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北山路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

西湖北山路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1)

石函路

宝石山的东南山麓,东起北山街与保俶路交叉口,西至北山街与白堤断桥交叉口,在北山街两路口之间的北侧绿化带里侧,隐藏着一条不被众人关注的石函路。

石函路东高西低,路的最西端正对白堤断桥,与北山街斜交,路口西侧即为北山街8号-蒋经国旧居;路的最东端约有三米多高,路的尽头有条石台阶下行至保俶路人行道。石函路的北侧紧靠着垂直的石壁,上面刻着多方不同时期的摩崖石刻;路的南侧为斜坡绿化带和望湖楼,还种了很多高大茂盛的乔木,遮挡了石函路;因为道路并不宽,也非主要干道,所以很少有人从这条路走过,总是冷冷清清的。

石函路自东到西全长不足200米,在这短短的小路两头,就有两处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一处为路东端的石函路1号-日本驻杭领事馆旧址,另一处为路西端的石函路6号-西湖碉楼。

石函路6号-西湖碉楼

西湖北山路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2)

石函路6号-西湖碉楼

在石函路的西端路口,斜穿过北山街就是白堤断桥和西湖十景断桥残雪碑亭,路口的西侧则是北山街8号蒋经国旧居,游人至此往往直奔白堤断桥而去,几乎没有拐进石函路游览觅景的,石函路的民国建筑及摩崖石刻就这样被忽略而过。

在北山街8号大门的右侧,有一扇双开的大铁门和一扇单开的小铁门。大铁门为石函路7号,是原北山街派出所所在地,现仍由派出所使用。

小铁门的门牌号为“石函路6号”,铁门常年紧闭,难得遇见有人进出,这里的别墅为民国时建造。

2004年5月,石函路6号被杭州市政府列入第一批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单,受到相应的保护和维修,编号为:LSJZ1-43,现为民居。

石函路6号别墅的主体建筑,为建在半山坡高三层的楼房,在建筑之内俯瞰西湖风景位置极佳。然而清水的青砖外墙普普通通,且整体感觉十分陈旧,很难引人注目;山坡前北山街的路边,有一排二十多米高梧桐树,无形中造成了天然屏障,春夏秋三季梧桐树叶茂盛遮挡了低处视线,即使冬季树叶凋零枝杈仍很繁多,使建筑隐匿其后难得被关注。石函路6号的别墅建筑,即使在这么人往人来的路口,也就这样一直被忽略了它的存在着。

西湖北山路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3)

杭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图则(石函路6号)

西湖北山路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4)

石函路6号门口右侧的杭州市历史建筑石牌

西湖北山路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5)

石函路7号和石函路6号的铁门,后方半山坡高三层楼的别墅为西湖碉楼

西湖北山路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6)

赤色块石垒砌的围墙和青色条石门框,门内是登山的条石台阶甬道

西湖北山路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7)

远处看石函路6号的登山甬道

西湖北山路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8)

近处观石函路6号的登山甬道,高处还有一堵院墙和一扇木门(网络图片)

西湖北山路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9)

石函路6号铁门内条石铺砌的登山甬道(网络图片)

1933年,陈雨亭(陈鑫公)等三人将此处3.585亩土地,连同地上半西式楼房叁间卖给上海商人陈小蝶和邵景甫。(注:陈鑫公,为民国时期建造学士路思鑫坊建筑群的开发商)

1934年,陈小蝶和邵景甫出资建起了今石函路6号的别墅,以方便陈、邵两家在西湖度假休息。陈小蝶与其父亲陈蝶仙很是喜欢这一别墅,常来常往。

1949年,房子出租给西湖区卫生事务所使用;解放后,陈家离开大陆,房屋由省级机关使用至今。

据说石函路6号内庭原来花木扶疏,还有假山石笋,景观小巧雅致。现状不知如何,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入内一览。

主体建筑为面宽四间高三层的砖混结构,西侧还有附属二层楼房,外墙为民国时期最常见的清水青砖,红色木框玻璃窗,屋顶铺着红色平瓦。

高三层的结构,在民国时期西湖边建造的楼房中还是比较少见的。因为房屋占地小、楼层高,又建在高高的半山坡,远远看去犹如碉堡,有点类似广东开平的碉楼,故此楼也被称为“西湖碉楼”

