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港又称爆头港(当年西沪港夏季)
文/晏励春
1981年2月16日我与安徽铜陵、宣城两地18个战友从东海舰队第一训练团入伍训练后(即上海吴淞,81年安徽籍潜艇兵没经过潜艇学院为期10个月的专业学习)分到潜艇第四十二支队各潜艇从事相应的专业。其分到260潜艇的有:晏励春、姚成宽、张益武,265潜艇的李晓峰(后265报废调到260潜艇),266的项林生,268的束元平、罗诗涛,269的王庆成、李光辉、黎世华,271的方柏青,272的汪波、柯小平,273的朱斌,274的刘立炳,275的陶玉宝,278的郭庆忠,潜水班的王守平等。记得当时还都穿着一套基地兵冬装。那时260艇在黄家塘坞保,过了二十几天左右就回到了西沪港,住在黑风口下路旁冻库边的一栋老式水兵楼里,后面是274艇,再上面是263、271艇。
潜艇第四十二支队是1971年从东海舰队潜艇第二十二支队分离出的一支潜艇支队,1972年正式组建。对外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7532部队,对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第四十二支队。支队为正师职建制,直属东海舰队。在四十二支队原设有正团职基地建制,番号为37722部队,主要负责对潜艇部队的服务保障,后将基地改为岸勤部。
西沪港位于浙江省象山县象山港内。是其一个支港,口小腹大,形若罂湖,是象山半岛滩涂面积最大的内港。驻地西沪村原称下山村,属墙头镇,因重名改称西沪村。
初到西沪港和我想象中的港湾有着天壤之别,黄不拉几的海水,淤泥、乱石、杂草的海滩,营区黄土路面、且高低不平,走起道来磕磕绊绊,一阵风吹来,或一辆车驶过,顿时尘土迷漫。西沪港军人服务社也只摆些简单的商品,无非是香烟、香皂、毛巾、牙膏牙刷、笔记本、钢笔之类的日用品。但在大礼堂前面还有个地方服务社,商品相比要丰富些。在军人服务社前的一个山坡上是部队的照相馆、邮局、银行储蓄所。照相馆有两个战士在负责为战友照相,但属有偿服务。我先后着冬装和夏装照过二张。印象最深的是银行储蓄所,记得每当部队发津贴时,我总将多余的部分存进存折。办理存款业务的是位女同志,她不苟言笑,特别严肃。事后听战友说才知道,那是支队王副政委的女儿。大操场是支队阅兵、看电影的地方,可能是新平整不久,操场上也是泥土夹杂着石块,高低不平,甚至连放个小凳还得找准地方,否则坐在上面摇摇晃晃,让人极不舒服。
260潜艇政委张文鹏晚饭后爱散步,也常叫上我。散步的形式也常翻新,今天绕海边,明天爬个山,后天翻道坎什么的。张政委叫我和他一起散步主要看我是新兵,通过谈话了解思想动态。他总是问我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问我潜构知识掌握了多少,专业学习有什么困难。有时还冷不丁问我几个潜构知识,鱼雷的技术数据,弄得我一时结结巴巴,难以对答如流。这样我就有种心理压力,生怕下次他再考我答不上来,于是我加紧学习潜构一些常识。由于当时的强记直到现在有些关健数据都还能记住。如:033R型潜艇长76.6米、宽6.5米、水上排水量1319.36吨、发射管长8米、鱼雷长7.8米等。
这年5月我因水土不服,身上长了几个大疖子,都已溃破,于是我住进了卫生所。我记得给我治疗的是杨医生,他人挺好,很随和,闲下来喜欢与病号拉拉家长。给我护理的是刘护士,据病友说她是从陆军调过来的,是因为丈夫在支队机关。职业的缘故,她说话总是轻言细语。住院除了按时打针吃药换药,就是吃饭睡觉看书。每到开饭时间炊事兵给我们按排好饭菜。这位炊事兵长的个头不高,身体很壮实,胳腮胡子,在伙房干活的时候常穿一双长筒靴,显得很买力。以后的几年我常能看到他骑一辆三轮车在营区拉菜,运物品。据说是转了志愿兵。记得那次住院的有三个潜艇兵,两个基地兵,因此每次吃饭时伙食是不一样的。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埋怨伙食太差,味道也不行。这位炊事兵听了也不说什么,只是笑笑。出院的时候灶上给我们发了一大袋核桃(这就是潜灶的待遇),我回班里大家高高兴兴地吃起来。
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西沪港封闭落后,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主战装备落后,码头设施陈旧,战士文化娱乐活动单调贫泛。并且整个军营呈敞开式,兵民混杂。不仅如此驻地老百姓的生活也十分艰苦。有心的战友把西沪港总结成十怪和三宝,虽是戏说,但也说出了那个年代的一些特性:
第一怪:茅房朝着马路开 解决内急动作快
第二怪:厕所里面谈恋爱 男女邂逅莫见怪
第三怪:蟹腿伸出十厘外 好似大刀砍过来
第四怪:三个蚊子一盘菜 母比公的还历害
