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第六计趁火打劫珍藏版(三十六计之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趁即趁机,劫即强行抢夺。所谓“火”,则是对方的困难、麻烦。成语原意是趁人家家里失火,一片混乱、无暇自顾的时候,去抢人家的财物。乘人之危捞一把,这是不道德的行为。但如果用在军事上指的是当敌方遇到麻烦或危难的时候,就要乘此机会进兵出击,制服对手。
【计名探源】
《西游记》中有个故事是说唐僧——唐玄奘离开大唐国,前往西天去取《大乘真经》,一天晚上,他和大弟子孙悟空来到一座庙中投宿。庙里上下房间七十多间,僧客二百余人,甚是红火。唐僧等入内后,庙中老方丈命人敬茶,闲谈间,得知唐僧有一大唐宝物——袈裟。方丈欲开开眼,请唐僧拿出一见。唐僧恐惹事端,执意不肯拿。孙悟空看不过,耐不住方丈的苦苦恳求,于是把带来的袈裟拿出来向僧人炫耀。就在解包袱时,万道霞光透过两层包裹袈裟的油纸进射而出,当悟空抖开袈裟时,只见红光满室,彩气盈庭,瑞气千条,真是件世所罕见的宝贝架裟呀!
方丈一见,顿生歹念,他当即跪倒在地,眼中含泪,苦苦哀求着对唐僧说:“我年老体弱,老眼昏花,实在无法欣赏宝物,可否拿到后房仔细观赏?”
唐僧一时心软,便允了老方丈的请求。
老方丈将袈裟拿到后房后,越看越爱,越看越想据为己有,于是就和手下的僧人商议怎样才能将袈裟夺取过来。一个名叫广谋的和尚说:“何不放一把火,将禅堂烧掉,好将他们师徒烧死。就算他们逃得出来,也可以说袈装被大火烧在了里面,谅他们也无可奈何,无非给他们些银两了事。”
方文觉得此计甚妙,于是就将众僧唤来,用柴草把禅堂圈了个密不透风。悟空此时尚未睡着,听见们外声响,便变成一只小室蜂飞出禅堂。只见四圈大火突起,放火的和尚还在手找火把得意地狂笑。悟空一怒之下,一个筋斗翻到南天门,向广目王情?“避火罩”,回去罩住了唐僧、白马,然后又念了个咒语,一口气吹过去,霎时间狂风大作,火势向四周蔓延开来,愈烧愈旺,把整个观音庙烧得通红,唯有唐僧和白马所在的禅堂得以幸免。
在反转扑来的大火面前,众僧侣抱头乱窜,哭天嚎地。没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场大火惊动了四周山上所有的野兽和鬼怪。这座寺院的正南二十里处有一座山,叫黑风山,山中有一妖怪,叫黑风怪,它与这方丈素有交情,见院中起火,急忙前去相救,赶到庙中,见到那方丈屋里的璀璨袈裟,认得是佛门之宝,顿时起了贪念,于是便不再救火,拿起那袈裟,趁火打劫,驾起黑云,径直返回了它的山洞。趁火打劫一词即由此而来。
此计是把“趁火打劫”具体化了。“火”即困难、麻烦。敌方的困难不外乎是内忧或者外患。抓住敌方大难临头的危急之时,赶快进兵,肯定稳操胜券。此计是以“刚”喻己,以“柔”喻敌,言乘敌之危,就势而取胜的意思。用在军事上指的是,当敌方遇到麻烦或危难的时候,就要乘此机会进兵出击,制服对手。而商战中,“趁火打劫”也是经营高手惯用之计。经营者真正了解到对手的详细情况后,进行分析论证,认定对手有求于自己时,就会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苛刻条件,趁火打劫,获得谈判的成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