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须飞盘无故脱骨(毛宇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艺术人物

短须飞盘无故脱骨(毛宇草蛇灰线伏脉千里)(1)

毛宇(左)与张洹(右)

编者按毛宇“猫”了六年,这才在上海做了次个展。2009年之后他几乎就没怎么参加和举办过展览,大浪淘沙,对于很多青年艺术家来说六年不参加展览是一件挺恐怖的事情。这六年他都去干了些什么?

短须飞盘无故脱骨(毛宇草蛇灰线伏脉千里)(2)

短须飞盘无故脱骨(毛宇草蛇灰线伏脉千里)(3)

“草蛇灰线”展览现场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一条蛇穿过丛草之间,隐约留下存在的痕迹。本用于形容《红楼梦》中曹雪芹高妙伏笔手法的这句话,放在这里形容这几年毛宇的创作状态也许是最恰当的。蛰伏数年后的毛宇,这次在作品呈现上完全不同于以往。从早期的摄影作品《人类之树》到一直在坚持的油画创作,再到转向更多媒介的运用,这次展出在鲲鲤国际影廊的《草蛇灰线》就是毛宇“猫”了六年的成果。其中“顺陵”系列和纸扎雕塑系列尤为抢眼。

短须飞盘无故脱骨(毛宇草蛇灰线伏脉千里)(4)

毛宇《走狮》9×5.5m 2014 宣纸,绢

短须飞盘无故脱骨(毛宇草蛇灰线伏脉千里)(5)

顺陵走狮(此图来源网络)

|| 顺陵一行 蛰伏五年||

2009年,毛宇“打着文化牌”去了唐代武则天之母杨氏的陵寝顺陵考察,当时一直寻求在空间概念上“做文章”的他受到“顺陵走狮”的启发,“如何在空间维度上表现时间?长、宽、高,加上时间就是四维,如何真实地表现四维空间?我缺一个时间,我就开始去寻找时间的概念,最后确定在顺陵走狮上。因为顺陵走狮它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而且也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一篇。我当时的想法就是,把那个狮子拓下来。后来去拓那个狮子的时候,气势叫我很吃惊,完全超越了我的想象。”

此经顺陵一行,毛宇将从顺陵拓回来包括走狮在内的20件雕塑拓片慢慢拼装后发现,“我驾驭不了这个狮子呈现出来的内容,这个形象我在创作当中是完全超越我的思维和标准,我只能停下来了。”驾驭走狮拓片进行创作的实际情况远比想象中要困难的多,毛宇在当时认为自己还不具备能力驾驭,在后来从西安到北京的四五年之间中,一直没有停顿过对这一批创作的摸索和思考,直至2014年下半年他觉得时机成熟,这才开始复工创作以顺陵拓片为材料的这一系列。

短须飞盘无故脱骨(毛宇草蛇灰线伏脉千里)(6)

毛宇《马上》2.5m×2.6m 2014 宣纸,绢

找到思路的毛宇又是如何在一维平面上呈现他所提到的“四维”概念的呢?另一件作品《马上》也许能窥得一二。在这件作品中,利用他所说的“石头扔到水中计算时间流速的公式”以表现时间概念,画面中右侧的四层蓝色切片对应毛宇所说的石头沉水的时间切面,“这是很早的在物理学中的一个时间计算公式,我用分层的方法来表现。而在创作其中,我一直在正向思维,到底缺什么?时间性、情绪性、绘画性、物象性等等,都有了。缺什么?不知道。但是到了后期,我就开始转变我的思维方式,开始反向思维。我先找它有什么。这张画面需要什么就自然而然的露出水面了。”

短须飞盘无故脱骨(毛宇草蛇灰线伏脉千里)(7)

毛宇《鳌》3×1.6×2.2m 竹子、皮纸 2014

短须飞盘无故脱骨(毛宇草蛇灰线伏脉千里)(8)

毛宇《核潜艇》3.2×1.6×1.6m 竹子、皮纸 2014

“顺陵拓片”系列停滞的五年期间,毛宇又在干什么?雕塑作品《鳌》和《核潜艇》就是毛宇这攻克空间问题所做的作品。“鳌和核潜艇都有水性,一个是人们精神上制造的产品,一个是人们现实社会中制造的武器,这两件作品本是一体,呈现出来的的是一个很拧巴的状态,但由于整体呈现有5.5米高,于是分解成八个作品,在视觉上也全部打乱顺序,去具象化和指向性。”毛宇说,他只是利用了它们外在的形象,但核心还是在完成空间维度中寻找时间概念的课题。把传说中的鳌重新用陕西纸扎的工艺和当代艺术的语言进行解释化,因为在他看来传说的时间在人们心中是相对永恒的,利用了一个传说中的时间概念,把时间性完全放大化。

