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惠能大师开悟(六祖惠能从直指人心)

六祖惠能大师开悟(六祖惠能从直指人心)(1)

01

如果不是杨森林,或许我一辈子都不会更多关注到六祖惠能。其实,我曾经居住的地方离惠能的道场茶庵古寺只是一墙之隔。对于那首妇孺皆知的禅偈更是耳熟能详: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当时看到这首禅偈,无非是觉得新鲜与机巧,觉得此人倒是通透,此外别无其它。当然,那时我还不知道这是惠能的禅偈,也不了解惠能其人,更没有把它与“顿悟”联系起来。

后来倒是知道这是惠能的了,但也没有特别的崇拜什么的,总觉得一个人只要用心做点事,总能顿悟点儿什么。有什么稀奇?

或许,那也是一种年少轻狂?

六祖惠能大师开悟(六祖惠能从直指人心)(2)

02

我真正关注佛学与佛教,基本都从杨森林开始。或许“近朱者赤”吧,总之就是主动或被动接受了不少东西,当然也写了些跟“佛”或“佛教”相关的普及或半普及型文字。有时难免贻笑大方,有时难免错讹百出,有时难免触怒一些人,但我也不甚在意——我只是用心做一些记录与辨识罢了。你尽可以看,也尽可以不看。不过你看与不看,那都是我自己的见识与理解而已,并无半点门户偏见。

这一点,读者诸君以后会慢慢发现。

惠能,生于638年,卒于713,享年75岁,广东新兴人。

新兴,很多人都并不熟悉,它只是广东云浮的一个小县,面积大约1521平方公里,人口不到45万。

虽然新兴有著名的六祖镇,也有神仙谷与国恩寺,也有藏佛坑与白鹿台遗址,但更多普通民众知道得多些的还是金水台温泉——因为路牌与广告宣传得更多。

有点儿啼笑皆非?是不?

关于广东云浮,更多人大致有个印象,就是全国著名的石材城。其实,云浮的石材是早就采空了,现在不过是“买世界,卖世界”的一个加工销售基地而已。

最神奇的是,云浮的少数民族多达39个,是个多民族杂居地区。或许正因为如此,这里才能出现六祖惠能这样的奇人异士与一代宗师?

六祖原姓卢,在粤语里“卢”和“六”其实是一个读音,这倒是很有意思的一种巧合。

六祖惠能所创造的顿教法门的核心主旨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六祖凭这点成为一代宗师,可能确实是前朝与后世都没有想到的。但他所昭示的修行原则,似乎更加“现代、科学、自由一些”。换句话说,佛教有很多神秘的教旨与外衣,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越深入越云里雾里,真假难辨,倒是六祖惠能的修行心法,更加简单直接,直指内心与本质,让“顿悟”成为修行的阶梯与顶点。

或许正因为它摸得着看得见,少了很多“装”、“虚”、“神”、“做”,反而让主流社会认为更靠谱,从而赢得更多世俗力量与上流社会阶层的普遍认同与尊重。在唐朝时期,中央与地方政府首脑与达官贵人,已经对惠能高度认同了。

六祖惠能大师开悟(六祖惠能从直指人心)(3)

03

惠能出生在唐朝贞观十二年,父亲卢行瑫原在范阳做官,后来被贬迁到新州(今广东新兴县)。据说他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子二人靠打柴卖柴维持生计。

关于惠能与佛法结缘,坊间传说很多。有说他听人诵《金刚经》而着迷的,也有说他受结拜弟兄姑母无尽藏尼影响的。也或许,最初的初衷仅仅是为解决生存问题。至于后来的因缘与成就,那是另一回儿事了。

这个过程中,机缘当然是很多的。比如郗能为他解说经义,跟随智远禅师打坐修行,受慧纪禅师指导激发——当然,更重要的是弘忍禅师对他的指点与引导。

毛泽东曾赞誉广东有两大伟人,一位是孙中山,另一位是惠能法师。据说毛泽东很欣赏惠能,经常把《六祖坛经》带在身边。

那么,毛泽东欣赏惠能的关键点是什么呢?

