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缺乏病有哪些危害(碘缺乏和过量的危害)
碘存在于自然界中,人们主要从饮水、粮食、蔬菜和周围环境中摄取。由于年龄和生理上的差别,4岁以下的婴幼儿每天需碘量为70微克,成年人平均每天需150微克,孕妇和乳母每天则需要200微克左右。但我国大部分地区少碘,因此,持续摄入加碘盐可益智、健身、防病。
加碘精制盐是将碘酸钾或碘化钾按一定比例(每公斤食盐含20毫克碘)加入食盐中配制而成的。碘是合成必需的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甲状腺激素影响着机体的生产、发育和代谢,大脑是它的第一靶器官。在胚胎期、婴幼儿期缺碘,将导致患者终生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
按照需求量服用加碘盐1年,就可避免生下智力落后儿。碘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但多了有害。儿童缺碘会导致智力低下、身体矮小,成人缺碘会乏力、身体浮肿,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但是碘摄入量过多也会对健康产生副作用,甚至引起碘甲亢以及其他甲状腺疾病。2000年10月1日实施的食用盐新标准已经将加碘浓度由每千克40毫克调整为每千克35毫克。
食用碘盐应注意以下几点:
1.缺碘地区的居民应当科学、长期地食用加碘盐,否则,一旦停用碘盐,碘缺乏病就会复发。
2.每次购买碘盐不要太多,因为时间久,碘元素易挥发。将碘盐保存在玻璃或陶瓷缸中,加上盖子,放在凉爽、没有太阳直射的地方,尽量不要使盐受热。碘盐在高温环境中存放,碘的丢失较快。
3.注意吃盐的量。每人每天吃6克盐约可获得120微克的碘。这可以满足大多数成年人的生理需要量。孕妇或哺乳期妇女及婴幼儿等特需人群要常吃些海带、紫菜等海产品。
4.注意烹调方法。做菜时先放盐,碘遇热会挥发掉。因此烧菜时要尽量后加盐,更不要将碘盐加在热油中一起煎炸、爆锅、长炖、久煮。
5.在选购碘盐时,有两种鉴别方法,可滴1、2滴米粥在盐上,粥片刻变为蓝黑色,则证明为碘盐,因淀粉遇碘变蓝黑色;也可在切开的土豆片上撒少许盐,变蓝黑色,也证实为碘盐。
碘缺乏的危害
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缺碘,使机体因摄入碘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损害,除常见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两种典型表现外,还可导致流产、死产、先天畸形和新生儿死亡率增高,其最主要的危害是影响胎儿的脑发育,导致儿童智力和体格发育障碍,造成碘缺乏地区人口的智能损害。
碘缺乏病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碘的缺乏程度,缺碘时机体所处的发育时期(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幼儿期、青春期或成人期,以及机体对于碘缺乏的代偿适应能力等因素。
碘过量的危害碘摄入量过低引起的是碘缺乏病,但碘过量也会对机体的健康造成影响。碘摄入过量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碘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最常见的是碘致甲状腺肿(IH)和高碘性甲亢。
2.高碘对智力的影响碘过量与智力之间的关系仅在近几年才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重视。多项在人群中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都显示高碘地区学生的智商明显低于适碘区。大部分动物实验研究也已证明过量碘负荷确实可使动物脑重量减轻,学习记忆力下降,虽然这种影响不如碘缺乏的作用明显。
3.高碘对性功能的影响美国的一项研究曾显示碘盐的摄入量与男性精子计数有一定的关系,提示美国人食用碘盐可能导致男子的精子计数减少。此外,尚有碘过量对大鼠生殖力影响的多次报道,这不能不说是过量补碘带给我们的另类担忧。
碘盐的测定
加碘食盐都用的碘酸钾
取样 加酸和KI溶液
KIO3 5KI 3H2SO4=3I2 3H2O 3K2SO4
再用淀粉溶液滴定,当溶液由无色恰好变成蓝色,记录淀粉溶液的用量和锥形瓶中待测液的用量,计算可的I2的含量,从而得碘酸钾的含量
科学使用碘盐
碘盐可有效地预防碘缺乏病。我们要科学地食用碘盐,以提高碘的利用率。
首先,食用碘盐贵在坚持。人体补碘是一个长期性、日常性和生活化的过程,正常人应经常食用碘盐,最好是天天食用。
其次,碘盐储存方法要适当。碘盐应贮存于玻璃或陶瓷罐中,加盖密封放置于低温阴凉处。同时,碘盐不宜久存,要随食随买为宜。以前的含碘盐是在食盐中掺入碘化钾制成,但由于碘化钾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会造成碘流失,且价格较贵,故我国从 1989 年起规定食盐中不加碘化钾,改加碘酸钾( KIO 3 )。碘酸钾是一种较强的氧化剂,在空气中或遇光都是不会被氧化的;而且碘酸钾是离子晶体,沸点高,不具挥发性,所以炒菜时不必强调在出锅前或食用时才加盐。一些科普文章中强调碘盐要避光保存,烹饪加碘盐忌早宜迟等,实际上是指的碘化钾来说的,对于碘酸钾不存在这些情况。碘盐虽然在空气中不会被氧化,但为防止被还原,也要注意以密封保存为好
国人碘摄入量偏高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是6克,但中国国民普遍超过20克。这就需要同时提供不含碘的盐供人选择,否则碘摄入过量的危险性极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