房屋三层和二层之间有窄窄的屋檐凸出,看这一圈屋檐结构,感觉这三楼好像是后期加建的,但也可能建筑本身就这样设计,而二层和一层之间只是普通的檐线分隔。

这座别墅的窗户设计比较特别,窗户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单格的小窗,而上层才是主窗。东边房屋的三扇窗户呈外凸八字结构,中间窗户朝前平行凸出,两侧窗户为外八字斜角窗。比较三层楼的窗户,可以判断三层楼的层高各有不同。

一楼底下为民国建筑常见的屋基,四周开了多处透气方孔;因在半山坡建造,可能是利用山坡起伏的地势,西湖碉楼的屋基比其他民国时期建造的楼房屋基明显要高。

一楼的层高最高,玻璃窗为上下四格,有窗台和窗楣,窗楣为青砖砌的弧拱造型,窗台之下大约有二十块青砖高度,窗楣之上大约有八块青砖高度。西边房屋的窗户为双开五格玻璃窗,窗台之下为常见的阳台瓶型栏杆,这间房原来可能是有阳台的,后期为扩大居住面积,将阳台砌墙封闭改建为房间一部分的结果。

二楼的层高次之,玻璃窗为上下三格,也有窗台和窗楣,只是窗台之下和窗楣之上的青砖高度比一楼的略微少些。最西侧的附属楼,很明显为后期搭建的建筑。

三楼如不计屋顶斜坡高度,根据外墙结构进行对比,那层高应该是最矮的。玻璃窗虽为上下四格(最西边的房间窗户只有三格),而窗户没有窗楣结构,楼层也就明显比一楼二楼少了窗楣弧拱造型的高度;沿着窗台高度,围绕整个建筑有一圈腰线的设计,腰线以下至二三楼之间檐线位置的青砖,也明显要比其他楼层少。

西湖北山路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10)

在石函路7号大院里拍的西湖碉楼

西湖北山路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11)

西湖碉楼,可以清楚看到各楼层结构及窗户的不同,屋基特别高(网络图片)

西湖北山路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12)

在登山甬道围墙边拍的西湖碉楼(网络图片)

西湖北山路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13)

一楼外墙及窗户,窗户上方有青砖砌成弧拱造型的窗楣

西湖北山路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14)

此角度能清楚看到屋基特别的高,也能清楚看到透气方孔

西湖北山路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15)

在北山街拍的西湖碉楼,路口是景区警察执勤卡点

西湖北山路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16)

冬末初春外墙上的爬山虎还未长出新叶

西湖北山路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17)

西湖碉楼三楼西南角及屋顶

西湖北山路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18)

隐匿在北山街梧桐树后的西湖碉楼

西湖北山路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19)

西湖碉楼

西湖北山路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20)

太阳初升时,晨光中的西湖碉楼

西湖北山路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21)

此图可以看出西侧房屋外墙的青砖是处理过的,非原本的清水青砖(网络图片)

石函路6号相关的人物

陈蝶仙

西湖北山路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22)

陈蝶仙

陈蝶仙,原名陈寿嵩,字昆叔、栩园,号蝶仙,1879年7月生于杭州。其父陈福元是名医,有四子,皆庶出,陈蝶仙排行老三。

7岁时丧父,生母戴氏严厉,致其性格多愁善感,感情上更亲近其父原配,性格温和的王氏。受王氏好小说的影响,陈碟仙亦喜欢小说,且尤嗜《红楼梦》。

12岁时,陈蝶仙刊印习作《惜红精舍诗》,轰动一时,后与何颂花、华痴石并称“西泠三家”,以至“当道诸贵介,多折节与之缔交”。

14岁时,陈蝶仙完成长篇弹词《桃花影》。

19岁时,写出《泪珠缘》。据陈蝶仙说:“这部书是其二十岁时,在病中做着消遣的。从头到尾不上一个月工夫。”其实后来10年,陈做了很多增补,扩充为500万字的巨著,是鸳蝴派的一座里程碑。《泪珠缘》是其代表作,它描绘了秦氏家族的兴衰,学者金振铎评价说:“《红楼》中人亦云夥矣,男子232人,女子189人,共计421人。《泪珠缘》乃有523人,又复时时照眼,绝不冷落,亦大能手。”南社诗人戚饭牛赞其及子为:“世界之艺共一尺,陈蝶仙独得七寸,乃子小蝶,可有一寸,余二寸万万人均分之。”

