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过春节都有什么习俗(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

还有不到二十天就要过年了。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热闹,以及最富有特色的节日。随着春节的临近,各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但每个民族的习俗都不一样,所有独具特色,比如汉族春节要去拜祖宗、放鞭炮、买年货、摆设天地供桌、辞岁、守岁、迎岁,那么在呼伦贝尔的少数民族是怎么样过节日的呢?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蒙古族的春节习俗。

蒙古族过春节都有什么习俗(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1)

蒙古族春节习俗

蒙古人把农历春节叫“希恩吉勒”,即新年。也有称“白节”或“白月”的,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

节日起源

农历正月在蒙语中称为“查干萨日”(意为白月)。蒙古族崇尚白色,称岁首正月为“白月”,故称正月初一春节为“白节”。它又称席尼吉勒,意为新年、春节。

白月是蒙古族一年一度最为隆重而盛大的节日。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就非常重视过白节。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对此作了非常详细的描绘。据《马可波罗行纪》所载:“其新年确始于阳历二月,届时大汗及其一切臣属复举行一种节庆……是日依俗大汗及其一切臣民皆衣白袍,至使男女老少衣皆白色,盖其似以白衣为吉服,所以元旦服之,俾此新年全年获福。……臣民互相馈赠白色之物,互相抱吻,大事庆祝,俾使全年纳福。”

蒙古族过春节都有什么习俗(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2)

节日习俗

蒙古族春节虽与汉族大体一致,并吸收一些汉族习俗,如吃饺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许多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现在蒙古族人也把白节作为最隆重的节日。腊月三十日晚上,全家即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彻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烧香拜佛,然后晚辈向家长献哈达、敬酒、礼拜。

初一凌晨,全家老少以及族人走到蒙古包外,在长者的主持下举行向长生天祈祷仪式。据说这是蒙古族信萨满教遗留下来的传统。然后家族亲友开始互相拜年,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结束。整个白月期间,草原上的男女青年纷纷骑上骏马,带上崭新的哈达和美酒等,三五成群,挨家挨户给各浩特(定居点)的亲友、家长拜年。不过现在,草原上看到的更多的是骑摩托车或开车的蒙古族青年。

祭火节是春节的前奏

祭火节清晨,蒙古族人要在正南方挂上了崭新的风马旗。据老人说,这象征着在新的一年里全家人将意气风发、万事如意。

据我区民俗专家介绍,内蒙古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那一天祭火,少数地方则在腊月二十四祭火。据说在古代,有一次一些部落因为长途迁徙,推迟一天到达目的地而延误了祭火日子,便形成了腊月二十四祭火的习惯。

祭火节这天,一家人团聚,把山羊胸骨、五彩布条、阿穆苏(奶油粥)、酒、点心、茶叶、干红枣等摆放在挂风马旗的台子上。然后清除火撑子里的灰烬,为火撑子换上新的火台,点燃新火,并将羊胸骨与美酒、黄油等献给圣火,有的牧户将圣火点燃后三天不熄灭,但是许多年轻一代的牧民家很少举行传统的祭火活动了。

蒙古族过春节都有什么习俗(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3)

团圆之日“闭特温”

春节的前一天,蒙古族人称之为“闭特温”,意思为“闭合之日”。除夕傍晚,要举行祭祀祖先仪式,会燃起一堆篝火,把事先准备好的食物德吉——酒、肉、包子、点心等放在火里烧,以其火烟献祭。

除夕是闭合之日,也是团圆之日。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着传统美食,唱起悠扬、缠绵的牧歌,他们把酒杯高高举起,祝父亲、母亲身体健康,祝草原水草丰美,牛羊肥壮。屋内浓浓的茶,浓浓的酒,充溢着浓浓的情,一直热闹到大年初一凌晨,除夕夜守岁也是蒙古族普遍的习俗。

初一祭天,初三是老人聚会的日子

大年初一黎明时分,蒙古族人将身着节日盛装,手捧哈达、美酒、奶食品,到敖包前举行祭天仪式,在长辈带领下,一家老小自左向右绕敖包走一圈,边走边叩首,将手中的美酒、奶食撒向敖包,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初二在蒙古族人看来是一年当中最为吉祥的“巴拉吉尼玛”日子,意为“万事成功的日子”。因此,学生、文人在这一天开始阅读和写作。

初三是老人聚会的日子。草原上平时很少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老人这一天要聚在一起,接受子女和后辈人的招待和祝福。

蒙古族过春节都有什么习俗(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4)

“五畜”也要过年节

除夕之夜,蒙古族人将会清点自家牲畜,一头都不能缺,也不能让别人家的牲畜在自家过夜。将喂足草料的牲畜赶进打扫干净的圈舍后,围着畜群点燃松柏,开始了每年一度的“五畜过年”仪式。蒙古族牧民称马、牛、山羊、绵羊、骆驼为“五畜”,除夕之夜、初一早晨给“五畜”过年是蒙古民族习俗。

初一早晨“祭天”的时候,点燃以“五畜”命名的五个“卓拉”(用黄油燃烧的佛灯),然后打开羊圈,将羊群赶向草场,不能对牲畜大声吼叫,更不能打牲畜。这时,在羊圈旁点燃鞭炮,长者把鲜奶和黄油抹在领头羊头部,保佑人畜兴旺、生活美满。

老人说:“以前草原上‘五畜’过年可不是一两户人家的事,而是几户甚至十几户牧民联合起来,在正月择吉日,选择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举行仪式。人们在野外支起铁锅,煮奶茶、蒸包子,还举行小型那达慕。”

随着时代的变迁,

一些传承许久的传统习俗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悄然逝去

“过年”这个最重要的民族节日

包含了诸多精神含义

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

也需要现代人的精心呵护、挖掘并放大

除了这些,

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年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