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辑要(内经选读血气精神)
血气精神是人体生命之根本, 《 灵枢 · 本藏 》 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精源于先天,赖后天不断培育。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能反映脏腑气血盛衰。血属阴,气属阳,血与气互根互用。精属阴,神属阳,精能化气生神。血气精神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着人体健康。因此,血气精神是 《 内经 》 理论重要组成部分,调养血气精神也就成为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本单元主要论述神的概念及其分类,精气津液血脉的生成、运行和功能等。
【 原文 】 401
【题解】 本篇是《内经》集中讨论“神”的篇赣。其主要内容有神的概念,神的生成及精神、魄、魂的相互关系,思维的过程,神志病的发生、证及转归,五脏的虚实病证。崐由全篇以论神为主,且开篇即是“凡刺之法,先必于神”句,故以“本神”名篇。《灵枢· 本神》
【提示】生命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产生。
【校注】 ( l )任物:主管认识事物和处理事物。任,担任、主管。
(2)心有所忆谓之意:心感知事物后,根据记忆产生意念但尚未成定见之时的思维。
( 3 )意之所存谓之志:意念积累之后形成的认识称之志。存,积累。志,志向。
(4)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对已形成的认识进行反复思考的过程称为思。存变,反复思量。
(5)因思而远慕谓之虑:通过反复思考,对事物进行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推理、预测,称为虑。远慕,即深谋远虑。
( 6)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经过深思远虑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称为智。
( 14 )僻邪:即致病的邪气。
【分析】1. 人的生命源。人的生命源于天地阴阳之气相互作用。
2.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的概念。神的产生,以及从认识事物到正确处理事物的从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知思维过程。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其产生与存在以形体为基础。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皆统属于心,并以五脏所藏之精为物质基础。这些认识对临床诊断治疗心身疾病,以及中医心理学研究与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精神魂魄并存并用,四者关系密切。人之生,源于父母之精,神在两精相合形成新生命体的同时产生,即“形具而神生”。魂是神活动的一部分,随神往来,受神主宰,主要包括一些非本能性的较高级的精神思维心理活动,如人的情感、思维等。魂若离开神的支配,则可出现幻觉、梦进等症。魄也是神之一,一些与生俱来的本能性的、较低级的神经精神活动均属魄的范畴,即人体本能的感觉和动作,如新生儿的啼哭、吮吸、非条件反射的四肢运动,以及人体的触觉、痛觉、温觉、视觉等。张介宾在 《 类经 》 中对精神魂魄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有较为精辟的论述。张介宾注云:“盖神之为德,如光明爽朗、聪慧灵通之类皆是也。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神藏于心,故心静则神清;魂随乎神,故神昏则魂荡。”“盖精之为物,重浊有质,形体因之而成也。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精生于气,故气聚则精盈;魄并于精,故形强则魄壮。”