西湖北山路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23)

《淚珠緣》

西湖北山路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24)

《天虛我生詩詞稿》

西湖北山路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25)

《文苑導游錄》-天虛我生著

陈蝶仙曾两度参加科举,但均都失败,没能步入仕途,在生母逼迫下外出谋生。陈蝶仙先在海关当助手,后转做生意,失败后回杭。后在上海推出《著作林》杂志,专刊近世名人逸事伟绩,坚持了22期,最终停刊。在给友人王钝根信中,陈蝶仙写道:“弟在廿五六岁时,即陷此境,做任何事,无不失败。”

经历一次次的失败和挫折,陈蝶仙改名为陈栩,起号天虚我生。他在自传中说:“栩为似樗之木,其材虽大而不为栋梁。”(樗,也称为臭椿树),“庄周自以为醒,而仍在梦中说梦,不求永为蝴蝶,胱然无界似神仙,故号蝶仙”;又“李白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实则虚生,故别号天虚我生”。

陈蝶仙笔名颇多:写诗专用“惜红生”,写情感小说专用“天虚我生”,写情诗和小说专用“蝶仙”,写社会小说专用“超然”,写译作专用“太常蝴蝶”。

1912年,陈蝶仙回到上海,在王钝根帮助下,在《申报》上连载小说。之后他又陆续推出了小说《鸳鸯血》、《娇樱记》、《丽绡记》、《黄金祟》等,并出任《申报》副刊《自由谈》主编,成了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写的言情小说竟然过百部,道尽人世痴男怨女种种情态,风靡一时,是与张恨水、包天笑、周瘦鹃等人齐名的作家。

陈蝶仙还曾将流传在杭州拱宸桥一带,人们口中所传唱的60多首百姓歌谣,收集整理并装订成《拱宸桥踏歌》。他写的散文《涌金门外谈旧》,至今仍是人们探究西湖风景演变史跳不过去的一篇。

陈蝶仙38岁时,与刘半农、程小青、严独鹤、陈霆锐等一起,译出了《福尔摩斯侦探全集》十二册,他自己也成为中国最早模仿西方创作侦探小说的文人之一。

陈蝶仙《天虚我生近稿》中载有一篇自己所作的《天虚我生传》:'生为月湖公第三子,钱塘优附贡生,两荐不第。而科举废,遂以劳工终其身。夙擅诗文词曲,而不自矜。生平但以正心诚意,必忠必信为天职。凡事与物,莫不欲穷其理以尽其知,故多艺,然不为世用,因自号曰天虚我生。所著书,署名曰栩,字曰蝶仙,姓陈氏,相传为舜裔,故能敝履功名,一家兴让,殆亦遗传性钦?娶于朱,有子二人,长曰蓬,字小蝶,次曰翠,字次蝶,女子子曰理,时人誉之者,辄比为眉山苏氏云。"


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了《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妄想控制中国市场,垄断中国国民经济。这激起了陈蝶仙下海创业,振兴中国实业经济的决心。他说:“文学所以养心,工业足以救国。”依靠写书已经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陈蝶仙毅然决然在而立之年放弃了轻松安逸且理想的文人生活,带着一家老小开始走实业之路。

西湖北山路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26)

民国时期的家庭工业社股份有限公司执照

陈蝶仙曾向日本人大河平鹤山学习化学,1917年,陈与作家吴觉迷(毕业于东吴大学理化科)合作,研制冻疮膏成功,自制自销,颇有盈利。吴病逝后,陈转向研发牙粉。

陈蝶仙任浙江镇海县代知事时,初冬见海滩上颇多乌贼骨,且乌贼骨甚白,感觉其可制牙粉。后经研究,乌贼骨伤牙,不能制牙粉。在李新甫帮助下,陈蝶仙赴舟山盐场收集废弃的苦卤,提炼出碳酸镁(牙粉的基本原料),成本仅及日货一半。之后又翻译了日本《薄荷工业》一书,开设薄荷厂,解决了牙粉原料问题,价格也比日本产的便宜一半。

