剧化,缺少严肃电影的状态。
更多交流,欢迎添加马庆云【xuezhemaqingyu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