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死于谁手(一把火烧掉蜀国辉煌的陆逊)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陆逊在协助吕蒙攻取荆州时崭露头角。夷陵之战烧毁蜀国辉煌,气死刘备,吴蜀之间再无战事;石亭之战,大败魏军,使魏国折损曹休。是吴国的社稷之臣,对吴国有再造之恩。多次受任于败军之际,挽狂澜于既倒。出将入相,把持吴国军政在十余年,晚年时,却死于一起窃听案件。
自古储君之争伴随着党争,二者相互依存,皇子拉拢大臣为自己所用,大臣纷纷站队以求以后的拥戴之功,但是历史上有太多权臣、皇子死于储君之争。三国之中就是吴国的储君之争最为激烈。
起先,吴国太子和与鲁王同宫,礼秩如一,群臣就看不下去了,认为太子是储君怎么能与鲁王同居一宫,这是非常不符合礼制的。于是孙权,就命令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分宫别僚。从此,兄弟二人不和,二宫之争就开始了。二宫之争有多严重呢?
于是自侍御、宾客,造为二端,仇党疑贰,滋延大臣,举国中分。
二宫之争波及全国,吴国上下一分为两派,朋比为奸,互相倾轧。孙权也是对这种现状非常恼火,虽有治理,但是不用重典,期待这两派能悬崖勒马,回头是岸。但是储君之争怎么能自己平息呢。
孙和
二宫之争愈演愈烈,一个窃听事件,彻底让孙权爆发了。
公元245年,随着孙霸一党肆意对太子孙和诬陷,孙权也渐渐相信一身脏水的孙和是庸碌之辈,也慢慢中意于受大多数朝臣支持的孙霸。
但是废长立幼一直是确立储君的大忌,至少当时的人是这样认为的。一天夜晚,孙权召见当时颇有名气的杨竺,孙权与杨竺二人在寝宫夜谈,谈及传位之事时,杨竺作为孙霸一党的急先锋,自然长篇大论夸孙霸贬孙和。杨竺一番话,让孙权本来就倾向于孙霸的天平更加倾向孙霸了,孙权采纳了杨竺立孙霸为储君的建议。
可孙权的床底之下有藏一小吏,是太子孙和所安插,太子自然得到寝宫密谈之语。将要被废的孙和,慌慌张张的找到陆逊的族子——时任尚书选曹郎的陆胤。由陆胤出面请叔叔陆逊出马,毕竟当时的陆逊可是吴国军政第一人,连孙权决策都要先请教陆逊,可见陆逊在朝中的地位。就连太傅吾粲也写书信给在外督军的陆逊请求他出面。
于是陆逊即刻上书,向孙权陈明嫡庶之端,异尊卑之礼的道理,并请求进京面圣,当面说服孙权。
在武昌的陆逊不说还不要紧,一说就出事了。大臣权力过于强大,必然会遭到君主的忌惮和打击。陆逊远在陪都武昌,连自己寝宫密语都知晓了。天子卧榻之处居然还有隔墙之耳,这是严重的侵犯了皇权。恼怒的孙权立即将杨竺抓捕,并审问陆逊怎么知道这件事的,陆逊也是忠臣,直接就招了侄子陆胤,但是陆胤为了保全太子,谎称是杨竺告诉自己的,于是杨竺被屈打成招,随即处死,陆胤被流放。
但是,孙权还要追查此案,并三番五次派使者前去武昌责骂陆逊,导致垂垂老矣的陆逊没几天就气愤而死。
显然,孙权借着这次的窃听案件,一方面打击朝臣的力量,加强皇权。另一方面,削减两位皇子的力量,并警示二位皇子悬崖勒马。
但是,两宫之争经过这次窃听案件的打击后还是没有得到平息,无奈的孙权在窃听案发生的五年后,流放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另立幼子孙亮为太子,自此两宫之争结束。
英雄一世的陆逊,晚年如此下场,也是让人唏嘘。暮年孙权应该是感觉到了自己负了陆逊,对陆逊次子陆抗说明自己不该听信谗言,对不起陆逊。并当着陆抗的面烧掉了以前责骂陆逊的竹简。此举若是真心,陆逊也不枉然。若是苦肉计,收买朝臣陆抗之心,便寒了陆逊九泉之魂。
陆逊深谋远虑,忠诚刚直,景帝孙休年间,追谥昭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