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地名文化(年轮哈尔滨那些带着皱纹的老地名)

哈尔滨地名文化(年轮哈尔滨那些带着皱纹的老地名)(1)

美丽南岗

一,“南岗”其名源自秦家岗,由于其区域位于松花江以南的高岗台地而得名。当时主要指的是现在哈站一带,最早(清末)南岗有人居住的区域只有:马家沟村(就是现在儿童公园、果戈里大街往文昌桥方向这一带)、尤家窝棚(哈西哈尔滨学院到西典家园这边)、白家窝棚(就是林兴路,延兴路科大小区这边)、张老道屯(现在医大二院后身,征仪路左右)、杨马架子(现在哈西大街,哈尔滨大街合围区域)、哈达屯(现哈达村)、新发屯(就是新发小区一带),后因为中东铁路的修建,尤其是中东铁路局(现哈尔滨铁路局)修建在南岗,才使南岗地区才慢慢发展起来的!

哈尔滨地名文化(年轮哈尔滨那些带着皱纹的老地名)(2)

二,民国初年,南岗分为四个区域,新市街(以现哈站为中心,东至烟厂、西到西大桥)、老哈尔滨(现省政府一带,老哈尔滨当年指香坊)、兵团村(现西大桥至老动物园一带)、马家沟4个区域。

三,现在的“汉字片”,就是汉广街,汉兴街,汉阳街什么的,因为原来这边叫做懒汉屯,为什么叫做懒汉屯呢,因为这边原来是中国人和侨民的混居区域,中国人靠种地为生,东欧侨民养奶牛,养奶牛就需要收中国人割完的玉米杆子什么的喂牛,一到冬天中国人咱们就“猫冬”了,就不种地了,他们没东西喂奶牛,所以就说中国人懒,就有了懒汉屯一说,现在去那边问问老人,还有人知道懒汉屯的说法!笔者小时候就住在这边,那时候和兴路最高大的建筑,是师大的外语系楼和教育学院,现在可是大变了模样。小时候听说靠近动物园大墙那边,又叫做”松萝堡“具体的地名来源讲不清楚。只听老人说现在东北林大和哈师大50年代建校之前都是俄国侨民的墓地。

哈尔滨地名文化(年轮哈尔滨那些带着皱纹的老地名)(3)

哈尔滨地名文化(年轮哈尔滨那些带着皱纹的老地名)(4)

回忆满满的老动物园南门

哈尔滨地名文化(年轮哈尔滨那些带着皱纹的老地名)(5)

松萝堡街

四,新发小区那边最早叫做“落马湖”,原来全是平房,后面是马家沟,环境那是相当恶劣,它是由新发、鼎新、三姓这三个自然屯组成,解放前此处居民多为无稳定工作,文化程度地素质较差的人,又好以姓氏分帮派结交,因此附近居民以梁山“落马湖”蔑称之。又有人以歌谣戏谑之:“屋顶比人矮、进屋往下踩、无雨地冒水、白日电灯开、老人关节疼、小孩一身灾”解放后一直到80年代后期改造成的新发小区!

哈尔滨地名文化(年轮哈尔滨那些带着皱纹的老地名)(6)

新发小区

五,再说说鼎新屯,最早居住在这的,是30多户山东费县人,由于他们租种的耕地,离住处很远,所以每天早晨都要很早出发,顶着星星走,晚上回家又是顶着星星而归,很是辛苦,所以旧称:顶星屯,民国年间改称为鼎新屯!

哈尔滨地名文化(年轮哈尔滨那些带着皱纹的老地名)(7)

鼎新三道街宽城街交口

六,白家堡的得名不是因为最早这里住有白姓人家,而是最早这里是满洲镶白旗的人住在这里。

哈尔滨地名文化(年轮哈尔滨那些带着皱纹的老地名)(8)

拆迁之前的白家堡

哈尔滨地名文化(年轮哈尔滨那些带着皱纹的老地名)(9)

白家堡新貌

七,再讲讲沙曼屯,这个我详细说说哈(我就这一片儿的),日俄战争知道吧?就是日本天皇和俄国沙皇打起来了。天皇由海上打来,沙皇从“中东铁路”杀出,哈尔滨算是遭殃了,既是沙皇的前进基地,又是俄军的中转站。中东铁路局在铁路附属地,划地儿埋死人,盖医院救伤员,甚至成立了一个香坊造棺木厂。顶要紧的是,给援军找窝安营扎寨。思来想去,相中了萨满屯(清滨公园那边后来消失了)东面,紧临懒汉屯、八家子(一匡街、六合街、木兰街一带)的一片地(南岗区西大桥以西松明街、元和街、元士街一带),盖起一大片地窨子房,装豆包似的把莫斯科兵团几千名炮灰装了进去。懒汉屯、八家子、萨满屯人,把这片营房称为莫斯科兵营。日俄战争结束,莫斯科兵营兵去营空。再后来,附近的中国老百姓就搬进这些兵营里住了。哈尔滨成为开放商埠以后,沙俄侨民涌入哈尔滨,中东铁路管理局想起被中国老百姓占居了的“兵营”,便派人去驱赶他们把这片住宅区叫做“沙曼格拉道克(俄语,草坯房小集镇)”。就这样,土洋结合,就成了沙曼屯。当时沙曼屯有个市场,以卖盆栽鲜花、花盆、园艺工具为主,远近闻名!

