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创香包(非遗徐州大名鼎鼎的)

午后的阳光照进工作室,

香包和各类刺绣工艺品

五颜六色煞是好看。

在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的香包工作室,

80岁的王秀英正穿针引线缝制香包,

岁月静好

老人神态安详而平静,缓住了时光。

非遗文创香包(非遗徐州大名鼎鼎的)(1)

今天 非遗徐州栏目 第二期

就带你走进徐州香包

(第一期回顾请点击)

《徐州非遗匠人用泥塑“复活”古埃及神秘文物》

非遗文创香包(非遗徐州大名鼎鼎的)(2)

江苏徐州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80岁的民间艺人王秀英,一生与中药香包结缘。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制作出《公子香帽》《鸳鸯戏水》等香包作品屡获好评,她的香包作品也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州香包”的代表作品。

非遗文创香包(非遗徐州大名鼎鼎的)(3)

故事

大名鼎鼎的“针棒”香包 灵感源自童年

王秀英从小喜欢手工制作,跟着祖母和母亲学习做小荷包,乐此不疲。“刚开始我做荷包,里面放点棉花、草药,基本上都是自家用来驱除蚊虫、预防感冒,或者送给邻家孩子做装饰。长大后学着做小鸭子、绣球等香包,以及虎头鞋、虎头帽、衣服等一些大的物件,到赶庙会的时候卖钱补贴家用。”王秀英如是说。

非遗文创香包(非遗徐州大名鼎鼎的)(4)

非遗文创香包(非遗徐州大名鼎鼎的)(5)

非遗文创香包(非遗徐州大名鼎鼎的)(6)

大名鼎鼎的“针棒”香包,设计灵感来源于王秀英幼年时放针的工具——针棒。

以前家里穷,针也很稀有,大多依靠进口而来的缝衣针被称作“洋针”,市面上好几个鸡蛋才能换回一根针。因为又小又珍贵,当地人就缝制出专门放针的针筒,倍加珍惜地挂在脖子上,因其形状狭长似棒,故作“针棒”。

非遗文创香包(非遗徐州大名鼎鼎的)(7)

非遗文创香包(非遗徐州大名鼎鼎的)(8)

非遗文创香包(非遗徐州大名鼎鼎的)(9)

成年以后,王秀英对制作香包愈发热爱。另外,对于家境并不富裕的王秀英来说,购买中药、布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很长时间王秀英制作香包都得不到家人的支持。但是,王秀英凭着满腔热情,从来没有停止对香包的创新。

非遗文创香包(非遗徐州大名鼎鼎的)(10)

创新

百花香包系列很受年轻人喜欢

徐州香包上的每个图案都蕴含着独有的文化,有着特殊的意义,或寄寓当地人民美好愿望,或承载深厚的历史文化。

非遗文创香包(非遗徐州大名鼎鼎的)(11)

现在,王秀英研制的香包式样越发多了。不光制作传统中药香包,还制作百花香包系列。就是用花香制作香包,有桂花、玫瑰花、茉莉花等。纯天然、纯手工的香包,很受年轻人喜欢。

非遗文创香包(非遗徐州大名鼎鼎的)(12)

非遗文创香包(非遗徐州大名鼎鼎的)(13)

现在做香包,老人很开心。每天从早上5点做到晚上6点,中午不休息。

“以前做香包,没有店面,销售都是在庙会和走街串巷,风里来雨里去,很辛苦。”王秀英说,现在有了自己的店面,并且是在潘安湖湿地公园里,游客络绎不绝,看到香包很受大家喜欢,每天都销售一空,所以很开心。此外,老人一年到头,参加的展会络绎不绝。

非遗文创香包(非遗徐州大名鼎鼎的)(14)

王秀英儿媳张世美此前曾受徐州市非遗办公室推荐,参加文化部、教育部组织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在江南大学进修过,她对于传统手工艺品设计有着独到的理念。她与丈夫孙建、婆婆一起以“针棒”为原型进行改良,设计出了一款长七厘米、宽两厘米的“针棒”香包,与“真棒”谐音,寓意美好。

非遗文创香包(非遗徐州大名鼎鼎的)(15)

非遗文创香包(非遗徐州大名鼎鼎的)(16)

非遗文创香包(非遗徐州大名鼎鼎的)(17)

传承

带动儿女和村民学习制作香包

苹果、花瓶、葫芦、金蟾香包……几名当地妇女端坐在工作台前,几片碎布几缕丝线,经过她们的巧手加工,就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香包,希望将香包和它们所承载的美好祝愿带给更多人。

王秀英开办香包制作培训班,带动儿女和村民学习制作香包,把香包这一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非遗文创香包(非遗徐州大名鼎鼎的)(18)

非遗文创香包(非遗徐州大名鼎鼎的)(19)

在王秀英的带领下,马庄村以及周边村庄的数百名妇女和乡亲也从事香包制作,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王秀英说,“只有让更多姐妹熟练掌握制作香包的技巧,才能把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做大做强。”如今,跟随王秀英学习香包制作的人越来越多,老人已带动200多人参与香包制作和销售,共同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非遗文创香包(非遗徐州大名鼎鼎的)(20)

非遗说

渐渐长大的外孙女周迪也学会了做香包,并且理解了小小香包所承载的更深的含义。“香包本身是一个纳福送吉祥的信使,每件作品都寄托了主妇对家人深深的爱。希望他们佩戴这个香包出门时平安顺利,希望小宝宝健康成长。”周迪说。

非遗文创香包(非遗徐州大名鼎鼎的)(21)

周迪和奶奶在一起

香包·乡村旅游·湿地公园

与马庄村一路之隔的潘安湖,以前就是一个采煤塌陷区,经过治理改造,现在是一个年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湿地公园。马庄村有2300多人,依靠这个变废为宝的人工湖换了种活法儿,做起了乡村旅游。而王秀英靠创新发展中药香包,成了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典型人物。

非遗文创香包(非遗徐州大名鼎鼎的)(22)


(来源:徐州旅游官微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