六年的时间里,毛宇一直在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空间和时间的关系。从顺陵的拓片到利用纸扎工艺进行的雕塑,从平面空间还原回三维空间,很多思考就在画里画外来回拉扯和思考,生成了不少有意思的创作“暗线”。

短须飞盘无故脱骨(毛宇草蛇灰线伏脉千里)(9)

毛宇《人类之树》系列 摄影 2006

短须飞盘无故脱骨(毛宇草蛇灰线伏脉千里)(10)

毛宇《人类之树》系列 摄影 2006

|| 重要转变期 换一种媒介思考问题||

出生在木匠家庭的毛宇,从小对绘画有着莫名的兴趣。在对传统木制家具的繁复图案的雕刻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具有天生的艺术敏感和一种强烈的将自己的一生致力于艺术表达的愿望。这种愿望促使他靠着意念背《新华字典》和各种高考辅导书考上了西安美术学院的版画系。从以兴趣带动绘画,毛宇慢慢走向了以理性带动绘画。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转变期,就是他的摄影作品《人类之树》。

早期与纽约加利福尼亚图片博物馆合作的毛宇,在很多人印象中是“拍照片”。他的《人类之树》曾经在2006年至2009年之间参加过各种大小展览和艺博会,那几年的毛宇非常活跃。 很多人也是从这组作品了解到了毛宇。

“当时做《人类之树》的想法很简单,2002至2003年期间,我在绘画兴趣时期有了一个相对的厌倦期,因为有很长一段时间总觉得我的思维应该变得更宽泛和立体,当时很学生气的理解雕塑是立体的,后来之后完全延展开了之后变成了开始思考雕塑为什么是实体?当时对雕塑非常感兴趣,因为绘画都是平面性的,我在思考空间问题的时候就像索性做一些雕塑来找感觉。这组作品与其说是我的观念摄影,不如说是我的观念雕塑。”

2004至2005年期间,毛宇在西安郊区创作了这批作品。那段时间,他还看了大量的各家宗教经典,潜移默化中思考方式从无意识的创作艺术慢慢转变到有意识的思考创作。受到宗教启发的毛宇,《人类之树》画面如中国古代贤儒描述的分别对应于人类在身体、心理和精神发展的不同阶段,精心布局的画面同时反映了道教 “天地合一”的概念和佛教的轮回。艺术家本人与他的树同时成为了这首人类与宇宙之歌的主角。由联系人类和宇宙的一根松散的红色丝带开始,结束于红布包裹着的胎儿。人与树一起立在天地之间,并且戏剧性地运用了红线,提供了一种视觉上的延续性。

但2006年完成《人类之树》到处参加展览的毛宇在创作进度上又是相对停滞的。“2007至2009年三年,可以说我一件满意的作品都没有出。一直在思考绘画背后的问题。”

|| 钻到图像背后去画画 ||

乍一看,毛宇的创作利用了不少媒介,摄影、雕塑、油画样样都有。但他说,所有的一切都来源于他想要创作的油画,创作主体并没有变,“我一直在思考图像背后到底是什么”。

“我喜欢钻到图像背后去,去研究图像是怎么生成出来的,而不在乎图像的美学问题,研究图像背后的本质问题,是我工作室的一个主要课题。不管是早期的观念摄影《人类之树》、还是‘顺陵走狮’,还是纸扎雕塑,我只是在完成研究图像本质问题中进行的媒介转换,我也并不认为自己是跨领域的艺术家。”毛宇说。

从1998年到大学毕业,学生时期的毛宇就把西方美术史上的各个主要流派都摸索了一遍。这个时期,毛宇称自己为“绘画兴趣时期”,“那段时期完全以兴趣带动创作,理性思考相对非常少,但现阶段就不同,以理性占主导,甚至是完全理性的去画画。”

现阶段的毛宇在油画创作上,又在实践“转换空间”的课题。他介绍到“当一个实物质完全地弯曲的时候,整个空间的概念会随之背离。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放一个很亮的不锈钢杯在你面前,里边投射了你的影子,但你的影子永远是随着不锈钢杯变化而变化的,不可能按照你的实体去变化。因为你的影子进入了另外的空间,随之进入他的空间层。这个就是背离性空间,这种反向性空间的东西给我带来很多启发。我现在要把这个问题继续往里深入,对我来说可能又是一个长久的课题。”

从小画到大画,毛宇在这之中来回倒腾。从小稿到局部再到整体反复思考,一张画可以一直画上一两年,每过一段时间就要审视画面及其图像背后所表达的内容成不成立。毛宇把这叫做“思维的长途”,“我的创作要跑长途,我不想做短途的艺术家。我经常问自己一张画的思维能跑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吗?”

短须飞盘无故脱骨(毛宇草蛇灰线伏脉千里)(11)

毛宇《隐喻空间7》 40×96cm 2009 微喷超光滑相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