本文开篇即提出“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强调了神在针刺疗法中的重要性。神是血脉营气精的外在表现,由五脏守藏,故病人神气盛衰、有神无神直接表达脏腑精气盈亏功能状态,是医生决策治疗的依据,决定治疗效果及预后。对临床根据神气盛衰诊治疾病、判断预后、指导养生防病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末指出智者养生保健的方法和效果。即在外要顺应天地四时以避邪气,在内应调和情志,忌七情过激。
【原文】402
【提示】论述了过于激烈或持久的情志变化,可导致五脏功能失调而发生疾病的原理。
【校注】 ( 1)破胭脱肉:形容肌肉极度消瘦。胭,隆起的大肌肉块。
【分析】大凡情志致病可以出现以下三方面的病理变化:
① 气机紊乱。如本文所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素问·举痛论》 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 ,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 “惊则气乱” , “思则气结”等。
② 直接损伤脏腑。如本篇所说的休惕思虑伤心、愁忧伤脾、悲哀伤肝、喜乐伤肺、大怒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两篇所说的情志与五脏的对应关系虽然不同,但都说明了神伤可直接导致脏伤。
③ 神志异常。“恐惧”, “喜乐者,情志过用可直接引起神志异常的病理变化。如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神惮散而不藏”, “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等”。
关于情志致病的预后,本节的阐述颇为深刻。五脏藏精化气生神,情志过极而伤脏,脏伤则精气失守,而神气绝,故可能危及生命。
【原文】 403
【提示】论述了五脏藏五精,五脏藏五神的原理。
【校注】:
【分析】
1.五脏各有所藏(血、营、脉、气、精)
2.各有所舍(魄、意、神、魂、志)
3.各有所病(虚、实)。
五脏藏五神,五脏虚实证候各有特点,均是临床常见病证,但其中强调了脾肾二脏的重要性,脾肾之病均可以直接影响诸脏,出现“五藏不安”。这一理论观点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 《素问·调经论》。如李东垣在 《脾胃论》 中就提出过“治脾可以安五藏”的论述。
【原文】404
【题解】生会,即生成与会合。本篇主要内容是通过对营卫二气的生成、运行与会合的崐论述,阐明营气与卫气的生理作用、相互关系及其失常所出现的某些病证,所民篇崐名叫“营卫生会”。正如张志聪所说:“此章论营卫之生始会合,因以名篇”。《灵枢·营卫生会》
【提示】 主要讲营卫的生成和运行
【校注】
(1)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指卫气昼行于阳经则人痛,夜行于阴经则人寐。张志聪注:“气至阳则卧起而目张,至阴则休止而目琪”。起、止,言痞与寐
(2)太阴主内,太阳主外:营卫之气的循行,营行脉中,始于手太阴经复会于手太阴经,故日太阴主内。卫气行脉外,起于足太阳经复会于足太阳经,故日太阳主外。
(3)合阴:夜半子时阴气最盛,营卫二气俱行于阴而大会,故日合阴。
【分析】
1.营卫二气皆由水谷精微化生。
2.营卫二气的运行规律:营气沿十二经脉之序,一昼夜运行五十周次。卫气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营卫二气周而复始有规律运行,如环无端。两者虽各行其道,但于夜半子时会合于手太阴肺。关于营气运行,除本篇外, 《 灵枢 · 营气 》 《 灵枢 · 五十营 》 《 灵枢 · 脉度 》 等篇均有记载综合各篇,营气运行的主要路线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沿十二经脉次序运行,又复合于手太阴肺,如此“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一昼夜运行五十周次。此外,尚有一“支别”,与其并行,即从手太阴肺经始,经过督脉、任脉,复人于手太阴肺经。营气一昼夜如此运行五十周次。(图 4 一 l )
3.卫气运行,散见于 《 内经 》 多篇,归纳其运行主要有三种情况:其一,营卫相随运行。卫在脉外,与营气俱行,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 《 灵枢 · 营卫生会 》 云:“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 《 灵枢 · 卫气 》 :“阴阳相随,外内相贯”。