1956年,毛泽东曾对广东省委的领导说:你们广东省有个惠能,在哲学上贡献很大,他把唯心主义的理论推到了高峰,要比贝克莱还早一千年,你们应该好好看看《六祖坛经》。一个不识字的农民能够提出这样高深的理论,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不简单哪!

毛泽东谈及到惠能思想在佛教史上的地位,说惠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之学,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教义与程序简易化,另一方面也使从印度传入的佛教真正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我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一点儿不假。

伟人可谓一语中的!

六祖惠能大师开悟(六祖惠能从直指人心)(4)

04

我们根据各种传说与记载,来还原一下惠能的成长历程。不过尽管如此,我依然要说,由于缺少史实与考证,很多东西只能是传说,各位读者朋友尽量还是只当故事看。

据说一天,惠能送柴至客人店里,听闻一位老者在诵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即倾心,便问:“此经何来?”老者告诉他:“黄梅凭墓山弘忍大师处来。”惠能于是安置好母亲,来到湖北黄梅凭墓山礼拜五祖弘忍。

弘忍问:你是何方人氏?所为何事?

惠能答:我乃岭南人氏,惟求作佛。

弘忍见他是个瘦小的乡下人,又目不识丁,心说,你如何能成佛?

弘忍说:你是獦獠,怎能成佛?

惠能答到:人虽有南北,可佛性并无南北。

弘忍听闻此言,心有所动,于是把惠能安排到后院碓房劈柴舂米,一方面想观察下他,另一方面也想磨炼他的心性。惠能在那里兢兢业业,无怨无悔。

8个月后的一天,五祖告知门人,让大家依据各自的修行体会写一首偈子,若能契悟佛意,就传授衣钵。

神秀是五祖门下最出色的弟子,当仁不让地在墙上留下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五祖见后说,依此修行,可免堕恶道,有大利益,但未见本性,只到到门外,还未入门内,令他再作一首新偈。

惠能听后说,我也有一首偈子。斯时江州官吏张日用正在那里揣摩偈子,闻听后说:你也敢作偈子?

惠能正色道: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

张日用一听,感觉此人确实不可小视,忙令他报上来。

惠能一开口,吟出了那首千年名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惠能的偈子一出,很多人目瞪口呆。五祖听闻赶来,暗喜,但他不动声色说:亦未见性!”用鞋底把写在墙上的这首偈子抹去了。

后来很多人细想,发现当时五祖这个动作确实怪异且意味深长。

第二天,五祖悄悄来到碓坊,见惠能仍如往常一样在舂米,便问:米舂熟了吗?惠能答道:米早就熟啦,就差筛筛了!

五祖于是用手杖敲了三下,不声不响离开了。惠能心领神会,当夜三更来见五祖。五祖当即为他讲解《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时,惠能大悟:原来一切万法都不离自性呀!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颔首微笑:心说,就是这小子了!当即授予衣钵,并赠他一首偈子: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六祖惠能大师开悟(六祖惠能从直指人心)(5)

05

由于当时佛门并不清净,权势、地位之争屡见不鲜。五祖担心惠能这株幼苗根基不稳,命他立即离去,免被人算计加害。其实,五祖还有一层意思没有明说,惠能还需在外面好好修炼,将来才能堪当重任。

五祖把惠能并送至九江驿,渡船上欲亲自摇橹。惠能请五祖坐下,一边摇橹一边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五祖听了很欣慰,嘱咐他:三年后自己将圆寂。此去一路向南,不要急于出来弘法,先好自修炼。

惠能谨记嘱托,在农桑、猎人、市井间修炼了15年,直到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正式出道。

惠能带着使命,深入滚滚红尘,历经各种磨难,与世间万事万物接触,与山川河流对话,聆听天地万物声音,最终顿悟,成为一代宗师。

 那年正月初八,惠能来到南海法性寺,正值印宗法师在讲《涅槃经》。他听到两个僧人在辩论风吹幡动的问题,一个说是幡动,一个说是风动,争论不休。

惠能走到他们面前微笑着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

一语既出,惊动四座。

印宗法师觉得来人绝非泛泛之辈,便请他到禅堂相问。惠能侃侃而谈:“幡动源自眼识,风动源自意识,两识源自心识。若心无识,则风幡何以见动?”