1918年5月,陈蝶仙出资2千元,李新甫出资5百元,组成公司生产牙粉,成品纸袋上绘有蝴蝶和网球拍。在上海方言中,蝴蝶与无敌同音,大名鼎鼎的“无敌牌”从此诞生。同年9月,陈蝶仙辞去《申报•自由谈》主编一职。“五四运动”爆发后,“抵制日货”之声遍及全国,当时日产牙粉垄断市场,“无敌牌”异军突起,压倒了日本“金刚牌”,创出“蝴蝶咬碎金刚石”的奇迹。“无敌牌”最盛时,据称“四亿国民中有四分之一的人在用”。此后,“无敌牌”相继推出雪花膏、润肤霜、香水等等。

西湖北山路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27)

无敌牌牙粉广告及包装盒

民国时期,出了不少影视歌舞明星,用明星打广告也成了很多商家的经营技巧,陈蝶仙也是巧妙地运用明星效应,给自己的产业大做广告。全国掀起抵制日货运动后,陈蝶仙的家庭工业社业务更加繁忙。深谙明星效应的陈蝶仙,先是斥资在上海建造更大的厂房,之后又请了十二位当时的明星做广告,就这样本来在市场上占据着绝对优势的“蝴蝶牌”牙粉,影响力更大了。

西湖北山路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28)

家庭工业社无敌牌化妆品明星广告(图片引用自南京图书馆)

注,第一排左起:白虹、袁美云、徐来、胡蝶,第二排左起:谈瑛、陈燕燕、王人美、阮玲玉,第三排左起:叶秋心、胡萍、黎明辉、黎莉莉。

1929年6月6日,首届杭州西湖博览会开幕。陈蝶仙想出了在孤山设一香水喷泉的广告点子,喷的就是“无敌牌”花露水,香气飘满了整个北山街,直逼断桥而去!来参观的女人们将喷泉围得水泄不通,都要沾一点花露香气而回。不过,“无敌牌”花露水只是小儿科,在西博会上让他真正扬眉吐气的,而是他的“无敌牌”牙粉。

陈蝶仙的实业蒸蒸日上,他研究桑、麻、竹、草,做改良造纸的实验,创办“利用造纸厂”,试图抵制外货白报纸。又建驱蚊香厂,与日本产品竞争。还办起了汽水厂、玻璃厂等等。

后因造纸试验不成功,加上1935年投资房产失败,公司元气大伤。1937年日寇侵华战争爆发后,就工厂是否西迁,陈蝶仙与李新甫分手,而上海总厂、无锡纸厂等毁于日寇空袭。

陈蝶仙难脱小作坊意识,他主张人力为主,也可能是当时政府鼓励家庭工厂,并给予免税的优惠,影响了陈蝶仙的判断,他称:“我不是不会造机器,只是我们不愿将机器来压迫我们的工人……一只装粉机的效能,至少可抵七个人。我们对经常开支果然要省得多,但是我们的六个工人就失业了。”


陈蝶仙年轻时有过两段遗憾的感情:一是顾影怜,长陈蝶仙3岁,是王氏亲戚,曾教陈写诗,因辈分小一辈,无法通婚;二是筝楼,从小与陈蝶仙为邻,因筝楼母亲贪财,不得不分手。

陈蝶仙的婚姻是生母戴氏包办的,妻子朱恕是杭州著名女诗人,性格达观,婚后感情和谐。

陈蝶仙子女均成才,长子陈小蝶是画家、小说家,与父亲合写了10多本小说,并称 “中国的大小仲马”。小儿子陈次蝶,同样善于诗词,只是身体不好。女儿陈小翠13岁能写诗,是著名画家、剧作家。

即便后来一心扑在实业上,归隐生活仍然是陈蝶仙内心最大的期待。在给妻子的信中,他写道:“我早想造成一个桃源仙境,等太平之后,从蝶庄空地入手,左右都有十几亩地可买,最好实行孟老夫子的五亩之宅,再种些番薯备荒,我有五十九亩地在玉皇山莲花峰下,只要我高兴,我也做个灌园叟!”