其二,昼夜调节运行。卫气循脉而行,昼行三阳,夜行三阴。综合 《 灵枢 · 五十营 》 、 《 灵枢 · 卫气行 》 等篇,可知其循行。即每日平旦阴尽阳受气时,卫气由阴出阳,出于足太阳膀胧经之睛明穴,其气经面部手足三阳经穴位,一部分散行于手三阳经,一部分沿着足三阳经的路线由上向下运行,从足三阳抵足入足心,经内躁下,循阴跷脉,上行至目内毗之睛明穴,此为卫气昼行于阳一周的路线,卫气在白昼如此运行二十五周。卫气夜行于阴分,即傍晚阳尽阴受气时,卫气从足心经过肾经进入肾脏,之后以五行相克之序周流五脏,即肾~心~肺~肝~脾~肾,此为卫气夜行于阴一周的路线,黑夜如此运行二十五周,次日平旦阴尽阳受气时,卫气从肾经通过阴跷脉出于足太阳之睛明穴的顺序。如图 4 一 2 所示:
此为卫气一昼夜循行人身五十周次
营卫二气运行,虽一昼夜各自运行五十周,但在夜半子时要会合于手太阴肺,即“夜半而大会”, “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肺”。
其三,卫气不循脉而散行的部分,分布于皮肤滕理、分肉、育膜、胸腹、四肢等处。如 《 素问 · 痹论 》 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漂疾滑利,不能人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育膜,散于胸腹。” 《 灵枢 · 邪客 》 云:“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漂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 灵枢 · 本藏 》 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滕理,司开合者也。”此外卫气运行还与天地阴阳寒暑以及日月运行有关。如 《 素间 · 八正神明论 》 云:“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写,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营卫昼夜运行节律,是人体生命节律的一种反映。《 内经 》 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发现人体脏腑功能、气血虚实、脉象浮沉等有随日月阴阳变化规律而变化的多种生命节律存在。如日节律、半月节律、月节律、双月节律、季节律、半年节律、年节律等。《素问》 的 《上古天真论》 《藏气法时论》《脉要精微论》,《 灵枢 》的 《五十营》 《卫气行》《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等篇均有论及。其理论对指导养生防病、诊断治疗、探求发病规律,以及深人探讨生命节律均有重要研究价值。
3营卫会合。营卫二气运行,虽一昼夜各自运行五十周,但在夜半子时要会合于手太阴肺,即“夜半而大会”, “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肺”。
【 原文 】405
【提示】主要讲营卫二气与睡眠的密切关系
【校注】
( l )气道:营卫之气运行之道。
(2)卫气内伐:卫气内扰而营卫运行紊乱。
【分析】卫气在人体“昼行阳,夜行阴”,“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无论何种原因,只要影响了卫气运行,使其不能顺利地人于阴分或出于阳分,就会出现睡眠不安、失眠,或多寐、嗜睡。老年和少壮之人生理机能不同,营卫之气盛衰有别,尚且影响睡眠,况病人乎?因此,调和营卫是临床治疗不寐证的重要原则之一。用 《 灵枢 · 邪客 》 篇的半夏林米汤及 《 金匮要略 》 桂枝龙骨牡蛎汤治失眠,皆取调和营卫之法。
【原文】 406
【提示】主要讲营卫与三焦关系
【校注】 ( 1)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营卫都是水谷精气化生的;血是水谷精微奉心神化生的,故营卫之气与血是异名同类。张志聪注:“营卫者,水谷之精气也。血者,中焦之精汁,奉心神而化赤,神气之所化也。血与营卫,皆生于精,故异名而同类焉。”
(2)有两:此指夺血、夺汗,两者同见。
【分析】
1 .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功能特点
( l )上焦.