哈尔滨地名文化(年轮哈尔滨那些带着皱纹的老地名)(10)

黑大校园里的“沙曼第一树”

哈尔滨地名文化(年轮哈尔滨那些带着皱纹的老地名)(11)

和兴七道街沙曼小区

八,关于沙曼屯的另一个传说,是说沙曼屯与萨满屯同源,传说打牛坊子那边有个土财主的儿子病了,找了好多人看病都治不好,于是就“过大直街,去对面的萨满屯”找当地“跳大神的”萨满给瞧病,可能是孩子病也快好了,萨满跳了一次就把孩子给治好了,财主很是满意就盛赞其为神人,就有了萨满屯的称号,不过据我了解,萨满屯与沙曼屯并非一地,萨满屯大概位于现在的清滨公园一带,比沙曼屯的范围要小很多。

哈尔滨地名文化(年轮哈尔滨那些带着皱纹的老地名)(12)

大概的方位图

九,牛房屯,就在现在大皇宫对面,和兴十一道街康宁路合围地区。80多年前,有一个从山东梁山来的牛姓人家,在此定居而得名,这户牛家又以放牛为生,人称他家那座房子为“打牛房子”(这个名字在哈尔滨有好多处,之后的文章里还会出现,但都没有这个有名气)。后来山东老乡见他家能吃上饭,日子过的还可以,都从山东家赶来投奔,后来投亲靠友奔老乡的人越来越多,各种姓氏的山东人,从四面八方涌来,慢慢形成了这个屯子。大家都说山东话,有山东人的风俗,山东人的习惯,山东人的传统,如果是东北人去了,他们会说你是“臭靡子”,当然现在不是了,现在都是原电表厂的老工人,都是嘎嘎的东北人儿。(这段是当年我报纸上看到的,又添油加醋写的)。记得小时候哈尔滨还有很多说山东话的老人,现在不多见了。笔者老家不是山东的,估计放到当年他们得叫我“小沙曼臭糜子”,糜子就是大黄米,满族人喜食黏食,用糜子与红芸豆同煮,米熟之时取上面一层米油储藏起来,后拌之以猪板油,白糖,猪油白糖受热化开浸入大黄米之中,这就是传说中“臭糜子的吃法,据说这个吃法在困难年代,是十分奢侈。

哈尔滨地名文化(年轮哈尔滨那些带着皱纹的老地名)(13)

大黄米饭

十,张氏墓塔,这是哈尔滨市唯一的墓塔,在大成街和大直街交口的省眼科医院院里,不知道大家一走一过之间有没有注意到。它是哈尔滨开埠的第一代民族工商业者张庭升为其父母建造的。他当时请了哈尔滨最有名的能工巧匠修建,墓塔外面精美的图案都是南方艺人雕刻,棺椁为柏木,葬于塔中墓穴里,留存至今。可能是巧合,这座墓塔距离哈医大一院很近,”百善孝为先“这五个字就那么静静地矗立在那,似乎在昭示着什么。

哈尔滨地名文化(年轮哈尔滨那些带着皱纹的老地名)(14)

张氏墓塔

十一,说说极乐寺吧,它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建筑群。据说,当时南岗被人们看作是卧伏在松花江畔的一条巨龙,俄国人却在大直街上相继修建起尼古拉教堂(俗称"喇嘛台")、圣母教堂(医大一院门诊对面那个)和俄侨公墓教堂(现文化公园里),这三点一线的布局被视为对这条巨龙的断腰镇首。哈尔滨市人对此颇为不满,农工商各界人士纷纷谋划,拟筹款修建一座佛教寺庙以护"龙脉",于是由中东路护路军司令兼东省特别区长官朱庆澜就带头,并请来名僧倓虚和尚主持修庙。 1923年夏秋之交破土动工,翌年建成。因开坛第一讲是阿弥陀经,又因倡议发起人信奉净土,故定庙名为“极乐寺”。现在烟厂那有一个黑龙抬头的雕像,讲的就是这条龙脉!

哈尔滨地名文化(年轮哈尔滨那些带着皱纹的老地名)(15)

黑龙

哈尔滨地名文化(年轮哈尔滨那些带着皱纹的老地名)(16)

极乐寺

十二,王岗,原称:沈家王岗,中东铁路修建之前很久,有一户从沈阳迁来的王姓人家落户,又因此地地势较高,故而得名:王岗。

哈尔滨地名文化(年轮哈尔滨那些带着皱纹的老地名)(17)

王岗站

十三,早在1938年,南岗区相继建成的街心绿地公园有山街(现一曼街)公园、花园街公园、夹树街公园、松花江街公园、大直街公园、十字街公园、文明街公园、教堂街(现革新街)公园等9处,总面积144 63l平方米。栽行道树139 402株。东北沦陷时期虽然栽植一些树木,但自然绿地破坏较多,如十字街、文明街、教堂街(现革新街)等街心绿地公园先后被毁。

哈尔滨地名文化(年轮哈尔滨那些带着皱纹的老地名)(18)

一曼公园里的赵一曼烈士纪念碑

十四,圣·尼古拉教堂,它是纯纯的“木刻楞”结构,整个建筑没有一颗钉子,完全是木头卯上的!当时是远东地区最大的随军教堂!老哈尔滨人称之为:喇嘛台,这本是侨民文化留给哈尔滨弥足珍贵的纪念品,结果在”那个年代“被有志(diao)青年(min)给强拆了,据说费了很大劲才把教堂拆了,又是马车又是卷扬机。倒的时候,轰的一声,据说当时那动静在工大都能听得见。

哈尔滨地名文化(年轮哈尔滨那些带着皱纹的老地名)(19)

喇嘛台

十五,十字街为什么叫做十字街?因为原来街头街尾各有一座教堂:弗拉基米尔女子修道院喀山男子修道院,这条街估计当时挺热闹。

哈尔滨地名文化(年轮哈尔滨那些带着皱纹的老地名)(20)

好了,就先说这些吧,本头条持续更新,本人文笔一般,水平有限,有错误之处望大家多多指正。

本文引用的图片来自与网络,文字内容为我沙曼小五本人收集撰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