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规矩你知道吗(你知道做七仪式是什么吗)

做七是丧祭中的第一项,也是最频繁的一项。是在葬礼完成后为怀念死者而举行的仪式。

做七,亦称“斋七”、 “七七追荐”、“理七”、“烧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从死亡当天算起,每隔七天举行一次仪式,至七七四十九天为最后一次做七。

做七大约兴起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佛教向民间传播,道教开始介入殡葬的时期,所以有人认为,做七源于宗教。

也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源自先秦时代的“魂魄聚散说”: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一腊而一魄成,故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以七日为忌,一忌而一魄散,故人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做七的意义就是祭送死者。

还有人认为,做七与“七”这个字的本意有关。早在造字时,“七”的本义为切断,而不是数字。因而包含了往复的意义,以七为界,周而复始。《易·系·复》中就有“七日来复”之句。在阴阳学说上,七就是由阳转阴的分界,故人死后,每七天一祭,俗称“做七”,至七七四十九日,称为“满七”

做七并不是儒家传统,自唐宋时期之后,做七一直受到官方和士人的反对。唐朝的李翱在《去佛斋说》中对“做七”习俗予以驳斥,其根据便是“伤礼”,不合儒家丧礼要达到人情哀戚的理念。但在民间,做七仪式却一直流行,并且全国多数地区的葬礼中都有这一仪式。

旧时代的做七,有钱人家会举行盛大的水陆法会,大做水陆道场。而贫穷的百姓则会举行简化的祭奠仪式,以家庭为单位烧纸祭祀。

按照民间的说法,死人的灵魂在死亡后并不能够马上升天。每七天要过一关,家人的祭奠和僧道人的斋会帮助逝者过关。

第一个七也称头七,第七七称为断七、满七。

东北二人转中《哭七关》的唱词生动地描述了东北地区的“做七”习俗:

哭到了一七关,一七关是望乡关,爹爹上了望乡台,女儿我跪在下边;

哭到了二七关,二七关是饿鬼关,大小二鬼把路来拦,儿女们多包几包钱

哭到了三七关,金鸡儿把路来拦,拿起五谷撒平川,爸爸过了第三关;

哭到了四七关,饿狗它把路来拦,爹爹拿起打狗棍,饿狗让路爸爸过关;

哭到了五七关,五七关是阎王爷的关,爸爸最难过的这一关,儿女们扎上五盆花,爸爸过了第五关。

哭到了六七关,六七关衙差关,女儿我扯块布,给我爸爸披在了肩,爸爸舍钱别舍布,做件衣服让他穿;

哭到了第七关,第七关是黑水河,儿女送船爸爸过关。祝愿您老西方大路,一路多保平安。

从这首歌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在关东人的观念中,死者第七天(一七)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他会在阴间里登上“望乡台”眺望阳间的家室,会见亲友。所以家人要搭“望乡台”。

“做七”并不是每“七”都要做,通常是做单不做双,即只做一、三、五、七共四次,最简单的只做“一七”和“五七”。

做七虽然是全国各地通行的习俗,但对每一个七的理解和做七的方法上是有差异的。

东北地区的七关分别是望乡关、饿鬼关、金鸡关、饿狗关、阎王关、衙差关和黑水河。

在南方地区流行的七关则分别是:第一关鬼门关,第二关黄泉路,第三关三生石,第四关望乡台,第五关忘川河,第六关孟婆汤,第七关奈何桥。

颐福陵园是经河南省民政厅批准的灵宝市唯一一家各项全手续合法的经营性公墓。占地176亩,总投资约1.5亿元。颐福陵园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为主体,采用传统墓葬与国家提倡的生态环保葬相结合,以七大君子美德的传统文化打造不同特点的主体区墓园,形成不同文化的七大主体园区,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有什么规矩你知道吗(你知道做七仪式是什么吗)(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