陈蝶仙在蝶来饭店开张的第二年,即1931年,在西湖桃源岭为自己营建了一座生圹,他免去了“墓志铭”等一概俗物,而是由夫人亲自在墓道上栽种了83棵松树和100多株梅花。

逃难的日子里,陈蝶仙经常梦见桃源岭。1940年,在上海病重期间,他反复叮嘱儿女:“胜利之后,葬我于桃源岭。”但因桃源岭被日军占据,陈蝶仙无法下葬。3年后,他夫人去世前也同样交代儿子:“你把我们的双柩葬到桃源岭。”因此有了陈小蝶冒死回杭那一幕。

胜利之后,儿子陈小蝶将父母灵柩运回此处安葬,陈小蝶替父母完成了最后的心愿,此后漂泊海外。1959年,桃源岭上的墓葬都被要求迁往南山或石虎公墓。现如今,如果你去到桃源岭,在一片小松林之中寻找到高高的华表所在,也就是陈蝶仙的生圹所在了。

西湖北山路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29)

陈小蝶

西湖北山路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30)

陈小蝶

陈小蝶,后改名陈定山,陈蝶仙长子,1901年生,为旧时上海的一位文人、画家兼商人,善交友,喜京剧,为梅兰芳好友。其夫人陈十云,是从师孟小冬的有名票友。

14岁的时候入上海政法大学,读着读着不如意,又转考了圣约翰大学,进去之后,觉得人家大学重视英文不重视中文,于是愤而退学,这一年,他不过17岁。他10岁能唱昆曲,16岁翻译小说,还能和父亲合写小说,大陈小蝶的文字很快出名,在文坛和父亲有“大小仲马”之称。他也画画,算是票友,1929年7月的《小蝶画扇》润例中规定“以二百件为限”,纯属“籍杜应酬”的性质。

1929年,杭州举办西湖博览会时,陈家的上海家庭工业社来杭参展,在西泠桥北堍设展馆。博览会结束,陈小蝶发现,来杭游客不减,遂萌生开发旅游业的念头。于是在展馆背部,盘进一个西泠休养所,委托当时杭州有名的王志成营造厂整修。隔年春天,工程修茸一新,蝶来饭店落成。

这对陈家父子,从来不缺创意,北山街开的这家饭店,取名“蝶来”的店名既是父子名字的本意。而当时有两位影星大腕儿“蝴蝶”和“徐来”,又正好各取她们名字中的一字来组合,恰好也是“蝶来”,巧妙得很,可谓“双赢”创意。陈小蝶为造声势,于饭店开业剪彩当天,请来这两位大明星和众多文艺界人士,到现场为店庆贺、开张剪彩,饭店的名声一下就打响了。杭城就这样刮来一阵杭儿风,大家都追到西泠桥边看“蝶来”,整个城市为之轰动,热潮波及宁、沪等地。

蝶来饭店坐落在栖霞岭南麓的低坡上,朝南的店门隔着马路对冲西泠桥,饭店西边紧邻着古刹凤林寺,东边却接着广东劳氏的一大片松林墓地,四周透尽恬静。饭店占地近三亩,客房却只有28间,装修一流。饭店整个建筑结构像个中西合璧的庄园,西式二层楼的客房散落在坡顶上,南面沿马路筑有花式窗棂的矮墙,院中央植满低丛和草坪,从店门大堂去客房要经过蜿蜒曲折、花藤朱栏的中式长廊。

民国年间,北山路曾有过四家高档旅游饭店,葛岭、新新、西泠和蝶来,除葛岭很早就息业外,其余三家的生意各有特色,新新的客源都为商界富翁,西泠接待的尽是外国洋人,而蝶来却因店主的社会关系,客人大都为军政要员和文人墨客。比如那年陈布雷从南京到杭州自杀,也曾预先下榻在蝶来饭店内,以至事后引起不少麻烦。

