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鼠耳廓肿胀模型的方法(CJTER实验动物模型联盟)
夹板外固定与散巴布剂对桡骨骨折模型兔骨愈合的影响
背景:目前临床治疗长骨骨折的主要手段是石膏或夹板外固定及接骨板或者髓内钉等内固定,同时也可服用加速骨折愈合的药物或者在患处外敷药物。目的:探讨夹板外固定联合散巴布剂对于桡骨骨干骨折的恢复是否有改善作用。方法:取18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左侧桡骨完全性骨折模型,分成3组,未干预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夹板固定组用夹板外固定处理,散巴布剂组使用夹板外固定处理并辅助散巴布剂药物外敷(每天换药一次),每组6只。术后2,4,6周,取骨痂位置制备样品,应用原子力显微镜检测骨痂粗糙度和颗粒度。结果与结论:①夹板固定组、散巴布剂组可以明显观察到骨痂的粗糙表面和明显的颗粒结构,这些矿物颗粒附着在胶原纤维上,呈现出鱼鳞状,其中散巴布剂组的胶原结构远远小于夹板固定组;②随着愈合时间的增长,骨痂矿物颗粒尺寸逐渐减小,散巴布剂组同期骨矿化颗粒尺寸较夹板固定组小47.5%-69.6%;同时随着愈合时间的推移骨痂粗糙度逐渐降低,散巴布剂组术后2周的骨痂粗糙度较夹板固定组小约69%,术后6周两组骨痂粗糙度趋于近似;③结果表明散巴布剂对骨折愈合具有促进作用。
实验动物:
选取18只6月龄雌性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实验动物许可证编号:SCXK(Beijing) 2016-0007],平均体质量2.5 kg。实验前将所有动物适应性分笼喂养2周。动物实验严格按照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委员会的实验要求执行,批文编号:IMPS-EAEP-Z-2019108-01。
方法 :
取18只新西兰大白兔,臀部肌注速眠新Ⅱ号(盐酸赛拉嗪注射液)0.15 mL/kg进行麻醉。双上肢脱毛置于手术台,术区常规碘伏消毒。取左侧桡骨中1/3前外侧纵行切口,切口长约18 mm,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暴露桡骨中1/3之处。用口腔磨钻横断造成3 mm的桡骨完全性骨折,骨折断端不做特殊固定。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切口,并逐层缝合,分3组处理,每组6只:未干预组仅做术后缝合创口并消毒包扎,自然状态生长;夹板固定组术后缝合创口并消毒包扎,使用夹板绑缚处理;散巴布剂组术后缝合创口并消毒,将散巴布剂均匀涂抹于纱布上,平均厚度为1 mm左右,随后将纱布包扎在骨折区域,最后用夹板进行绑缚处理,每天换药一次。将兔放入饲养笼内苏醒。术后分笼饲养,给予正常饲料喂养及饮水,术后3 d内注射硫酸庆大霉素预防切口感染,4×104 U/次,1次/d,观察动物切口愈合情况。手术过程如图1所示。
主要观察指标:
术后2,4,6周时,每组随机选取2只兔进行安乐死处理,取左侧桡骨组织。首先利用硬组织切割机在骨痂成型位置沿着骨折线方向将桡骨切割为2段,各自形成一个骨折截面。然后分别将2段桡骨以垂直骨折截面方向2 mm左右位置再次切割,形成厚度约2 mm的切片,冷冻保存。切割过程中始终保持循环冷却水辅助降温。配置环氧树脂包埋液混合搅拌至均匀无丝絮状。将切片放置在包埋盒内,倒入包埋液用搅拌棒引流至刚好覆盖切片表面。放置24 h后,包埋切片固化完成。利用自行设计的专用夹具对包埋切片进行固定。然后在金相磨抛机上安装400目砂纸对包埋切片中含有骨折截面的一侧进行粗磨,至刚好暴露出骨折截面;更换800目砂纸细磨,降低表面粗糙度以满足原子力显微镜检测要求。
通过使用原子力显微镜探针(Bruker公司的RTESPA-300)在标准原子力显微镜模式下采集图像,该探针具有125 µm的悬臂长度、40 µm的悬臂宽度、3.4 µm的悬臂厚度、40 N/m的力常数、300 kHz的谐振频率。扫描模式为PeakForce QNM in Air,扫描速率为0.4 Hz,峰值力振幅为150 nm,纵横比为1.0。扫描完成后进行压平处理,对样品中出现的明显的曲面或斜面进行压平,即对图像进行一阶平坦化处理,再使用NanoScope Analysis软件测量粗糙度与颗粒度。平均粗糙度定义为给定区域内z值的标准偏差。使用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zavg为给定区域内z值的平均值,zi为当前z值,N为给定区域内的点数。
信息来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9): 1329-133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