上焦部位: “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隔而布胸中 … … ”。一般将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以及头面部,称作上焦。
上焦的生理功能:《灵枢·决气》 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说明上焦的功能主要是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本节概括为“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宣发敷布水谷精气如雾露那样弥漫灌溉至全身,实际上主要是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
( 2 )中焦
部位: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所指的是胃。现一般认为中焦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其所属脏腑主要是脾胃。
生理功能:“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说明中焦有腐熟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功能。所谓“中焦如沤”,实际上是指脾胃对饮食物的腐熟消化、吸收和输布水谷精微的功能,指出中焦是气血生化之源。
( 3 )下焦
部位:“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胧,而渗人焉”。明代虞拎说:“脐之下曰下焦。”现一般以脐以下的部位为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肾、膀胱等脏腑。肝的解剖部位虽在脐之上、月扇之下,但从肝肾精血同源的观点出发,特别是清代温病学说的三焦辨证将温病后期出现肝的病证列人“下焦病”范围后,肝亦归属于下焦。
下焦的功能:本节指出:“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人膀胧焉。”即将胃传下的谷食经小肠分清别浊,其清者即水液渗人膀胱排出体外,其浊者即糟粕归人大肠排出体外。所以概括为“下焦如读”。
2 .关于“营出中焦,卫出下焦”。经文指出:“人受气于谷,谷人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为营,浊者为卫。”说明营卫之气均化生于水谷精微,而水谷精微由中焦脾胃所化生,为何又提出“营出中焦,卫出下焦”的观点呢?“营出中焦”的立论有二:一从营气的化源;一从营气的运行始于手太阴肺经,而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卫出下焦”的立论也有二:一是卫气根于肾中阳气,一是卫气的运行白昼始于足太阳膀胧经而行于阳分,夜晚始于足少阴肾经而行于阴分,其经气自下焦肾和膀胧出。另外,还有人提出“卫出上焦”的观点。((灵枢集注 》 云:“下当作上。”指出“卫者,阳明水谷之悍气,从上焦而出,卫于表阳,故曰卫出上焦”,并引 《 灵枢 · 决气 》 等篇内容作内证。从有关文献分析,实际上卫气乃生发于下焦肾气,化源于中焦脾胃,宣发于上焦心肺。这些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不可胶执拘泥。据此,不必将原文“卫出下焦”逸自改动,否则改不胜改。
3 .关于汗血同源本节提出“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的问题,营卫之气肇源于水谷精气,血的生成在 《 灵枢·决气》 中说得很明确:“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即中焦所化生的水谷精气和津液,经过生化变赤成血。从化生之源论血与气同出一端。在此基础本节进而又提出“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论点,汗乃津液所化,血亦由水谷精微和津液化合而成,可见汗血同源。在病理情况下,多汗必伤其血,失血亦必伤津,汗血两伤必致阴液枯竭,生命可虞,单伤汗或单伤血,经及时治疗,尚有生机。因此,在治疗中必须遵循“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原则,才能保全阴液,留得一份生机。《 伤寒论 》 中“疮家不可发汗”,“血家不可汗”等说法,可视作对《内经》 理论的运用和发挥,同样,其对现今临床实践仍有指导价值。
【原文】407
【题解】 决,分别、辨别之意。一气分而精气津液血脉六名,故名决气。正如《灵枢集注。卷四》所说“此篇论精气津液血脉,生于后天而本于先天页。本于先天,总属一气,成于后天,变为六名。故帝意以为分为六焉。决,分也。决而和,故名决气。谓气分判为六,而和合为一。” (《 灵枢 · 决气 》)
【提示】论述了一气分六气、六气的生成及作用。
【 校注 】 ( l )两神相搏:即男女堆合。搏,交、合的意思。马前注:“男女堆精,万物化生,盖当男女相堆之时,两神相合而成人,生男女之形”。
