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我们如何看待理性与感性(重看理性与感性)

学过很多年的哲学和自然辩证法后,在认识论上我们一般性的常识都知道人对事物的认识,要经过一个从感性到理想的发展过程当认识达到理性阶段,就是一种合乎客观规律的认识范畴,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教我们如何看待理性与感性?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教我们如何看待理性与感性(重看理性与感性)

教我们如何看待理性与感性

学过很多年的哲学和自然辩证法后,在认识论上我们一般性的常识都知道人对事物的认识,要经过一个从感性到理想的发展过程。当认识达到理性阶段,就是一种合乎客观规律的认识范畴。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理性”认识是人类在各种探求中追求的智慧的最高向征。多年来我们所学的教育,也是一直在倡导对理性认识的推崇。因此在人们在思考认识的“人性”问题时,很容易产生“崇拜理性;忽视感性”的思想意识性结果。对这样一个问题,我有着自己的思考。

从传统观念看,人性中的“感性”范畴,具有片面性、自然利己性和一定的盲目冲动性,便容易产生必然的害他性。因此人们常说,“人如果失去理性,无异于动物”。而相比之下,在认识和行为领域,由于“理性”可以反作用地指导和控制“感性”,能够带来趋力避害这种人们崇尚的思想境界和客观结果;同时,“理性”的阶段往往和的辉煌创造的成就之间的距离在直观上是如此的接近,那么很自然的提倡“理性至上”就成为人类主流认识的重要结论。这个结论,我认为是一个双刃剑,在使我们的思想不断走向自由世界的同时,也为成为一种稍俱偏颇的理念,对人类进一步深刻地认识“人性”博大和深邃,带来看不见的枷锁,带上很难去掉的包袱。

一、理性的极端是什么

为什么伟大的科学家牛顿会在晚年陷入神学主义的泥泞,一个最具理性的科学认识如何会退化到了具有懵懂状态的感性阶段。这种倒退或者准确的说回归的动因是什么。实现了从理性-感性的飞跃,怎么会又回到原地不前甚至倒退的感性初态?不光是牛顿,还有也是造成柏拉图、叔本华、康德、海得格尔等等伟大先哲,他们曾经在思想的探究中,达到并展示了无数彰显高智慧的理性认识,可是为何到了后来却较多产生认识迷茫,甚至认识错误的现象,在一定意义上产生了认识的止步的遗憾。曾经在哲学领域盛行一时“保持沉默”的观念,就是这种理性自由达到无奈境界的很好体现。

我认为这种认识的困境,源于人们对理性认识中自由性的盲目推崇。自由的境界是认识终极追求,由于理性可以让人们从各种主观客观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一个自由达到另外一个自由,因此理性本身被赋予了较强的理性内涵。但是正是由于“理性”被禀赋的极端“自由”性,常常使人对此产生一种过渡依赖和信任的心态,把它当成无所不能的工具利器,完全在一种理性的笼罩下进行思考,开展各种对未知领域的探究。实际上冷静的分析一下,这种完全理性主义的认识主导论,会让我们的思想行为产生严重的错误。这也就是我们有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感到“太有逻辑,就失去了逻辑”的原因所在。

在全理性主义的推动下,人们会因为理性解决不了的问题不断出现,而对整个“人性”的认识陷入了痛苦和迷茫之中!知识和经验,是理性的重要来源。人是很容易被知识和常识性的表象经验迷惑,也是说很容易被所谓的理性主义主宰,丧失了自我认识的再创造动机,导致“虚无主义”和“不可知论”等理性主义的反面因素在哲学界,还具有一定的地位。这也是哲学对自然和人的统一性认识,在某些方面失去根据和方向的根本原因!