第五怪:夏季“小咬”成灾害 勿露手脚和脑袋
第六怪:小娘B是老太太 千万不要把她爱
第七怪:黑风口外风潮来 年年岁岁要防台
第八怪:兵营建在五里外 长途跋涉七十年代
第九怪:小船跑的比潜艇快 艇长急得很无奈
第十怪:大洋深处显风采 走出将军一排排
第一宝:稻草拴猪猪不跑。
第二宝:石头垒墙墙不倒。
第三宝:大姑娘外宿三天娘不找。
七十年代初组建该支队,为了作战隐蔽的需要,营房建的远、乱、散,有的营房距码头5里地之远。如今为建设现代化海军,海军由近海向深蓝发展,西沪港潜艇部队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现已成为一支拳头部队,一个重要花园式军港,主战装备、基础设施、营区建设、电子信息、文化娱乐、人才战略可谓翻天覆地。
81年上艇时,西沪港拥有17艘潜艇,是主战装备最多的年份。还有辅助舰船,后来又增加了一艏“大型” 辅助舰。几乎新旧水兵楼都住满了,还有鱼雷所、水雷所、修理所以及其它基地各单位。单位一多人自然就多了,整个西沪港也沸腾了,热闹了。当时营区为开放式,地域较阔,走到哪里都能看到西沪港兵。每当开饭、上艇转动机械、大礼堂或大操场集会、晚上自由活动、俱乐部阅览室都热闹而有序,紧张而不泛活力,整个军营充满勃勃生机,也印证了那句“火热的军营”的含义。在所有单位中我比较喜欢水雷所的住地,它离西沪港主营区较远,在通往海岙方向的一个不引人注意的路旁。那年代水雷似乎不被作为主战武器看好,有渐渐被冷落的趋势(个人观点,当潜艇兵几年我没有见过一次水雷的模样,好象其它相近年代的兵也没有见过)。水雷所虽然营房陈旧,但环境尤其整洁清静,院子里绿树荫荫,两排平房青砖勾缝,一块黑板报出的很漂亮,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它放在了营房的前面,一下子点亮了营区,给这个不大的院落增添了活力。他们一旦看到有兄弟单位人前来光顾,显得异常热情。有次我和几个战友散步想进去看看,一个战士忙迎上来问“是找老乡吧,谁?我帮你叫去”。最后弄得我们不好意思起来,只好说,是散步,随便看看。“噢,没事,你们是艇上的吧,上里坐坐吧”。还有一次,大约是85年夏季,晚饭后我与同班的老乡散步,看到辅助舰船靠在一号码头颇为庞大,出于好奇上甲板感受一下,未了居然还在舰艏坐下,一幅悠然自得的模样。这时甲板上水兵开始忙碌起来,并居然有人准备解缆绳了,有个水兵突然发现了我们“你们是干嘛的,我们要离码头了。”我俩一听惊的急忙起身,连滚带爬下了船。
每逢重大节日是西沪港最热闹的时候,如八.一、十.一等。艇有序地停靠在码头,不担任战备值班的潜艇全部挂满旗。海风除除,海鸥飞旋,在蓝天白云下蓝灰色的潜艇,五彩的旗帜显得分外耀眼夺目,把军港点缀的浪漫而喜庆。阅兵既是部队的传统,也是国防教育的好教材。每次阅兵也吸引了驻地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他们在国歌声中凝神注目,在水兵铿锵有力的正步声中感受一种庄严与强大。
当年西沪港的饭堂为一艇(单位)一灶式,方桌,长凳,每张桌子上包有一块白铁皮。潜灶上的厨师由部队职工或战士担当。每次想到这个饭堂,自然就想起会餐时的大碗喝酒、大碗碰杯、大声喊叫的场景,如今历历在目。在西沪港的菜肴里我印象最深的是白斩鸡、红烧鱼、炸虾片、五香花生米、肉片四季豆、凉拌西红柿。早餐榨菜炒粉丝、白菜炒粉丝等等。潜灶的伙食标准历来就高,但用现在的眼光看,当年由于市场购买力不足,伙食质量并不太好,且主副食花样单一。据说现在的潜灶相当丰富,自助式,并且似乎更注重营养学。
进入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全国,各种新思潮已注入人的思想,军地联谊活动也开始活跃。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参加军地联谊会是在85年5月4日,我调到257艇。由支队团工委和象山县团委联办的军地联谊会在西沪港举行。这是一次规模较大,内容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有歌舞、器乐独奏、诗朗诵、智力竟赛等内容。我和另外两条艇的战友组成一个队与象山县(好象是纺织企业)进行一场智力竟赛。比赛地点设在尚未建好的水兵俱乐部底层,最后通过角逐,我和战友组成的代表队获取优胜奖。通过活动的开展旨在活跃年青人的生活,增添友谊。中午各灶会餐,大家举杯共贺,年青人的心紧紧碰在一起。
25年过去了,西沪港那火热的军营在心头始终挥之不去。
大家好,这里是“潜艇兵之家”,请关注我们支持一下可爱可敬的潜艇兵,这里每日为您推送他们创作的文学、摄影作品及战友聚会报道等信息,如果您喜欢本文请评论、转发吧,和朋友们一起分享人民海军的风采!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