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看的历史传记类古装剧(读史笔记系列之六)
中国历史历时上下五千年,官制算是政治制度中最繁复的一门;历朝历代设置的官职很多,而且又存在中途更改的现象,所以异常复杂;对于普通的吃瓜群众来说,一一对应去弄明白也没有多大意义,所以今天挑选一些常见的官名分享给大家——至少,大家在看古装剧的时候不至于一头雾水。
一、周代及春秋、战国时代
宰相:官有内外之分,即中央和地方之分;中央政府之官,是依照不同事项设立的,一般一官位管理一类的事项;综合全面情况,以决定施政方针的,就是宰相;依照今天的话语,可以理解为常务副皇帝……
三公九卿:
A:一说三公为司马、司徒、司空,九卿没有明文说官名。笼统来说,司马是统管军事的,司徒是统辖人民的,司空是管基建事务的(古代穴居,就是在地面上凿个窟窿,所以谓之司空,空通孔)
B:一说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六卿。冢宰总统百官,类似宰相的概念,宗伯掌管祭祀典礼之类的事宜,司寇掌管刑法事宜,司马、司徒、司空基本同A中大同小异,区别大概是在地位及范围上缩小许多。三公坐而论道,三孤为之副,均没有具体负责的事宜。起初本意是挑选一些“宽裕慈惠、温良恭俭、慎而寡言”的人来辅助天子、世子成长的意思,后世逐渐演化为一种崇高的荣誉,甚至比爵位还要崇高的称号。如大名鼎鼎的名菜“宫保鸡丁”,其创始人清代四川总督丁宝祯治蜀十年,颇有建树而又死于任上,被清廷追赠“太子太保”称号,所以这道菜也就叫宫保鸡丁。
二、秦汉时代
丞相:中央政府最高首领,其职权类似于宰相,可能稍微削减了一些对于皇帝家事的一些管辖权力;秦代分设左丞相、右丞相,汉代通常只设一人。
御史大夫:皇帝的私人秘书,中央所有事都可以掺和,而其他官员都只分管一类事,所以事实上,御史大夫相当于丞相的副手,汉代时丞相往往由御史大夫升补而来。
太尉:武官统称尉,中央最高武官称为太尉,后来改为司马,丞相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称为三公,并称相职。
九卿:太常(本名奉常,主管宗庙祭祀等事宜)、光禄勋(本名郎中令,主管宫廷门户通行事宜)、卫尉(主管宫廷屯兵安全等事宜)、太仆(管马、车等,引申为交通事宜)、廷尉(主管刑法事宜)、大鸿胪(本名典客,主管四方夷狄事宜)、宗正(主管皇家家族内部事务)、大司农(本名治粟内史,主管农业及收成等等)、少府(主管山海湖泊税收事宜)
太守:秦代单称受,汉代改为太守,为一郡最高长官。
刺史:汉武帝时代,派出到地方上行使监察之权,监督太守等地方官员行事的天子耳目,而后逐渐掌握地方大权,汉成帝时候改成州牧,后来又改为刺史,总之就是刺史和州牧交替出现。
京兆尹:京师之地,秦代时候由内史管理,汉武帝时候改称京兆尹,为京师的行政长官,类似如今的北京市市长。
三、隋唐时代
三省六部制:到了唐代,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为相职;中书负责拟定政令,门下负责监督、封驳(不合理可以退回不予执行),尚书省负责具体执行。尚书省分设六部,礼部(分管有关祭祀、庆典、礼仪等当面的事宜)、吏部(主管官员考评、选拔等事宜)、兵部(主管全国军事相关事宜)、户部(主管全国财政相关事宜)、刑部(主管全国司法相关事宜)、工部(主管全国基建相关事宜)。
尚书:本意是皇帝的掌管文书事宜的私人秘书,在从汉-三国、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演变中,丞相一职逐渐变为虚职乃至不在设置;尚书则逐渐掌握更大的权力。到了唐代,六部最高长官称为尚书,尚书的副职称为侍郎。
观察使:唐代分全国为若干道,设置观察使,行使监察之权。
节度使:武则天及玄宗时代,于战事频发的地区设立节度使,主管当地军事,以后为了便宜行事,逐渐有了节制地方民事职权,军、民一把抓,犹如土皇帝,渐成尾大不掉之势。
四、宋代
同平章事:宋代设中书省于禁中,宰相称为同平章事;以参知政事为副职,即次相。
枢密使:宋代以枢密院主军事,枢密使掌管枢密院。
知州、通判:宋代为了削弱地方藩镇势力,特意把这些地方大员豢养在京师,由朝廷另外派人出守列郡,称为知军州事。专门设通判一职分其权,以起到制衡的目的。
提刑官:提点刑狱,简称提刑,负责司法事宜。
五、明清时代
内阁学士:明代本来设有中书省以为相职,后因胡惟庸谋反案,太祖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并告诫后世子孙,臣下有请设宰相者除以极刑。因此之后是天子亲率六部处理全国政务,皇帝一个人当然没有精力全部处理,只好寻找一些人秘书,以学士的名义提供咨询、建议,后来称之为内阁学士,之后这些大学士权力日渐丰满,实际上承担了相权。
军机处:雍正时代为了处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本来只处理军务;后来渐渐演变为处理全国大小事务,而内阁就逐渐失去了权力。
布政使、按察使:明代废除元代的行省制度,在府州之上,设立布政使主管民政事务,设立按察使处理司法事务。
锦衣卫: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特务机构,直属于皇帝本人,拥有独立司法权,需要的时候可以直接跳过三法司——这也是它鼎鼎大名让人谈虎色变的主要原因。从高到低,依次有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镇抚使、千户、副千户、百户、试百户、总旗、小旗等官职。
司礼监:明代宫廷内十二监之一,本身作为皇帝的私人仆役,本身没有多大权力;只是后期皇帝们怠政、或者年龄幼小,司礼监逐渐掌握了批红的权力,就是代替皇帝发布政令,这才在历史上威名赫赫。通常称呼内阁学士为相,司礼监掌印太监往往被称为内相,是可以和内阁首辅相抗衡的人物,著名的刘瑾、王振、冯保等都曾担任掌印太监,掌控司礼监。
东厂:明成祖朱棣设立的特务机构,主要由内廷宦官掌握;理论上和锦衣卫没有从属关系,只是皇帝更信任贴身的宦官一些,所以实际运行上,东厂往往凌驾于锦衣卫之上;其首领往往称为厂公或督主,是内廷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二号人物。
巡抚:清代恢复元代行省制度,设置巡抚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侧重民政。
总督:清代根据实际战事需要,通常以数个省之地设置一位总督,主管辖区内几个省的事宜,侧重军事,总督权力比巡抚大的多,但不存在隶属关系,都对皇帝负责。
以上只是挑选古装剧中常见的官名做个简单的分享,实际上对整体古代官制而言,这仅仅是九牛一毛;如大家对有关历史的各类细节感兴趣的话,可以订阅/关注一下哦,咱们共同探讨、发掘那些有趣的故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