二、谈谈先天理性是感性

我认为,感性实际上就是理性,是一种先天理性。所谓先天理性,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性格、脾气、注意、观察、感觉、知觉、感受、感情、意志、意念、信仰等等,乃至感性的最高表现形式——自我意识能力。这种先天的人性,是对自然对自我一种最朴素最直观的认识,没有任何后天因素的影响。

“先天理性”,与大脑遗传(包括性格脾气等)和儿时的教育及经验积累有关,而与所谓的“造物主”的“先天预设”无任何关系,因为世界也没有什么“造物主”。但是人在先天阶段,对自我的创造是存在的,而这种创造奠定了后天的感性基础,但实际上它是一种最初的原始状态的理性,是难能可贵的认知基础。

先天理性对人的作用是关键性的,如果没有“感性”(先天理性)的启动感受和指挥,后天的理性,也就是我们追求的认识境界,是不可能顺利产生的。没有了感性或者先天理性: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生活,对人来说就失去了意义、依托和灵魂。缺乏感性,各种“人性”派别(理性)斗争(或激烈或温和)就不会存在,因为所有人的思想认识都是趋同的,没有任何争论的必要。之所以有思想斗争和交流的壮丽,就在于闪烁其间的感性认识,在发挥着对理性认识的驱动作用。

没有感性的大脑,没有感性的认识是什么?是是沉睡无意识的脑电波,是需要人控制的算机。在我们一再强调理性重于感性的时候,是否考虑过理性根植的沃土是什么,还有达到理性之后,能够让人们不断朝着自由前进的动因是什么?恐怕真的不能忽视了感性,再持续创造对未知世界前进中的原始推动力。

三、感性理性的互相作用辨析

正常情况下,感性能全面控制和掌握理性,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丧失理智;而反过来说理性则不能全面控制和掌握感性,因为内心深处最具冲动力的人性因素,不是理性,而是感性。

也许这样的言论和观点会让很多人不舒服,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按照哲学推理的方式,去证明这个大家不愿意认同的命题。我们每个人追求的都是一种幸福的境界,什么是幸福?幸福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物化和外在的,而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和感受。比如幸福的一种感受就是减轻痛苦的感觉,人们也一直在用理智来调节自己的痛苦体验,包括心里的调节和信封教义。但是事实说明,这种企图通过理性主导性控制感性的努力,是不可能取得根本性成功。如果这样的努力,可以成功,每个人都没有痛苦了,那么人类还有什么痛苦可言呢?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意痛苦,问题在于我们的理性不足以让我们完全摆脱感性痛苦的笼罩。

换句话来说,在认识感性和理性的关系上,需要建立这么一种前提条件:理性即使能够反作用控制感性,也必须得到感性的接受和允许否则,再合理的理性对不接受的感性来说,也无可奈何。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在顽固的感性面前,理性显得如此的微弱无力。

四、结论

相比教而言,感性具有含糊性的特点,而理性的总是以清晰的面目出现在人的认知世界。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我主张“感性的统帅作用”,并且试图正确全面的论述如,但深守传统教育理念影响的人们,还是会普遍认同“理性至上”和“理性是统帅”的传统观念。

而人们坚持“理性是统帅”的重要性,这无可厚非。但是,让理性成为人性的主导,这不是正确和根本认识,而是一种重要的“愿望和要求”,也不是发挥人性深层次作用和价值的科学主张。

虽然证明这样的问题,采取引经据典的方式还比较困难,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很多现象来看待这个问题并的得到启发。比如我们在教育界经常关注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问题,两者相形,应试教育的理性程度的缜密水平,远远高于应试教育。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人们希望抛弃那一套四品把稳的应试教育机制,通过激发行的教学,来挖掘人深层次的素质。实际上,这就是主张在主体教学领域内,尊重并发挥学生的先天感性,把它作为人性发展和素质提升的主要依靠载体。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所以我认为,“感性是人性的统帅,理性是为感性服务的”观念是对人性的根本认识;

引用一位哲学工作者的话:感性是树根;理性是树叶!根深而叶茂;根弱而叶稀。

我们可以试想,如果感性关闭,好比灵魂休眠,那么人类的理性如何工作?如果人类的感性单薄不能承受之重,理性如何更有效地接受知识和更有效地思考问题啊?

毫无疑问,只有感性丰富的人,才能接受更多的知识,才能成为理性成功者。因此,注重和培养感性,才能够让我们理性更成熟更伟大,更具有持续力。感性得到升华的人,才会更有血有肉、不机械呆木,不会陷入太自由的危险境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