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中君子的爱情观(关于君子和淑女的美好爱恋)

  孔子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整理好这部非常经典的诗文作品,他将《关雎》这一篇作品放在整部《诗经》的最前面,是否因为它是孔子最喜爱最赞赏的作品呢?这篇作品里面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内涵或者价值取向,是否也是孔子最推崇的呢?

  在我看来,孔子绝对不会随意选取一首诗作为《诗经》的开篇,他一定是在通读了每一篇作品之后,仔细考虑,斟酌损益良久之后才做出了把《关雎》放在首篇的决定。或许有人说,在孔子整理《诗经》之前,或许《关雎》就已经成为了《诗经》的首篇作品,在他整理好了之后,只不过没有移动罢了,所以依旧把它放在首篇。在我看来,即便如此,在他整理好了整部《诗经》之后,他依旧把这篇作品放在首位,一定是有其原因的,之所以没有移动它,一定有他的道理。

  首先,《关雎》最恰到好处的表达了人的感情。孔子非常重视诗的情感性。《关雎》讲述的是一位青年男子爱恋一位美丽的姑娘,每天都在思念着她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天地之间,阴阳出现,男女产生,他们之间有了恋情,就产生了新生命,新的生命出现了之后,也就是出现了新的人,新的人出现了之后就慢慢的形成了社会,社会出现了之后就才会有政治产生。

  我一个人百无聊赖的在河岸边行走,突然听见了“关关”的鸟叫声,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吸引了我的注意,我情不自禁的循声望去,原来是一对关雎鸟儿在河里的小洲上互诉衷情。你看那河里的水多么清澈,蓝天白云和绿绿的草地都倒影在清澈见底的河水里,河中间的一小块绿洲上,两只漂亮的关雎鸟儿挥舞着它们柔美的羽翼,唱着欢快的歌儿,此情此景怎能让人不觉得十分惬意舒适呢?这一切都让人觉得如沐春风,温暖而宁静。

  我看见鸟儿都是成双成对的在一起,可我却还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一股寂寞之情渐渐地产生了。作为一个正常的青年,我也希望有人能够陪伴着我,就好像我眼前这对幸福的关雎鸟儿一样,朝夕相伴,双宿双飞。这时我看见了一位貌美如花,娴静安然的淑女,我不由自主的喜欢上了她,我很想去追求她,只是害怕她会拒绝我的好意。第二天我又来到了这里,希望可以再次遇见昨天看见的那位好姑娘。果然如我所愿,那位美丽的姑娘正在小河边,用她那芊芊十指采集着荇菜呢!你看她的手指多么细嫩,多么白皙呀!她的左手和右手交替着采集荇菜,动作是那么的灵巧,节奏又是如此的有序。

  我默默的看着她在河边辛勤的劳动着,心里有说不出的欣喜和爱怜。我美好娴静的姑娘呀,我不论是醒着还是在睡梦中,我都在想着你追求着你呢,你知道吗?可惜你不愿意跟我这样一个人在一起,你这么狠心的拒绝了我的爱意,我觉得无比失落伤心。

  尽管如此,我依旧不愿意就此放弃,我心里反反复复的思念着我心中的这位美人儿。思念你的同时我又觉得担忧,担忧你会一直拒绝我的恳求,担忧自己的思念只是毫无回报的空想。我怀着一颗思念你的心儿,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想着这件令人烦恼而又渴望的事,怎么也睡不着觉。

  整个晚上都不曾合眼的我呀,第三天一大早就迫不及待的又来到了这条小河边,看到我心爱的姑娘还是像往常一样,在劳作着,采集着青青的荇菜。我拿了一把琴,坐在河边弹奏起来,希望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亲近那位好姑娘。可是好姑娘并没有回过头来看我一眼,她还是在专心致志的采集着她的荇菜。第四天的早上我又来到了这里,姑娘还是一如既往的采摘着荇菜,我这时候却拿来了钟鼓在河边敲打起来,希望我敲打出来的乐声会让她觉得高兴。

  整篇诗是以一位男性青年的口吻来写作的,男性青年从看见关雎鸟的鸣叫,到看见了一位好姑娘,于是试着去追求她,求之不得,但是男青年却并没有退却,而是坚持不懈,用弹奏琴儿和击打钟鼓乐器这种方式,希望自己的心上人听见了这些美妙的声音之后会觉得愉悦。

  虽然这首诗是以一个男青年的口吻来写作的,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个男青年的话语、思想、以及行为的发展变化的过程来推测一下他所钟爱的女孩的情感变化。

