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晋争霸晋朝为什么打不过梁朝(影响深远的兵制改革)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元修逃出被权臣高欢控制的国都洛阳,如同三百多年前的汉献帝。但比汉献帝更为凄惨的是,他忍尽饥饿困苦投靠宇文泰,却于次年年初就被以乱伦为理由杀害。可见,宇文泰不如曹操厚道。
高欢另立元善见,宇文泰另立元宝炬,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两方权臣都正式自立,遂成高氏北齐与宇文氏北周。
南北朝政权更迭示意图
东魏及之后的北齐初期,国力强于西魏及之后的北周,虽然高欢几次出兵西魏都以失败告终,但高氏一直处于攻势,也是其实力强大的体现,尤其是543年,高欢在邙山之战大败西魏。然而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最终攻灭北齐,为隋朝的统一奠定基础。
北周以来双方实力对比的逆转,由诸多原因构成,传统史家就将此归于宇文邕的英明有为与北齐诸帝的昏庸无道,但除此之外的其他原因则鲜为人知。故而,本文从西魏北周和东魏北齐的兵制改革,试分析双方局势变化的制度原因。
另需说明一点:本文中论及的鲜卑族势力,不一定完全由鲜卑族人构成,例如源于北魏六镇的鲜卑族势力中就有大量汉人存在,但出于行文方便,笔者将这类较早融入进鲜卑势力的汉人归于鲜卑群体之中。
一、西魏初期兵源问题的解决西魏北周的兵制,即是一直沿用至唐玄宗时期的府兵制。稍稍解释一下,府兵制是先在全国范围内设置军府(唐代称为折冲府),各个军府附近的军户,平时为民,定期服役参与训练及宿卫,战时集结成军。
府兵早已有之,但它形成一种固定的制度,是在西魏北周时期。此制肇始于宇文泰,由宇文邕完善。而府兵制这一影响深远的制度,最初源于西魏建立之初应付困窘局面的策略。
西魏奠基者宇文泰
西魏政权的统治阶层,被著名史学家陈寅恪称作“关陇集团”,宇文泰就是其中的老大。集团成员大多是北魏北方边境的武川镇人(与当代的镇不同,这是个屯兵驻守的军镇),北魏末年,这批武川镇的同乡战友趁乱进占关陇,建立西魏。
由于宇文泰关陇集团出自北魏六镇军队,故而西魏初期,当兵成为鲜卑人的专利,普通汉人无法参军,只得务农。甚至那些掌握了部曲乡兵的汉族豪强也不被承认。府兵由单纯的鲜卑族武装扩展成为多民族融合的军队,是由于西魏的不利形势。
从西魏建立伊始,其偏安自守的倾向便很明显。本文开头说过,西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东魏高氏的威胁之下,毕竟高欢承继了北魏末年尔朱氏等势力的大部分力量,也处于鲜卑势力的集中之地(高欢是鲜卑化汉人,鲜卑人才是他最重要的统治基础)。
北魏六镇
反观西魏,由于关中鲜卑族人少(鲜卑族的北魏、前燕等政权的重心都在东部),关陇集团基础薄弱。尤其是543年,高欢在邙山之战中大败西魏,宇文泰损失惨重,只是由于东魏将士厌战,高欢率部退回,西魏才免于更大的灾难。经此打击,关陇集团不得不吸纳汉族势力,争取汉人豪强的支持。
邙山之战后,宇文泰加大兵制改革的步伐,他广泛收编关陇豪右的乡兵,扩大兵源,将大量汉人编入府兵。至公元550年,西魏已建立起由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又称二十四军)组成的府兵组织系统。
府兵制改革后,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纳税的区别被打破,汉族豪强士族被纳入关陇集团,其部曲乡兵也成为了国家军队的部分。初步稳固了西魏的统治基础。
二、北周以后对府兵制的改进西魏府兵在建立之初,仍有很浓厚的鲜卑族色彩。随着府兵制的发展成熟,鲜卑色彩逐渐淡化。
北魏末年兴起的各种势力,从六镇起义到尔朱氏等,都是孝文帝以来汉化的洛阳朝廷的反叛者。孝文帝汉化固然不能说错,但其某些措施造成了利益冲突,从而激化民族矛盾。
孝文帝礼佛图
西魏统治者虽然需要倚重汉人,但多少还是受了当时风气的影响,让鲜卑人恢复旧姓,对于军中汉人,宇文泰也赐以鲜卑姓。如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就被赐普六茹氏。
表面上看,西魏似乎是强制鲜卑化政策,但有时历史没这么简单。西魏在表面的姓氏等层面搞鲜卑化,但在现实考量下,表层之下核心的汉化不可避免。
作为少数族裔,需要拉拢汉人,想要逆汉化,根本不可能。而且,赐与汉人豪族鲜卑姓,也更有利于西魏北周的统治集团吸纳汉人。一旦汉人在统治集团内取得优势地位,汉化便会再次开始。北周后期杨坚掌握实权,就令汉人全部恢复本姓。
隋文帝杨坚
府兵对汉族势力的吸纳存在一个过程。宇文泰为了对抗东魏,放弃了鲜卑族对政治的完全垄断,但此时的汉人府兵,大多是豪族统领的乡兵或部曲。公元573年,宇文邕最终放开限制,使汉人百姓也可参军,使得北周兵源得到极大补充。
