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问走还是留(入职一周开会总说)
前几天,一位脉友在脉脉发帖求助:
“入职一周了,这边开会老是说’记个土豆’,啥意思啊?”
说实话,看到问题的一瞬间,我也懵了,莫非这是个餐饮公司?
要不说脉脉上大神还是多,这么刁钻一个问题,分分钟就被脉友破解了,顺便还科普了更多知识。
啊,原来“土豆”就是“To Do”(代办),“猪啊”就是“主R”(主要负责人),"敲他"是啥意思?留个悬念,有兴趣的上脉脉搜土豆就行~
别说是菜鸟一脸懵,即便是浸淫职场多年的老鸟,遇到这纷繁复杂且不断快速升级的职场文(hei)化(hua),也难免一头雾水。
一直黑话一直爽?职场黑话一时爽,一直黑话一直爽。
有越来越多的职场人深谙职场黑话,而且屡创新词。
前些年,许多职场小朋友就被“痛点”这个词,搞得很心痛。
每次写完一个策划案或者做完一个产品功能,总能看到项目老大眉头紧锁,手指反复摩挲着下巴上刚剃完的胡茬,吐出这样语义不明的评价:
“emmmmm……我觉得吧,没有击中用户的痛点。”
“额,这样吗?”
“是的。”项目老大已经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他继续说道,“我们必须得扎得足够深,真正打到用户的痛处。”
或许,管理公司如用兵,而做项目则如击剑,击中痛点才算分。
模模糊糊地搞懂了痛点的意思,新的“点”又凸显了出来。
那一天,老大兴冲冲地拿着一篇十万➕的文章来找你,激动地说:
“你看看这个,现在用户的痛点已经被解决了,但是这个文章就抓到了大家的痒点,而且满足了大家的爽点。我觉得我们也要找好切入点,想清楚我们的目标受众,他们的痒点和爽点是什么……”
那一瞬间,你觉得你不再是一个产品经理或者运营策划,你可能更适合做一个
“老中医理疗师”
黑话满天飞,why?你说,大家都是黄皮肤黑眼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科人属智人种,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地说人话呢?
究其原因,无外乎有三种。
第一,形成小圈子。
大厂人说大厂黑话,才能形成一种独立且封闭的小圈子,厂外人一头雾水,厂内人就能获得一种身份上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比方说,YYDS(永远的神)这种奇技淫巧的缩写,原本只是饭圈用语,后来慢慢地扩大化,成为全民流行语,就是同样的心理范式。
第二种,糊弄甲方。
客户就意味着金主,人家每一个项目都花了真金白银,当然想要物超所值。如果同样的一个产出,用大白话说出来,总感觉差了点儿味道:
“我们找了十个微博粉丝比较多的人,让他们发这些宣传稿,吸引他们的关注者购买咱们的商品。”
你瞅瞅,这么简单的活儿,为啥要找你们干?感觉这笔推广经费花得很冤啊!
所以说,同样的内容必须得用行业内通行的黑话来包装,这样才能显得每一笔钱都花在了刀刃上:
“我们对行业内的舆论生态进行了深度调研,甄选十位具有代表性的KOL和KOC,将产品的心智透传给用户,然后借势发酵引起围观,与目标受众进行有效的情感联结,提升转化率……”
客户:“挺好挺好,这样就清晰多了。”
第三种,提升个人影响力。
按照现在最时髦的说法,每一个人都是一个IP。大厂有大厂黑话,面对客户有营销黑话,在职场里行走,也难免会形成个人的黑话。
面试时,眼前是身经百战的HR,不搞几句云山雾罩的黑话出来,没办法展现出自己的实力。
汇报工作时,绞尽脑汁也得加一些花俏的用语,不能让周报暴露出自己一直在摸鱼的现实。
对下属安排工作时,总得时不时抛出几句高级新词,牢牢守住自己的位置,免得新来的小孩子蹬鼻子上脸。
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语言会随着人类的需求而不断发展变化。
可想而知,职场黑话也会随着职场人的内卷,花样翻新出更多、更强、更新的版本。“滞后”的《现代汉语词典》,绝对跟不上职场造词的速度。
你问我,有没有啥办法整治一下这个黑话的问题,
抱歉,没办法,毕竟我们的愿景就是打破现代汉语的桎梏,为语言重新
赋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