关雎中君子的爱情观(关于君子和淑女的美好爱恋)(1)

  首先是男青年听见了关雎鸟的叫声,看见一对关雎鸟相处的非常和睦,因此而产生了羡慕之情,想着自己其实也希望能够有一位美好的女子陪伴着自己。当他第一次看见在水边采摘荇菜的窈窕淑女时,他就认定了这个勤劳灵巧的女孩就是自己苦苦寻找的那个人。刚开始的时候男青年只是在心里想着要去追求那个女孩。

  到了第二次的时候,他就大胆的把心里话说出来了,希望可以得到女孩的垂青,可是女孩子却不说话,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无声的拒绝。男孩觉得非常伤心和失望,尽管如此,他还是忧思重重,不论是醒着还是睡着了,都在想着如何追求这位淑女。整首诗歌中女孩子一直都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在不停得劳动,不停的采摘荇菜,似乎女孩的心里并没有什么波动,或者说女孩的情绪并没有什么变化。

  但是实际上从后文看来,并非如此。尽管女孩子一直没有讲话,也没有任何描写女孩子心理变化的词句,但是我们可以推断出来,其实女孩的心理是在逐渐变化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请看下文分析。

  第三次的时候,男孩子尽管知道了女孩子已经很明确的拒绝了自己的求爱,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锲而不舍的依旧来到这条小河边上。并且这一次他并没有像上次那样把爱意直接说出来,而是运用另一种非常温文尔雅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他弹奏起了琴瑟,希望可以亲近这位好姑娘。第四次呢?男青年甚至拿来了钟鼓,开始敲打这样大型的乐器,希望这样的乐声能够使这位姑娘高兴。

  从一个女孩子的角度来说,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个男青年在自己采摘荇菜的河边观察你。按照古代的礼法,女孩子是应该回避陌生男青年的,但是这个女孩子在明知道对方在观察自己了之后,依旧没有回避,可能她是想看看这个男青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有一种好奇心,想去了解异性,所以她并没有按照妇女的礼法,看见男人之后就立即回避对方。

  第二次的时候,男青年向她求爱,她不动声色,并且以这种沉默不语的方式拒绝了男青年。

其实这可能是姑娘故意试探男青年,看对方是否是真心实意的喜欢自己,因此故意拒绝了对方,想看看对方遭到拒绝之后的行动,是继续追求呢?还是就此罢休呢?

  第三次,男孩又来了,他并没有因为遭到了一次拒绝就放弃了,而是继续来到这条清清的河边。这一次他来演奏琴瑟。琴瑟这种乐器我们都知道,现在我们说夫妻感情和睦,往往会用琴瑟相谐这样的词语来形容。

关雎中君子的爱情观(关于君子和淑女的美好爱恋)(2)

  男孩子带着象征着夫妻感情融洽的乐器琴瑟来演奏,其实是有着一番深意的。这时候男孩子演奏琴瑟的目的是为了亲近这位淑女,这位女孩子看见男孩子初次失败之后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拿来了乐器弹奏给自己听,女孩子的心里其实应该是欣喜的。她因为对方经受住了她的考验而欣喜,也因为男青年弹奏琴瑟的美妙旋律而欣喜着。

  第四次男孩子拿来了钟鼓,他击打着这样大型的乐器,希望能够让女孩觉得开心。这时的男孩并没有许多私心,他并没有一定要女孩子爱上自己,跟自己结婚不可。而是希望自己击打钟鼓所发出来的声音,能够让女孩觉得开心。

  这样的一个非常单纯的目的,相对于祈求爱情而言,这个精神境界其实是又一次升华。尽管他得不到这个女孩子,也没有关系,他只是很单纯的希望女孩子高兴高兴,这样子他就很满足了。这样的一种潇洒豁达的爱情观,相对于那些非我不可,即使我得不到,我也不会让别人得到的爱情观来说,无疑更加的高尚与真挚。

  但是,为什么说这首诗反映的是君子和淑女的爱情呢?一个普通的男青年,为什么能够称他为君子?一个平凡的女孩子,我们又为什么会说她是个淑女呢?

  这是从他们的思想行为反应出来的。作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在喜欢上了某一个女孩子之后,向对方求爱,遭到拒绝之后,他并没有责斥对方,或者是表达自己对于被拒绝的不满。他只是有点失落和伤心,回到家里之后,脑海里依旧想着对方,期待着对方能够给自己一个机会,而没有埋怨或者是死缠烂打。

  这样的一种长久的无法停止的思念让这位君子非常忧愁,以至于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始终无法使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这样的一种真情流露,却又不强加于人,难道不是君子所为吗?