【分析】六气皆源于先天,赖后天水谷精微不断充养。由于其性质、分布部位及作用不同,故分为精、气、津、液、血、脉六者。精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原始物质,能发育成新的生命体,源于先天,赖后天之精不断培育。气在上焦宣发作用下,输布全身,温养脏腑肌腠皮毛。津较清稀,能变为汗,滋润肌肤。液较稠浊,注于骨骼与脑,滑利关节,补益脑髓,润泽皮肤。血由水谷精微经复杂变化而成,具有营养、滋润和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脉是血液运行的道路。六气同源而异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原文】408 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 l )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膝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疫,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 z ) ,此其候也。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岐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 s )也。( 《 灵枢 · 决气 》 )
【提示】论述六气耗脱得病理
【 校注 】 ( l )脱:夺失、耗散。
【分析】
1 .六气耗脱的证候特点:
( l )精脱:‘肾藏精,开窍于耳,肾精耗脱,耳失精养,出现耳鸣、耳聋之症。治宜补肾填精法,方可用耳聋左慈丸等,临床可酌加丹参、当归、石营蒲、远志等和血开窍之品,以提高疗效。
( 2 )气脱: 《灵枢·大惑论》 云:“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之视觉功能全赖五脏六腑精气上奉濡养,其中与肝气的关系尤为密切, 《 灵枢 · 脉度 》 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本篇“气脱者,目不明”之说,正是建立在上述理论基础之上。临床治疗宜补气升阳为法,方取补中益气汤加减。偏于肝肾精气亏虚者,选用祀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之类。
( 3 )津脱与液脱: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理论上津与液有别,临床上津脱与液脱实难区分。在生理情况下,津液有滋润和营养之功;在病理情况下,如津液耗脱则主要表现为脏腑组织器官失于润养,出现“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痪,耳数鸣”等症状。治宜养阴生津为法,方选增液汤、生脉饮之类化裁。
( 4 )血脱与脉脱:“血主濡之”,血的濡养作用可以从面色、肌肉、皮肤、毛发等方面反映出来。血的濡养作用正常,则面色红润,肌肉丰满,肌肤和毛发光滑等;血耗脱则“色白,夭然不泽”。治宜补血、生血,方以四物汤、八珍汤为代表方。至于“脉脱”,原文似阐漏,据 《 针灸甲乙经 》 认为当补,否则“六脱之候不备”。 《 素问 · 脉要精微论 》 说:“夫脉者,血之府也。”故本篇原文所云“其脉空虚”,既可以认为是“脉脱”的证候,实又寓于血脱的证候之中,两者无实质区别。
2 . “五谷与胃为大海”的意义“五谷与胃为大海”的观点,体现了整体观思想及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精神。强调了胃与饮食水谷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为临床治疗六气亏损的病证从补益脾胃、资其化源角度着手提供了理论依据。
【原文】409
【题解】本,即根源、根本,作动词为推求本原之一。由于本篇主要讨论了依据体表的情况,可以推测内脏的坚脆、厚薄、位置及其多发病,从而阐发了人的体质及体质与疾病的关系等理论,所以命名为本脏。《灵枢·本藏》
【提示】阐述了血气精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校注】
( 1 )分肉:肌肉有分理,故又称分肉。
( 2 )精神专直:精神集中而无杂念。张介宾注:“专直,如易系所谓其静也专,其动也直,言其专一而正也。”
【分析】血气精神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和功能,具体而言,其各自功能有所不同:
( 1 )经脉:行血气,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经脉是血气运行之道,通过经脉将血气敷布到全身,从而达到濡润筋骨,滑利关节的作用。
( 2 )卫气:温分肉,充皮肤,肥揍理,司开合。卫气行于阳,具有温煦肌肉,充养皮肤,滋润滕理,主司开合的作用,所以卫气可以抵御外邪的侵人。
( 3 )志意: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志意在此概括了神气的作用。神气不仅可调节、控制精神魂魄的活动,还能调节机体对外界寒热变化的适应能力。
【分析】值得一提的是,本节原文蕴含了 《 内经 》 作者对健康的理解。原文中“人之常平”,即指健康无病之人。健康的标准是什么?本篇提出一个“和”字,即“血和”、“卫气和”、“志意和”、“寒温和”。此“血和”、“卫气和”,可概括为血气运行和畅;“志意和”,可理解为精神活动正常;“寒温和”,意指人能适应外界寒温环境。从中可领悟 《 内经 》 关于健康的标准有三条:一是人体机能活动正常,以血气运行和畅为标志,具体表现在“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 , “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 ; 二是人的精神活动正常,即“志意和”,具体表现在“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三是人体能适应外界的环境,即“寒温和”,具体表现在“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体得安”。此三条内容,联系近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 ① 躯体无异常; ② 心理活动正常; ③ 能适应外界环境。其与 《 内经 》 所述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对于二千余年前的 《内经》来说,实属难能可贵。