印宗法师惊问:“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行者莫非就是五祖传人?”

惠能于是坦诚相告,说明缘由。印宗大惊,纳头便拜。至正月十五,大会名德,印宗法师为其剃度,并拜惠能法师为师。

惠能大师受具足戒之后,便在岭南一带弘法。大倡顿悟法门,并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用通俗简易的修持方法,取代繁琐的义学。

多年以后,这种传法模式流行日广,成为佛教禅宗的开山祖法。

六祖在《坛经·般若品》里说:“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意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有人认为,这和《楞伽经》、《般若经》、《大智度论》的教理并没有什么差异,和达摩祖师、慧可大师的见解也非常一致。而强调无念行的“不取不舍”、“万法尽通”,反对“百物不思”的边执见,则是把般若教理融贯在日常实践中。

从修炼形式来看,并非只有静坐敛心才算是禅,一切行住坐卧皆可体会禅之境界:举足下足皆是道场,何其潇洒自如!

六祖大师为中国禅宗之长足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来各派禅师建立门庭有着极大的影响。也正是从六祖开始,禅宗逐渐开演出各个宗派,并且最终“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或许,正因为如此,也导致了佛教宗派林立,六祖之后再无人能堪当“世祖”了。

六祖惠能大师开悟(六祖惠能从直指人心)(6)

06

六祖惠能在曹溪弘法几十年,晚年将要老去时,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广东新州落叶归根。

新州国恩寺内,惠能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着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正所谓: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惠能打坐入定,坐化圆寂。后来,弟子们将六祖真身从新州迎回曹溪宝林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韶关南华禅寺。

六祖惠能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尊肉身菩萨,距今已历一千多年。佛教中,只有佛言才可称为“经”,但《六祖坛经》唯一例外。

《六祖坛经》以六祖讲经为核心,由其弟子法海等禅师,依据其言行开示汇集而成,是佛教唯一一本由中国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认同的禅宗著作。

《六祖坛经》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介绍惠能自己在大梵寺得法传法的事迹,并开示“摩诃般若波罗蜜法”;第二部分介绍惠能回曹溪山后,传授“无相戒”;第三部分是惠能与弟子之间的问答。其核心主张是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阐述人人皆有佛性、即心即佛、顿悟成佛的思想。

有人问:“在家修行行不行?”惠能说:“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諠。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六祖惠能大师开悟(六祖惠能从直指人心)(7)

07

中国佛教史上,六祖惠能确实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不识字,却能深刻领悟佛经精义;他不著文,却有坛经问世。他的经历证明,只要机缘对了,世间确实无难事。

当然,我们同时也必须明白,六祖惠能的成功与成就,也不能轻易复制。也就是说,并非谁都可以成为惠能。单是他与生俱来的悟性,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拟的。就如,讨饭的朱元璋最终成为了皇帝,但并非讨饭的都能成为皇帝。这只能是特殊的千古个案。

惠能确实吃了很多苦,但同样如此,并非吃苦就能成为惠能。佛教史上,很多大师不立文,甚至倡导不立文。但佛教的传承却又不离文——离开了文字的佛教其实是走不远的,而且极易出现意外与断层。

不立文,一般有三种情况,可能从传承纯化的角度,不立文是为了“不传外”,密宗尤其严格;第二是怕被歪曲理解,贻误后世修学者;第三可能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祖师本身没有能力事文,又要保持自己的尊严,所以借故“不为文”。当然,也不排除,佛教“空”的理论把世间万事万物看得更透,觉得“事文”其实也没有任何意义。

从佛教未来的发展来观照,要做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不事文是短视的。由于近现代很多文字修为很高的人进入佛教领域,迅速形成佛教大面积普及与提升,形成了世界性的影响。比如能海与隆莲,正是因为他们深厚的文字功力,甚至因为掌握多门语言文字工具,进行佛经对译,才对藏汉佛教交流与世界佛教交流与传承做出了杰出贡献。这对于后世佛教传承,确实是很深刻的启示。

世间万事万物,谁能一语道明,谁又能一语蔽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