  即使第一次示爱失败了,君子并不放弃,而是采取了另外一种更加温和柔美的方式来倾诉哀情。琴瑟发出的清缓声音,让人觉得安静,并且沉醉其中,君子想用这种方式来亲近那个淑女。但是君子的目的并不仅仅只是在于亲近一下对方就完事了,君子希望自己能够令对方感到快乐。于是他又拿来钟鼓,希望她听见钟鼓声之后,能够从内心里觉得开心,这样就好了。

  这确实是君子所为,对于自己爱的,勇敢追求,即使追求失败,但是也不放弃,而是换一种方式去爱她,去亲近她,去想方设法使对方高兴。这体现了真爱并不是占有,而是让对方过得开心这个真理。这才是真正的君子所为。

  而不是像其他男人那样,对于自己追求不得的女孩子,要么死缠烂打,要么就无中生有,毁谤对方,让其他的男孩子也讨厌这个女孩子。就是自己得不到的,宁愿让她毁灭,也绝不让别的男人得到她,这是小人的做法。

  那么这个女孩子有时如何体现出她的淑女的呢?所谓的淑女,应该是相貌清秀,性格温柔娴静的女孩子。《关雎》里面的这个女性,就是这样一个窈窕淑女。

  首先,她可能个普通人家的姑娘,所以才会亲自去河边采摘荇菜。如果是官家小姐或者是大户人家的女儿,应该不会亲自动手去劳作吧。尽管是个普通人家的姑娘,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她的淑女气质。她十分勤劳,每天一大清早就去河边劳动,她的动作十分灵巧,一左一右的采摘着荇菜,不知疲惫反而乐在其中。当然了,表现出她是个淑女的还不仅仅是这些,还要看淑女时如何来处理突发事件的。

  在本诗中,一个男子来向她示爱就是一个突发事件,那么我们来看看她是如何应对的呢?

  至始至终,她都没有说一句话,甚至也没有任何表情,只是自顾自的在那里劳动着,这样的一种沉得住气,内敛,不轻易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哀乐的稳重个性,应该是一个淑女所具备的。尽管她外表和动作都没有变化,但是实际上,她的内心,一定是有所触动,并且已经在缓缓的发生变化的。

  试想,如果她真的很反感那个男青年的话,在她第一次发现对方在观察她的时候,她或许就已经逃回家去了。但是她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第二天继续到同样的地方来,和从前一样劳动,手里面在劳动着,心理面可能在想着对方,想着他为什么还没有来?与其说她是在劳动,不如说她是在等待着对方的出现。

  等到对方来了之后,对方向她求爱,她内心其实是欣喜的,但是却想先试探一下对方的虚实,看看对方是否是真心对待,同时也体现出女孩子对于婚姻爱情的慎重与认真。后来男孩并没有因为失败而气馁,还是像以前一样到河边来看他,并且还带来了琴瑟弹奏,希望可以借此亲近她。

  她觉得自己并没有看错人,对方确实是真心对待这件事的,她对于自己对对方的这个考验所收到的效果非常满意。也就是说对于对方的反应,对于对方这个人,她都觉得非常满意。

  因此就有了最后一章,男青年拿来钟鼓,击打着这些乐器,希望女孩子会觉得快乐。其实听见这些乐器声音之后,并不仅仅是只有女孩子觉得快乐,我相信他们两个人都会觉得很快乐,相处的非常的和谐融洽,就像河里小洲上的那对幸福的关雎鸟儿一样。

关雎中君子的爱情观(关于君子和淑女的美好爱恋)(3)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简单的总结出孔子的诗学观念。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字,仁者爱人,人们因为有了仁,而得到了快乐,这种快乐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快乐,还包含着思想中的愉悦。然而这种身心的愉悦又是井然有序的,不是杂乱无章的,这样的一种身心俱乐,次序井然的一幅画面,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美感。

  喜怒哀乐是人的自然情感,孔子认为人觉得哀是一种非常真实的情感,我们有理由为某件事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而感到悲哀和惋惜,但是我们没有必要觉得伤。

  实际上,哀和伤是两种感情程度截然不同的状态,伤比哀的程度更深切,更容易伤害人的心灵。孔子认为人们不应该过多的领会 “伤”这种感情,因为这种感情会伤害人,会使人觉得不愉悦,会对人的思想和未来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孔子不提倡“伤”这种情感。

  孔子是一位最典型的仁者,正是因为他爱人,所以他不愿意人们产生这些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情感体验,这也是孔子“仁 ”的具体体现。(文/李立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