【原文】 410
【题解】邪客,即邪气侵犯人体的意思。本篇内容:①宗气、营气、卫气的循行及作用;卫气循行失常而不眠的机理与治疗。②人身与天地相应的比类。③“持针纵舍”的意义及操作方法。④手太阴、手厥阴经脉屈折出入的循行概况。⑤手少阴心经独无腧穴的道理。⑥人有八虚,分候五脏,以篇首“邪气之客人”之论而命名《灵枢·邪客》
【提示】宗气、营气、卫气的循行及作用
【校注】
( l )三隧:指水谷入胃后,其精微糟粕输布的三条途径。张介宾注:“隧,道也。糟粕之道出于下焦,津液之道出于中焦,宗气之道出于上焦,故分为三隧。”
(2 )以应刻数:指营气运行节律。古代用铜壶滴漏法计时,一昼夜水下百刻,营气一昼夜运行人身五十周次,即营气运行人身一周,水下二刻,故日以应刻数。
【分析】三者均源于水谷精微,由于各自性质不同,故其循行及作用亦异。宗气积于胸中,走息道,贯心肺,有司呼吸、助心肺行气血的作用。营气运行于脉中,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流注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有营养全身的作用。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有温煦肌肤分肉、调节汗孔启闭的作用。这些理论,对于临床治疗宗气下陷所致语声低微、气短懒言,营卫虚弱易感外邪、乏力自汗以及卫气运行失常导致失眠或多眠等病证,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原文】
【题解】痈、疽都是外科病名,属疮疡之类。一般来说,浅而大,表面红肿▲热者为痈,深而表面范围较小、肤色天而不泽、坚硬不热者为疽。本文是讨论外科痈疽的专篇。故篇名“痈疽”。《 灵枢·痈疽》)
【 校注 】
(1)阴阳已张,因息乃行:指人体脏腑经脉之气血充盛,随呼吸运动有规律地循行。张,充盈、旺盛之意。
【分析】 本节指出卫气营血的生成及作用。卫气营血皆源于水谷精微。卫气由上焦宣散,布于全身,具有温煦分肉、温养筋骨关节、通达膜理的作用。营血如露,化于中焦,行于经脉之中,滋养周身,其运行速度不仅与呼吸之间保持着一定的比例,而且与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同步。关于卫气营血的生成、循行与作用,在 《 内经 》 中有多篇论及,当结合 《 灵枢 · 营卫生会 》 《 灵枢 · 决气 》 《 灵枢 · 本藏 》 《 灵枢 · 邪客 》 《 素问 · 痹论 》 等篇互参理解
小结
1 .论述了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的概念及人的认知思维过程,提出“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观点。指出神总统于心,分属于五脏。描述了情志过用则伤五脏,五脏病变则神异常的临床表现。
2 .阐述了营卫二气的生成、循行、会合及其主要生理功能。其中营卫二气运行规律的理论,反映了人体生命的节律。根据“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的理论,提出了“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这一重要治疗禁忌。指出睡眠与营卫关系密切,上中下三焦的功能。这些不仅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应用营卫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方面,至今仍有其重要的指导价值,故一直被后世医家所遵循并应用于医疗实践中。
3 .指出了精、气、津、液、血、脉的生成、作用及病理变化,六气与水谷精气的关系及六气之间的密切关系。
4 .论述了血气精神、经脉、卫气、志意的生理功能和表现,指出“人之常平”的标志是:血气和、志意和、寒温和,蕴含了健康的标准。
5 .阐述了宗气、营气、卫气的生成循行和作用。
思考题
1 ,什么是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其与五脏的关系如何?
2 .你对“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是如何理解的?
3 . 试述五脏虚实病证特点及病机?
4 .营卫二气的循行会合规律是怎样的?有何意义?
5 .你对“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是怎样理解的?有何临床价值?
6 .三焦之气发出的部位及其功能特点如何?
7 .试述六气的生成、作用及六气耗脱的证候表现,对临床治疗有何指导意义?
8 .结合原文简述血气精神、经脉、卫气、志意、宗气、营气的作用。
9 .试述 《 灵枢 · 本藏 》 关于健康的标准及其意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