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发展史(全球家族企业寿命为三代)

家族企业,这一古老的组织形态,占据了中国私营企业85.4%的份额,它们吸纳了65%的就业人口,并为中国贡献了约2/3的GDP增长率,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家族企业发展史?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家族企业发展史(全球家族企业寿命为三代)

家族企业发展史

家族企业,这一古老的组织形态,占据了中国私营企业85.4%的份额,它们吸纳了65%的就业人口,并为中国贡献了约2/3的GDP增长率。

这一数据来自《Tharawat》杂志2016年的调研结果,这批大多成立于1980年代、享受第一波改革红利的企业,如今不仅面临内部代际传承的转折,其外部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普华永道在对全球超过50个国家,营业额超过500万美元的2802个家族企业进行调查后,发布了《The family business sector in 2016: Success and succession》报告。该报告发现,技术突破、资源短缺、人口结构等大趋势,正在对家族企业产生颠覆性影响。

其中,中国经济正从国家主导、制造业为主的模式,向消费者需求和服务业驱动的新方式转型,而家族企业在经历了曾经的兴旺繁荣后,正站在换代变革的十字路口。

在调研中,开疆拓土的第一代创始人虽然逐渐老去,但他们依然强调创业精神是其企业文化的核心,超过半数受访者表示他们想要建立新的创业型企业。然而心有余而力不足,大部分中国家族企业,依然主要在现有市场发展其核心业务,开拓新市场和新领域者则是凤毛麟角。2016年,中国家族企业只有73%实现了销售增长,其余27%出现下跌。

尽管家族企业们习惯在本职领域持续深耕,但他们对于国际化的热情在不断攀升。当前有近80%的中国家族企业,正在出口自家产品和服务(2014年为66%)。未来五年内,参与国际销售的企业比例将升至88%。

这对企业的战略部署和内部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受访者们认为,自己在未来五年面临的主要挑战将是创新需求、竞争、总体经济形势和吸引/留住人才。其中,创新需求赢得了73%管理者的肯定,高举榜首,而在2014年,持这种态度的企业占比为66%。

有趣的是,相较于三年前,认为专业化和控制成本是一大挑战的家族企业,比例正在下降。当问到个人和企业目标时,半数的受访者表示希望确保业务的长期发展,实现持续盈利;1/3的企业希望引入高质量技能,实现更专业的经营。

在这样的目标指引和销售压力下,家族企业的所有者们,正在顺应全球趋势,不断协调利益方的相关期望,努力实现商业多样化。普华永道指出,在改朝换代的节骨眼上,他们正忙于平衡两代人之间对企业价值、管理、声誉和传承的期望。

在未来五年发展方向上,75%的中国家族企业,正计划引入非家族成员的专业人士来经营业务。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正在试图尝试“去家族化”,相反,大多数受访者相信,“家族化”拥有更强大的文化和价值观,更具创业精神,决策过程比非家族企业更精简迅速。中国有43%的家族企业,仍计划将企业所有权交予家族下的一代。

但是这一过程却并不顺利。

仅有略多于半数的中国家族企业表示,自己的家族战略和企业商业策略完全一致,超过1/4的受访者承认两者存在偏差。在中国内地和香港,仅有10%的家族企业备有健全的继任规划, 77%的家族企业在面对家族矛盾时,至少拥有一套程序/机制来解决冲突(低于82%的全球水平)。

这对于亟待转型升级的企业来说并非利事,交接过程的颠簸会对企业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尽管在全球范围内,个别的家族企业做到了基业长青,但根据普华永道的调研,它们的平均寿命是“三代”。如今,随着竞争不确定性的加剧,传承到第四代的企业比例从12%下降到3%。当第三、四代“幸存者”消失时,企业就无法将自己筹谋已久的野心付诸实践。在中国,甚至二代的存活几率都十分稀少,方太集团创始人茅理翔,曾表示“现在民企已到了传承的高峰期,500万家家族企业,将有300万家从第一代传到到第二代。但现在,已经有200万家的家族企业在第二任传承当中淘汰。"

普华永道指出,家族企业最突出的“失败因素”,在于缺失了“中期战略”——未来1年,到5~10年的详细规划。有的企业内部甚至 “除了年度预算之外,没有任何其它目标”。这也是为什么诸多家族企业,无法把早期的承诺变成可持续业绩的根本原因。

解决这一难题,企业需要制定详细的、连续性的“继任计划”。

目前,中国家族企业中,71%已经让下一代家族成员参与经营,而只有15%拥有明确的继任计划。这表明老一辈还未准备好交出企业,而顺利转移所有权,不仅要求下一代做好万全准备,也要求老一辈在情感和财务上同时放手。开发、实施和沟通一个健全的“继任计划”,就是为了在所有权、管理权实际移交之前帮助企业平稳过渡。

很多高管对“继任计划”存在误解,认为其是一项一次性的选拔工作,将这一计划集中在“谁”而不是“什么”身上。实际上,“继任计划”的开展,是管理者思考企业中期如何发展的开始,他们由此选择正确的领导者,或者明确什么样的素质和技能是未来领导者所需要的。换句话说,“继任计划”是战略过程的一个子集。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业务的不断调整,“继任计划”也需要持续更新,而它的迭代和运行的过程,就是在帮助公司将眼前业务和长期规划结合起来,建立起全新的“中期战略”。

“目前在很多家族企业中,所有权和管理权等问题都还没有被讨论或考虑”,普华永道澳大利亚家庭商业实践合伙人西蒙·勒斯特(Simon Le Maistre)表示,如果家庭、股东和员工如果没有对企业的未来愿景达成一致,公司的成功也是遥遥无期。

普华永道家族治理负责人多米尼克·冯·金(Dominik von Au),则从自身的咨询经历出发,对“继任计划”提出了三点意见。

首先, “继任计划”应尽早展开,使企业内每个关键角色,都明确愿景方向以及任务时间表,以避免误解、冲突、不稳定的紧张局势的发生。对于将来担任执行职务的家庭成员来说,推行“继任计划”的进程速度,就是他们准备工作的实际效率。而随着领导权的不断更替、业务的代代相传,现代企业急需创建一个不依赖于“个体”的内部组织,以实现集体决策,以防出现“一言谈”导致家族内部冲突。

虽然“企二代”们经常将继承过程,视为助力企业转型的机遇,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变革,都需要在公司长期战略的背景下进行。因此,在现阶段的任何战略规划,都需要家族企业管理者和新一代共同制定,并和所有股东协商,使每个未来利益的相关者都拥有发言权。

其次,随着商业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将家族之外的广泛经验带到领导层至关重要。企业需要对继任者制定一项涉及外部工作的职业规划,使其获得未来商业竞争所必备的具体技能。

此外,家族企业还需明确退休一代将来需要做什么。如果他们的生活完全依靠公司所提供的退休收入,这将会给业务变革带来压力,也可能会使老一辈更难“放手”。家族成员应该在早期阶段,就建立家族企业以外的资产。

可以看出,我们常说“富不过三代”,其实是有事实可循的,只是组织内部的管理缺失这一重要根由,一直被众人所忽略,使我们仅仅关注到了个个体差异。家族企业迈向百年基业的第一步,就需要看看自己是否真的做好了“继任计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