抗战期间,蝶来饭店停业,胜利后陈小蝶当即派人筹资整修,重新开业,并为经营需要,增设了豪华的波茨坦舞厅,使北山路的夜生活顿时沸腾。当年蒋经国先生去东北任职前住在石函路,也曾偶而陪俄国夫人光临过,为此,蝶来饭店当年亦曾蜚声杭城。

新中国成立,陈家离开大陆,蝶来饭店由政府接收,1955年建杭州饭店时被拆除,陈家在北山路曾经风光过的产业就此湮没,知者甚少。

西湖北山路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31)

陈小翠

西湖北山路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32)

左为陈小蝶,右为顾飞

陈小翠(1907-1968),又名玉翠、翠娜,别署翠候、翠吟楼主,斋名翠楼。陈蝶仙的女儿,浙江杭县人。

小翠自幼聪慧过人,13岁能吟诗。词学家叶嘉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那时她父亲不在家,她给父亲写信时常常要在后边附上几首诗。开始,她父亲以为是她母亲写的,或是她写后由她母亲改的,其实,那就是陈小翠本人的作品。”

擅长中国画,师从杨士猷、冯超然学画。擅长工笔仕女和花卉画,风格隽雅清丽,饶具风姿。擅书法,笔致清峭,有俊拔挺秀之趣。

上世纪40年代,陈小翠与沪上冯文凤、吴青霞、谢月眉、顾飞等闺阁名流一道创办了上海女子书画会,为现代美术史留下一页靓丽篇章。解放后,受聘于上海中国画院任画师。著有《翠楼吟草》十三卷等。

西湖北山路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33)

1930年代中国女子书画会成员合影(有冯文凤、顾飞、陈小翠、陆小曼、李秋君、谢月眉、顾青瑶、吴青霞等)

蝶来饭店从大堂去客房要经过一段蜿蜒曲折、花藤朱栏的中式长廊,陈蝶仙喜爱镜子,廊间挂有不少长镜。但楹联入镜,字作反影,每每弄得他憾声连连。后来想出一奇招,用字之正反相同者为联。陈小翠就撰联若干,其中有一联道:“北固雲山開畫本,東山絲竹共文章。”在繁体字中这些字都是左右对称。据说当时沪杭很多文人都跃跃欲试,拟成的楹联蔚为奇观。

天妒英才,陈小翠的婚姻很不幸。早岁与诗人顾佛影感情甚好,然顾本有婚姻,致二人感情无法继续。她26岁嫁与浙江督军汤寿潜之孙汤彦耆为妻,诗文集《翠楼吟草》即做陪嫁,但不久后就离了婚。虽仍不能嫁与顾诗人,但鱼雁时通,深情款款。安持老人陈巨来《陈小翠》一文,记述顾佛影临终前不愿小翠负此不好名声,将其与小翠唱和之诗文付之一炬,令人唏嘘。现仅存 《题大漠劫后集》、《大风雨日写示大漠》、《金缕曲·寄侯佛影居士病中》寥寥数首。

1959年,陈小翠给早已在台湾的哥哥陈小蝶寄去一封信,告知桃源岭父母坟茔迁徙之事,信中如是说:“海上一别忽逾十年,梦魂时见,鱼雁鲜传。良以欲言者多,可言者少耳。兹为桃源岭先茔必须迁让,湖上一带坟墓皆已迁尽,无可求免,限期四月迁去南山或石虎公墓。人事难知,沧桑悠忽,妹亦老矣。诚恐阿兄他日归来妹已先化朝露,故特函告俾吾兄吾侄知先茔所在耳。”

她在文革期间饱受迫害,两次逃离上海躲避动乱,但均被捉回。作于1966年的诗《避难沪西寄怀雏儿书》云:“痛定心犹悸,书成鬓已丝。谁怜绕枝鹊,夜夜向南飞。”沉郁凄凉之况味可知。女儿汤翠雏远嫁海外,陈小翠的晚年颇孤单。

1968年,孤傲的她引煤气自尽。

西湖北山路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34)

