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战中的地雷的样子(地雷战中没提到的那些雷种)

1962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地雷战》,将地雷战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的独特战法的影响扩大到了几代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使它成为了抗日战争的象征和标志。这部影片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和同时期的《地道战》一样,都是民兵传统教育片,在讲述抗战故事、讴歌英雄人物的同时,还担负着军事教学的功能,对民兵常用的地雷品种、布设方法及使用战术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不过,由于影片长度和内容所限,还有少数抗战时期常用的雷种未能介绍或简略带过,而且这些地雷的名称在其他资料中可能提到,因此在此作一些补充。

地雷战中的地雷的样子(地雷战中没提到的那些雷种)(1)

当年电影《地雷战》的宣传单

(一)石枪。石枪可以看作是一种土造定向雷,是石雷和农村打獾、狼用的狩猎用具——线枪的结合体,适用于封锁狭窄通道和杀伤敌单兵。石枪的制法和石雷相似,也需要在石块上打眼,但直径一般不超过2厘米,装药量也仅为药室深度的二分之一,余下四分之一装填铁砂,四分之一安装木塞。它与石雷最大的区别是,拉火管并不是装在木塞下端或内部,而是装在铁砂之下,直接与装药接触。石枪的触发方式多采用拉线绊发,当被触发后,拉火管点燃黑药,将铁砂沿药室方向喷射出去,杀伤目标。石枪的缺点是使用方向受到限制,杀伤力较小,并且放置在露天野外,容易受潮失效,所以一般平时在选好的石壁或石块上打眼,战斗前才根据需要临时装填。由于石枪的应用面没有其他地雷种类那么广泛,所以《地雷战》里面没有出现它的身影。

地雷战中的地雷的样子(地雷战中没提到的那些雷种)(2)

海阳民兵自制的“石枪”雷,为方便移动,外廓也做成了圆筒形

(二)夹子雷。夹子雷的“夹子”指的是地雷的触发方式,至于地雷本身是铁雷还是石雷无关紧要。它借助了农村捕猎或灭鼠的半圆形踩夹,将踩夹打开布置好后,将地雷的拉火绳系在夹子翻起的一侧上。至于踩夹本身的触发“消息”,可以设置成拉发、踩发、松发等多种形式。当“消息”被触动时,弹簧迅速释放预先储存的能量,使踩夹猛地闭合,从而拉响地雷。夹子雷由于结构简单,力量大,发火确实,使用非常广泛,《地雷战》中有多处埋设夹子雷的镜头。用它创造的经典战例也不少。比如1944年,山东根据地海阳县小滩村民兵孙藻训发现敌人运输物资时必定经过一处石墩桥,便故意将石墩之间的距离人为加大,迫使敌人通过时速度减缓,从而在桥头造成拥挤,然后将一颗夹子雷埋设在桥头,结果单雷毙伤9名敌人,创造了当时的杀敌纪录。夹子雷的缺点是不适合布设在有小石子的砂砾地中,以防万一有小石子卡到踩夹中间,导致“消息”无法动作。

地雷战中的地雷的样子(地雷战中没提到的那些雷种)(3)

夹子雷作用灵敏、拉火可靠,是最常见和有效的一种布雷方式

(三)杠杆雷。杠杆雷又名压簧挑线雷,它借鉴了狩猎动物的传统杠杆机关,整个触发机构由三根依次压住的杠杆构成,第一根杠杆控制连接引信的踩夹或者橡皮筋,借助于杠杆的长度,最后一根杠杆只需放一个很轻的东西就可以压住,比如小土块、小石子或一根高粱秆。只要这个压住的东西被碰掉,三根杠杆依次失去控制,夹子或皮筋便将地雷拉响。

《地雷战》中专炸敌方探雷器的“头发丝雷”和“马尾雷”,就是杠杆雷的一个变种,它利用头发或马尾极细、贴近地面时难以发现,同时又能承载一定拉力的特点,用它来控制一根竖向钉在“消息”上的触杆,后者又控制着一根被皮筋拉紧的别棍,一旦触动发丝,整套机构便作用拉响地雷。其特点是灵敏感极高,而且雷体和触发机构可以相隔一定距离设置,隐蔽性也比较好,只要敌人的扫雷器一旦碰上,地雷便可以将其连同敌人的工兵一道炸上天。其缺点是危险性很大,要求布设者富有经验并极其小心。

地雷战中的地雷的样子(地雷战中没提到的那些雷种)(4)

