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剧院建筑设计施工(中建一局夜渡于都河剧院项目长征大剧院落成)

10月23日,由中建一局承建的江西省重点项目、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要组成部分—《夜渡于都河》剧院项目长征大剧院落成暨红色文化旅游演艺作品《长征第一渡》合成彩排。

湖南剧院建筑设计施工(中建一局夜渡于都河剧院项目长征大剧院落成)(1)

长征大剧院落成暨《长征第一渡》合成彩排启动大会,由赣州市副市长赖正文主持,赣州市于都县县委书记黄法、赣州市文广新旅局局长李俊锐、中建一局五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陈华里、《长征第一渡》总导演肖向荣、江西省文演集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练红梅、赣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忠华上台致辞,并共同举行落成仪式。

湖南剧院建筑设计施工(中建一局夜渡于都河剧院项目长征大剧院落成)(2)

中建一局五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陈华里在致辞中说到,在“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之际,我们共同见证历史与未来的交相辉映、建筑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向两年来辛勤坚守在一线的项目管理团队、广大建设者表示崇高的敬意。未来中建一局将再接再厉为支援红色革命老区建设贡献“中建力量”。

湖南剧院建筑设计施工(中建一局夜渡于都河剧院项目长征大剧院落成)(3)

赣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忠华在致辞中说到,长征大剧院是重大红色文旅项目,在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动下,于都县委、县政府和赣州旅投集团精心组织实施、总承包单位中建一局大力推进建设项目从开荒拓土,到初现雏形,再到精艳亮相,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这座屹立于于都河畔的剧院必将成为红色的地标和艺术的经典,我们将用好红色资源,传播红色文化,创建红色基因传统示范区。

湖南剧院建筑设计施工(中建一局夜渡于都河剧院项目长征大剧院落成)(4)

项目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总建筑面积约5.4万平方米,长征大剧院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剧院整体形态,将赣南独特的丹霞地貌红砂岩元素融入建筑形态中,彰显建筑的地域性,与红色文化主题相呼应。独创了360度机械液压可翻可转可升降舞台,建成后可容纳观众1136人。长征大剧院台仓深度位列江西省内剧场第一名、台口宽度位列江西省内剧场第一名、容纳观众数位列赣州市剧场第一名。

项目团队先后克服了疫情反复、气候潮湿多雨、地质条件复杂、深基坑狭小等诸多不利因素,推行科技建造、合理穿插工序,圆满完成单体长征大剧院施工任务。

湖南剧院建筑设计施工(中建一局夜渡于都河剧院项目长征大剧院落成)(5)

《夜渡于都河》剧院舞台基坑深度达16.5米,基坑开挖空间有限,常规混凝土支撑道数多、工期久基坑支护施工耗时长、成本高项目,团队联合基坑设计院,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需求,进行支撑方案设计,采用装配式预应力张弦梁钢支撑技术,替代传统混凝土内支撑支撑道数,从而减少了一半取土空间,扩大200%工期、缩减63%,同时还减少了支撑拆除建筑垃圾污染和人工成本。

湖南剧院建筑设计施工(中建一局夜渡于都河剧院项目长征大剧院落成)(6)

赣南多雨影响焊接质量,从而拖延了施工进度,屋面钢网架无法封闭,导致台仓无法安装设备,为保证钢网架进度节点,项目重新部署,施工钢网架焊接搭临时防雨棚,焊接工作棚内作业,下部舞美设备安装采用“挡-防-兜”三种措施,以确保网架和设备同时安装,采用网架防滑移固定小妙招,完美保证施工进度及施工质量,重型舞台设备创新,采用预埋固定点吊装,项目组织专业单位对吊装方案进行优化,并进行专家论,在保证吊装方案安全的情况下,打破原有吊装思路,由原有32米吊装高度,下降至19米,降低风险的同时满足进度要求,最终如期完成钢网架及舞美设备安装工作。

湖南剧院建筑设计施工(中建一局夜渡于都河剧院项目长征大剧院落成)(7)

项目舞台机械式大翻板,作为国内首例7轴联动的机械电气液压配合的大型舞台表演设备,可完成旋转、升降、倾斜的舞美需求。舞台区域作为剧院整体核心部位,顶部的钢网架、底部舞美设备均为大型安装工艺,舞美设备单组构件重量最大达17.3t,由于设备安装空间为室内,无法采用大型起重设备进行吊运安装。若屋面安装完毕后进行设备吊装则无法满足工期要求,经与机械设备单位进行研讨,利用剧院自身结构做为吊点,降低起吊高度,调整起吊角度,通过牵引滑移小车将舞美设备运输至室内起吊区域,再使用5台10t卷扬机,采用滑轮组传导的方式,将舞台设备由起吊位置吊运至安装位置。该方案通过赣州市专家论证合格后投入使用,吊运效果和安全性得到业主及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湖南剧院建筑设计施工(中建一局夜渡于都河剧院项目长征大剧院落成)(8)

此次长征大剧院的落成,是“中国品质 时代先锋”彰显央企的使命担当,为支援红色革命老区建设贡献“中建力量”,是项目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随着《长征第一渡》舞台剧合成彩排,项目的全面建成后依托于都的长征品牌和历史人文,打造一个具有国家气质红色精神和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促进红色旅游产品向休闲度假、研学教育延伸,从而培育多元化的旅游业态进一步增加就业、促进当地居民增收、助力相关产业的发展。(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