邵景甫

邵景甫,原是上海大西洋西餐馆的服务生,发了点财后借机挤入杜月笙的门下,每天下午与谭敬在飞达咖啡馆喝啡咖,神吹海侃,然后就去杜月笙家陪杜打麻将,做过黄金和地产等生意,后来发迹成了上海知名的地产商。邵景甫有一个业余爱好:爱唱京戏,而且还唱得有模有样,一度曾是梅兰芳戏班中的一个票友。

他曾娶“四大坤伶”之一的章遏云为妻,可他生活上不检点,娶了章遏云之后,外面依然拈花惹草,不久后章就跟他分手了。

解放前夕他去了香港,投机失败,最后竟饿死在海外。

西湖北山路民国建筑(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35)

梅兰芳第一次到杭演出的广告(《申报》1916年11月22日)

陈小蝶曾在《春申旧闻》中,详细记载了邵景甫是如何促成梅兰芳去杭州中山中路旁的六聚馆吃面的:

民国廿二年(1933年),杭州市长周象贤发起杭州的义赈戏,梅兰芳与金少山在杭州连唱三天《霸王别姬》。

第四天是名伶、票友反串“叭蜡庙”这出戏。当时讲好是梅兰芳出演黄天霸,沈田莘出演张桂兰。不料,临上场时,票友沈田莘却突发懒病,要求卲景甫代他上场。卲景甫说:“可以,但你要请我吃六聚馆。”

六聚馆是杭州清河坊的一爿面店。其时一碗“片儿川”不过小洋三角,所以沈田莘一口答应。

卲景甫一演完戏,便叫人四处通知说“明天,沈田莘在六聚馆请客”。后来,连梅兰芳、杜月笙等都接到了口头通知。

次日,六聚馆一座小楼,乌压压地挤满了面客,街上也挤满了乌压压的一街看客,都是来看梅兰芳的。

这一餐,吃得沈田莘眼里发火,心胃发痛;卲景甫等人则偏偏酒呀、菜呀地都点,最后结算下来共花费三十多元。沈田莘心痛之极,只是叫没有带钱。作弄沈田莘的那一班人却说:“不要紧,我们可以请梅兰芳先生替你先垫一垫。”沈田莘便无法再说下去了,心里自然是相当愤恨。

六聚馆经梅兰芳一登楼,而声价百倍。在好长一段时间内,此事一直是杭州市民津津乐道的对象。但是,由于当天陪同梅兰芳去六聚馆吃面的还有杭州商会会长金润泉,所以,长期以来,杭城市民误认为在六聚馆做东,请梅兰芳等人吃面的付钱人是金润泉。只有沈田莘始终铭记着这件痛心的事,以后圈子里每次提到此事,他都会恨恨地说:“朋友开玩笑,不是这样开的。”

那么,对于此事,作为蝶来饭店老板的陈小蝶,又是如何叙述得如此清楚的呢?原来梅兰芳等人在杭州演出,就下榻在蝶来饭店。卲景甫也将沈田莘请客的消息,发给了陈小蝶。所以,梅兰芳在六聚馆吃面,陈小蝶也是陪客之一。席间,他还留下了“绝代名伶至六聚,万人空巷看梅郎”的佳句。

民国24年(1935)9月2日至27日,梅兰芳先生再次应邀,率梅剧团部分团员和海上名票联袂莅杭,在当时的延龄大马路(今延安路)新建的大光明戏院为赈济浙江水灾的灾民以及为杭州乞丐收容所募集基金,进行筹款救灾义演。

其中一位来自上海的梅派艺术的“粉丝”,从事金融业的商人邵景甫,一天上午在杭州官巷口聚六馆吃面,因其风貌略似梅兰芳,当时有很多市民群众误以为是京剧名角梅兰芳在吃面,纷纷聚集在面馆门口围观。人群越聚越多,致使此君大窘,踉跄隐逸而去。此事后经记者作为花边新闻报道而被梅兰芳得悉,又经友人提议,在各界人士最后一天为梅兰芳举行欢送宴会时,梅兰芳应约特地与邵景甫合影照片一帧,作为插图之一,刊登于1935年9月29日东南日报第2版的《送梅絮语》一文中,照片题图为“真假两梅兰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