《地雷战》中,赵虎用茶壶试验“头发丝雷”的触发机关

(四)“仙人脱衣”雷。“仙人脱衣”雷是诡雷的一种,专门用来杀伤挖雷、排雷的敌人。它的雷壳往往分为内外两层,外壳看起来就是普通地雷,但其实是个伪装,真正起到杀伤作用的是内壳,触发机关就设于两层之间,当敌人因好奇等原因试图拆卸外壳(即“脱衣”)时便会诱发爆炸。触发机关可以是电发,如两层壳体平时相互绝缘,敌人在试图拆开时将电路接通,进而引发爆炸,也可采用化学引信或拉发引信等。这种地雷属于“明雷”,即利用敌人邀功或好奇心理的诡雷,无论埋入地下与否,一定要留下破绽,设法让敌人发现和起出,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地雷战中的地雷的样子(地雷战中没提到的那些雷种)(5)

“偷地雷”是《地雷战》中最精彩的段落,但敌人偷走的却是专门为其设计的“揭盖雷”

《地雷战》最精彩的一节就是“鬼子偷地雷”。鬼子请来的工兵头目渡边化装成农村妇女,骑着毛驴偷取地雷,是为了研究土造地雷的结构,想出更多对付民兵地雷的计策。但他偷去的,恰好是一颗民兵事先埋好的“揭盖雷”。后者也是一种“仙人脱衣”雷,特点是会在拧开雷盖或拆卸引信时引爆。影片中渡边正在用放大镜观察雷嘴的结构时,突然雷嘴处有火花冒出,渡边躲避不及,被炸身亡。这不是放大镜聚焦阳光点燃了装药,而是这颗“揭盖雷”使用了自动发火的化学引信。这种引信直到1944年之后,各根据地有能力自行生产浓硫酸时方才出现,要么有一个盛装硫酸的玻璃眼药水瓶或其他容器,要么是将硫酸直接滴在覆盖在发火药表面的蜡纸上,只要雷体发生倾斜,导致瓶中或蜡纸上的酸液流到发火药上,或者是过了一定时间,硫酸将其与发火药间隔的隔板腐蚀,两者发生接触,都会引发爆炸。

地雷战中的地雷的样子(地雷战中没提到的那些雷种)(6)

炸死鬼子渡边的是一颗采用延时化学引信的“揭盖雷”

(五)滚雷。《地雷战》中虽然有吊雷的镜头,但并未出现滚雷这一雷种。滚雷多用山地伏击作战,适用于有斜坡的山谷、隘路等处,使用时先拉火,然后从高处投掷,利用自身重量滚落到低处,专炸敌人的散兵队形。除少数专门制造者外,铁雷和外形近似球形的石雷也可以用作滚雷,但引信下端必须接上导火索,拉火后延期一段时间才让它爆炸,其延时长度由滚雷滚落所需要的时间决定。在山地伏击或村落战中防守高房工事时,很多时候民兵也会直接将长绳拴到雷嘴的拉火引信上,踩住长绳另一端,直接将地雷抛出,直至其被拉响,该使用方式的缺点是危险性较大。

地雷战中的地雷的样子(地雷战中没提到的那些雷种)(7)

采用铸铁外壳的滚雷,上面是篾条编成、方便携行的提把

1943年秋天,有200多名日寇押解500余头牲畜,定期从孟平长峪到五台县往返运送物资,途中需经过两边都是峭壁的黑山崖。民兵发现其活动规律后,决定在黑山崖一带进行伏击,并利用地形特点,计划在战斗中大量使用滚雷。民兵事先经过充分准备,测量了峭壁的高度,扣去人的平均身高,以此作为雷绳的长度,这样从崖顶将滚雷抛下时,正好落在敌人头部附近位置引爆。整个战斗过程干净利落,只消耗11颗滚雷、18枚手榴弹和30多发子弹,便炸死日军20余名、炸伤8名,缴获步枪17支。

地雷战中的地雷的样子(地雷战中没提到的那些雷种)(8)

太行根据地民兵自制的石雷,外表加工成近似圆形,可作为滚雷使用

(六)“天女散花”雷。《地雷战》中民兵赵虎设置的“天女散花”雷,其实是一种“掷石雷”,设置在陡峭地段,利用药包的力量,将堆置在木板上的碎石朝向敌人来袭方向抛掷出去,杀伤成群结队的敌人,因为爆炸时石块漫天飞舞,就形象地起了个“天女散花”的名字。此类地雷多采用拉发或电引爆方式,运用成功的关键是对敌人行动方向和引爆时机的准确判断。

地雷战中的地雷的样子(地雷战中没提到的那些雷种)(9)

《地雷战》中赵虎安设的“天女散花”,是一种“掷石雷”

