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诵读(文白学记听语第十六)

【听语第十六】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靠死记硬背来讲课、问答,就不够资格作老师。一定要引起兴趣,让学生愿意听,然后才讲。学生想问却问不出来,这时候可以启发启发;启发了如果还是不会问,可以暂时放下。

文白诵读(文白学记听语第十六)(1)

▲不入门就问,那是门外汉的问题

体会:问——口一张,在门内。入门问禁

不入门就张口问,不想入门就问长问短,隔着一扇门就套近乎,拉家常,不想出钱就嘘寒问暖,不想结婚就谈情问爱,旁敲侧击,考验人家,不想拜师就劈头发难,说是请教请教,切磋切磋,那都是门外汉的问题,心怀叵测,虚情假意,没有回答的必要。为什么?都不是正问,不是真问,都是伪问题

所以先得入门。先得有点入门知识,订货得先出点定金给卖方,拜师学艺得先带几条干肉孝敬老师。孔夫子说:“自己心甘情愿带十条干肉献上来,我没有不教的。”有人批评说,孔夫子见钱眼开,见肉收徒。这就搞错了,没注意那个“自行”,那个“自愿”,那个“献上”,那个“奉上”,是一种尊师重道的敬意,孔夫子是看你是不是真想入门拜师。师道尊严,第一步就没有敬意,这师道还有吗?鬼道都没有。弟子说:“我出了钱,你就得教我。不然我就告你。”这也是心不诚,教学变成了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就没意思。千两黄金不卖道啊。几条干肉就能买道?不可能。是看其中的真意,看看是不是真想求学。礼轻情意重。意思意思,意思必须到。真的有意,没有几条干肉也可以的。但老师有没有图几条干肉的呢?如果有,那就一样是做交易,意思也没到。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三》说,两个小朋友玩沙子,见佛托钵而来,其中一个小朋友就地抓一把沙子放进佛陀的钵里,说:“献上炒麦粉!”佛就收他为弟子。沙子代表真意。干肉也代表真意。否则驮着金山来,也不见得收你为徒,因为你意思没到。看见丐帮,就善心大发甩出十万美元,作为施舍,那就很不够意思。这门坎是很高的,也很低的。高到帝王来也不见得收徒,低到有教无类。

文白诵读(文白学记听语第十六)(2)

▲一尘一世界 一沙一如来

天子必须站到弟子位,不能高高在上,把老师呼来唤去的,手一招,说:“过来过来,教教朕。”那不行的。必须对老师恭恭敬敬。这就是门高。《庄子·在宥》说,黄帝求教广成子,也是甘拜下风——顺着下风处跪拜下去,用膝盖走,挪近广成子,然后请教。老师广成子则处在上风,处在尊位,回答黄帝的疑问。师道尊严,不是空话,是有礼节的,入门有禁。这个禁,第一是学生主动自愿拜见老师,而不是老师到处打广告招收弟子。老师打广告招收弟子,这师道尊严就全没了。专怪学生不尊敬老师,是不行的。师道尊严,必须是老师自己先有尊严,自己先有道行,才有道门。有道门,才有校门。打广告是不是就都没意思呢?不一定。不能打标签,看热闹。要看门道。

道门道门,像家门啊,国门禅门庙门艺门啊等等,假如里面有道门,那就都是校门,都是真门,妙门,福门。无道则无门,有门无道,那是假门,空门,鬼门,灾门。当然喽,假作真时真亦假,有无是相生的,道是无所不在,也无所在的。这是个问题,大哉问也。

入门问禁,入门就问。提问是学问,会问就说明有知识,有真情,入了门,知识越多真情越足的越会提问,不会提问的就说明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真情。提问高手都是知识行家,志士仁人。知识行家志士仁人的提问十分精准、到位、“毒辣”、“刁钻”、赤诚、专注,让人出一身汗,豁然大悟,柳暗花明。

文白诵读(文白学记听语第十六)(3)

▲门外有人问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对一个字,提出一个问题,必须有知识。对一个字,提出十个问题,更得有知识。对一个字提出百个千个万个问题,那更得有丰富的知识。对一个字提出的问题无穷无尽,包罗万象,那就是圣人了吧,是圣哲,大哲,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学问学问,学习的第一步就是学会提问,会问的就是好学生,最会问的就是最好的学生。开头不会问,慢慢就学会问了,有学问了。学生先问,老师再答,是大学问之道。学生先问,说明学生真的爱学,乐意学,所以喜欢琢磨问题,不需要老师硬灌。学生不会问,老师就慢慢引导,慢慢启发,训练学生提高发问的水平。学会提问,基本上就训练成功了,可以毕业了,这就是学问的本意,叫做有学问,是个大学者,这时候可以精准向人家提问,引导弟子。大学者三字很精准的,也就是大学生。大学生就是学会提问的大专家大通家,大学问家

文白诵读(文白学记听语第十六)(4)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最会问的是谁?是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专家,大通家,大军事家,大建筑师,大厨师,大企业家,老农夫,老渔夫,老中医,卖油翁,解牛的庖丁,百步穿杨的箭手,伟大导师,伟大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亲朋好友。

文白诵读(文白学记听语第十六)(5)

▲庖丁解牛几千头,刀锋如新

当然,这些伟大的提问者,伟大学者,伟大学问家,常常以不可思议的形象出现。我们一时理解不了,有可能长期短期中把他们当做笨人,怪人,凡人,庸人。为什么?因为我们不会提问,我们对人对事往往有固定的标签,标准的答案,不能问十万个为什么

他们真的不可思议吗?不一定。也许是我们自己不会思议吧。

文白诵读(文白学记听语第十六)(6)

▲打破砂锅问到底

①记问:死记课本去讲课、提问、答问。教师死记硬背课本去讲,向学生提问,或回答学生提问;学生也死记课本,向老师简单发问、懵懂发问,或机械回答老师提问。

②其听语(yù):学生愿意听,老师才讲。其,助词,无意义。语(yù):告诉。

③力不能问:马一浮断句为“力不能,问”,也可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