西魏初的府兵制是兵农分离。府兵并不承担生产,同时汉族务农,少数民族习武当兵,分工严格限制。也就是说,府兵是依靠国家发给的军饷生活。但府兵吸收大量汉人以后,人数激增,北周又势必会出现军饷不支的问题。
于是,寓农于兵的新体制出现了(对于北周是新制,实则魏晋以前已有类似制度)。北周时期,参军的汉族农民,平日在家务农,农闲训练,之后定期服役,战时也要接受抽调。汉族府兵依靠自家耕种为生,武器马匹也自备。但作为参军的报酬,军户可免去沉重的赋税。
西魏北周宇文氏世系
由此,府兵不脱离生产,既有利于发展经济,也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隋文帝杨坚即位后,废除鲜卑与汉的差别,兵农合一的府兵制被全面推广,唐代前期也大体继承此制。
三、东魏北齐兵制缺陷与改革失败前两部分谈过西魏北周的府兵制,故而可以明白北周在宇文邕时期国力趋于强盛的原因。接下来笔者将探讨东魏及北齐的兵制。高氏家族属于鲜卑化汉人,故而代表鲜卑族统治集团的利益,为求行文简便,也归入鲜卑族范畴。
论开局,东魏比起西魏强得多。葛荣的残余势力,以及出自北魏六镇的鲜卑人大多在东魏。因此,高欢对于吸纳汉人并无急切需求。他承袭北魏旧制,也效仿尔朱荣设立京畿都督府,以统领京畿兵和地方上的州兵。
六镇起义图
高欢以京畿都督府集中控制鲜卑士兵,维护稳定,是由于严峻的民族矛盾问题。东魏初,六镇士兵靠劫掠汉人维持生计。尽管高欢曾下令“不得欺汉儿,不得犯军令”,但也未能阻止。东魏建立后,鲜卑勋贵对汉人横征暴敛,高欢同样未能制止。
鲜卑势力强盛,一直作为东魏统治基础,使东魏初期对西魏占优势地位,也使东魏不必担心军事力量的问题。但有利就有弊,过度倚重鲜卑人,使北齐最终因为鲜卑人对既得利益的维护,无法有效改革。
高欢也尝试缓和民族矛盾,但因为不得不笼络鲜卑贵族,只能将这种掠夺和歧视关系制度化。他无力改变,只能在个人层面促进民族关系的缓和,劝说鲜卑族人善待汉人,同时劝说汉人打消对鲜卑人的敌意。以下是记载于《资治通鉴》中的高欢劝说之语:
其语鲜卑则曰:“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陵之?”其语华人则曰:“鲜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令汝安宁,汝何为疾之?”
南北朝时期武士复原像
似乎高欢此举是出于协调民族关系,但其中反映出的,恰恰是鲜卑贵族对于汉人在经济政治上的掠夺和压迫,而这也正是东魏北齐政权内部民族冲突的根本原因。
然而独木难支,北齐文宣帝高洋也意识到,单纯依靠鲜卑及其他少数民族,难以满足战争要求,故而他与西魏北周一样,通过改革兵制扩充兵源。
北齐帝系图
但高洋的措施与北周又有明显区别。北周府兵是逐步接纳汉人,而北齐民族矛盾已深,高洋不能解决,遂另建一支军队,实行胡汉分兵制。改革后,北齐军队分为骑兵和步兵,骑兵由鲜卑人组成,步兵主要由汉人充当。
毫无疑问,鲜卑军是北齐倚重的主力。高洋为增强主力,又设立“百保鲜卑”。这支军队选拔时,让一个鲜卑人和百人决斗,任其死亡,存活者,即能够以一当百者,组成宿卫军。相应地,高洋也在汉人中挑选“勇力绝伦者”,称作“勇士”。
在百保鲜卑与汉人勇士配合之下,北齐的边境得以稳定。但胡汉分兵制度,造成鲜卑兵与汉兵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也使汉人缺失对北齐政权的归属感,民族矛盾激化。
同时,东魏北齐大量养兵,必然要从汉族农民征得钱粮,其引发的直接后果就是“京畿群盗颇起”,民众反抗此起彼伏。民众反抗剧烈,朝廷需要扩军以压制,而扩军之后,又加收赋税,引起更激烈的反抗。
南北朝后期形势
到了北齐后期,统治者已意识到这种恶性循环的可怕,力图改革京畿都督府制度。但由于鲜卑贵族的抵制,改革归于失败,北齐只能在僵化的体制下灭亡。
结语民族问题对于国家不可谓不重,北魏末的六镇之乱即于此有关,故而西魏北周与东魏北齐都曾改革兵制,试图改善民族关系。
然而,东魏朝廷在鲜卑贵族的控制下,成为维护其既得利益的工具,最终丧失了改革的能力。西魏军事实力较弱,却反促成了其府兵制改革。府兵制最终打破了各民族之间的等级、职业、居住区域的界限,形成了良好的社会互动机制,西魏北周可谓因祸得福。
北周始设的兵农合一体制,经隋朝全面铺开,为国家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胡汉合一使隋唐时期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造就了文化的繁荣。而这一切,都可归功于宇文泰时期肇始的府兵制改革。
相关推荐唐朝兴盛与中衰的制度根源:租庸调制与府兵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