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质与影响的区别(如何正确区分性质和变化)

性质与影响的区别(如何正确区分性质和变化)(1)

物理性质:

1. 概念: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
2. 实例:在通常状态下,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沸点100℃。
3. 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味道、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延展性、挥发性、吸附型、磁性等
化学性质:

1. 概念: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只能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2. 实例:如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生锈,蜡烛在空气中“能”燃烧等
3. 物质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腐蚀性、助燃性、毒性、酸性等。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若在使用物质的过程中,物质本身没有变化,则是利用了物质的物理变化,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则是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是决定物质用途的主要因素,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的特有属性,不同的物质其属性不同,是变化的内因

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有序的,动态的,性质的具体体现

联系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发生的变化,而变化又是性质的具体表现

物理变化:

1.概念: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特征:无新物质。

3.实例:水变成水蒸气,玻璃破碎、铁丝变弯。

4.伴随现象: 常表现为形态或状态的改变

5.微观粒子角度分析:粒子聚集状态的改变

粒子的最基本状态未改变

性质与影响的区别(如何正确区分性质和变化)(2)


最典型的物理变化:形态改变。


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3. 实例:如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等
4.伴随现象: ①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产生沉淀

②有能量的变化,常表现为发光、放热、吸热。

5.微观粒子角度分析:基本微粒有改变,如有新分子产生。

(注:判断新物质,不能通过单一现象得“有新物质生成”的结论,而是需要通过多种现象和变化后物质的性质综合判断得“有新物质”生成的结论。)

性质与影响的区别(如何正确区分性质和变化)(3)

最典型的化学变化:燃烧

判断是“性质”还是“变化”

判断某种叙述是指物质的“性质”还是“变化”时,首先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若叙述中有“能”,“难”,“易”,“会”,“就”等词语,往往指性质,若叙述中有“已经”,“了”,“在”等词语,往往指物质的变化。

实例:铁生锈了——化学变化。铁“会”生锈——化学性质。
有关描述物质的词语

1. 物理性质:

(1)熔点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3)压强
物体在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4)密度
物质在单位体积上的质量叫密度,符号为p。
(5)溶解性
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性跟溶质、溶剂的性质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6)潮解
物质在空气中吸收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的现象。如固体、NaOH,精盐在空气中易潮解。
(7)挥发性
物质由固态或液态变为气体或蒸气的过程二如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可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8)导电性
物体传导电流的能力叫导电性:固体导电靠的是白由移动的电子,溶液导电依靠的是自由移动的离子
(9)导热性
物体传导热量的能力叫导热性。一般导电性好的材料,其导热性也好。
(10)延展性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能延伸成细丝的性质叫延性;在外力作用下能碾成薄片的性质叫展性。二者合称为延展性,延展性一般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之一。
2. 化学性质:(举例为初中化学主要涉及的物质)

1)可燃性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能进行燃烧的性质。

如氢气(H2)、一氧化碳(CO)、碳(C)具有可燃性。
2)助燃性物质能够支持燃烧的性质。(帮助其他物质燃烧,本身不能认为可燃)

氧气(O2)具有助燃性
3)氧化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能够提供氧元素的性质 。如氧气(O2)
4)还原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能够夺取含氧化合物中氧元素的性质,初中化学常见的还原性物质(即还原剂)有氢气 H2、一氧化碳CO、碳C
5)酸碱性酸碱性是指物质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的性质:

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典型如:盐酸、硫酸、碳酸)

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蓝。(典型如: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

(6)稳定性物质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自身不易发生分解反应的性质,如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
轻松一刻

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下列各种变化分别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

1、

性质与影响的区别(如何正确区分性质和变化)(4)


2、

性质与影响的区别(如何正确区分性质和变化)(5)

3、

性质与影响的区别(如何正确区分性质和变化)(6)

4、

性质与影响的区别(如何正确区分性质和变化)(7)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学高分宝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