如果将石块换成多个小型地雷或集束手榴弹,那就叫做“抛掷雷”,是“天女散花”的升级版本。这种地雷抛掷出去,破片范围可以覆盖一个相当大的面积,对敌人集团有生力量的杀伤效果比单个地雷要强得多。

地雷战中的地雷的样子(地雷战中没提到的那些雷种)(10)

如果将碎石换成手榴弹或小地雷,就成了专门杀伤敌集团目标的“天女散花”升级版

(七)信号雷。顾名思义是专门发出声、光信号的地雷,主要用于报警用途。由于普通杀伤雷爆炸时的响声即可起到报警效果,所以信号雷的实际使用很少,仅山东根据地民兵利用缴获的敌人信号弹改装过,在弹体侧壁发射药位置打孔,然后将拉发引信插入固定,使用时一般设置成绊发。但《地雷战》中并未出现这一雷种。

(八)水雷。这里所说的水雷,并非敷设在江河湖海、专炸敌人舰船的水下兵器,而是指可安设在水中、不会因受潮而影响使用的地雷。主要布设在河滩、溪流等浅水处,防止敌人涉水通过。民兵使用的水雷均是经过防水处理的普通地雷,如将整个雷体用猪尿泡套住,或者将地雷放在葫芦内,开口处再用“船泥”(补漏用的桐油腻子)补牢,引信本身由用油脂、黄蜡等密封,一般要求放置水中24小时后仍能正常爆炸,少数耐水时间可达2-3天。《地雷战》中的水雷出现在影片结尾处,特点是雷嘴上带有胶皮电线,应该是使用了电发火方式。

地雷战中的地雷的样子(地雷战中没提到的那些雷种)(11)

《地雷战》中出现的“水雷”,是采取防水措施且改为电发火方式的普通地雷

抗战时期,山东根据地海阳县的民兵多次成功使用过水雷。1945年,当地民兵配合主力部队,在山区大摆“地雷宴”,广泛利用地雷封锁敌人据点,迫使敌人无法抢粮,同时积极破袭敌人交通线,使用“钉子雷”等,专炸通过青威公路运粮的敌人车队。据点守敌见抢粮不成,公路又不通,便改用船只将粮食运往何家以南的海岸线,人工趟水将其搬运到据点。针对这种情况,小滩村民兵孙藻训、孙玉敏等人专门研制了装在葫芦里的“水雷”,布设在青威公路与港流渡口相邻处,7颗雷炸倒搬运物资的敌人13名。

(九)电发雷。电发雷只是引信改为电发火方式,雷体及装药、大小、用途各异。根据地自制的电发雷多由兵工厂制造,主要是用在破坏桥梁、铁路的大型地雷上,优势是发火确实、迅速。起爆电源包括干电池和电话机等。难点在于根据地无法自制电雷管所用的电阻丝,多半是用手电筒灯泡改造而来。由于所需的材料来源少且价格昂贵,因此与其他发火方式的地雷相比,电发雷的制造数量不多,民兵对这一雷种的使用也谈不上广泛。

地雷战中的地雷的样子(地雷战中没提到的那些雷种)(12)

电发雷中电力的来源多是干电池

(十)破交雷。破交雷是指专门用来破坏敌人交通线以及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的特种雷,使用极为频繁。为保证毁伤效果,这种雷一般体形和装药量均较大。以晋察冀边区制造的炸火车专用雷为例,采用木板或白铁皮制成的方形或长方形雷体,两侧有搬运用提把,大小以铁轨两条枕木间挖坑能容纳为度,内装10-25公斤硝铵炸药或黄色炸药,引信为双发设计,雷体顶部安装有击针与药水瓶构成的压发化学引信,使用前安装,底部侧面安装有拉发引信。

地雷战中的地雷的样子(地雷战中没提到的那些雷种)(13)

八路军兵工厂制造的采用焊接铁皮雷壳的大型破交雷

这种地雷由6-7人小组负责运输和埋设,特点是难于排除,而且威力较大,装药20公斤的地雷爆炸后可将80-120吨的火车头抬起0.5米使其倾倒,并将路基炸出直径1.5米、深0.8米的大坑,同时使邻近的钢轨炸弯变形。有时为使车头彻底毁坏,会将2-3个这种地雷成一线形埋设。但《地雷战》中的赵庄村并非是交通要道,也没有敌人的铁路经过,所以整个影片中都没有出现过破交雷。

地雷战中的地雷的样子(地雷战中没提到的那些雷种)(14)

民兵在铁道枕木之间挖坑埋设破交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