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为什么不如李善长 李善长武不如徐达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大封开国期间表现优异的功臣,爵位从高到底分别是公、伯、侯,当时封了六公、二伯、二十八侯,六公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以及卫国公邓愈。韩国公李善长是六公当中唯一的文臣,且处于六公之首,也就是处于开国功臣的首位,李善长从军事角度来说没有徐达功劳大,从文臣的名气上没有刘伯温高,为何能作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俱六公之首?

刘伯温为什么不如李善长 李善长武不如徐达(1)

剧照

一、建议朱元璋效仿刘邦,平定天下,成就帝王霸业

李善长,字百室,安徽定远人。李善长自小聪慧,酷爱读书,通晓儒家学说和道家学,并且能融会贯通。在朱元璋平定滁州时李善长前往迎接拜见,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经常促膝长谈。《明史 本纪》记载:

“道遇定远人李善长,与语,大悦。”

说朱元璋与李善长一起谈话聊天,十分高兴,李善长和朱元璋说了什么呢?让朱元璋如此兴奋。

刘伯温为什么不如李善长 李善长武不如徐达(2)

剧照

《明史李善长传》记载:

尝从容问曰:“四方战斗,何时定乎?”对曰:“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

意思是朱元璋问李善长:“如今四方兵起,何时才能太平啊!”李善长从容不迫地回答道:“秦朝末年,战乱四起,汉高祖刘邦也是平民出身,但是他豁达大度,知人善用,从不滥杀无辜,只用五年就平定了天下。而今元朝廷纲纪败坏,已经到了土崩瓦解的地步,主公出生在濠州,离汉高祖刘邦出生的沛县不远,都是人杰地灵的地方,主公只要效法汉高祖刘邦,肯定可以平定天下的。”朱元璋见李善长智谋过人,又将自己比喻为汉高祖刘邦,非常高兴,朱元璋就把李善长留在身边当做亲信,为自己出谋划策,这也是朱元璋第一次想要称帝的表露。

二、对朱元璋忠诚,没有因为高官厚禄背弃朱元璋。

朱元璋的岳父郭子兴(马皇后的养父)为人性情耿直,但易怒多疑不容人。碰到事情紧急时,总是听从朱元璋的计谋,但事情解决之后,便马上又听信谗言疏远朱元璋。《明史》载:

“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善长固谢弗往。”

随着朱元璋的势力越来越大,郭子兴开始怀疑朱元璋,将朱元璋左右能办事的都召到自己帐下,慢慢地剥夺他的兵权,还偷偷命人请李善长为自己效力,许以更高的待遇,虽然当时郭子兴的势力远远大于朱元璋,但是李善长不为所动,坚定地追随朱元璋,这件事后来被朱元璋知道了,朱元璋都感动的流下了眼泪。

三、知人善任,调和矛盾,团结队伍

李善长有很精准的识人能力,做到知人善任;沟通协调能力强,积极调和诸将间的矛盾,使队伍团结一心。

刘伯温为什么不如李善长 李善长武不如徐达(3)

剧照

《明史》记载:

“太祖威名日盛,诸将来归者,善长察其材,言之太祖。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有以事力相龃龉者,委曲为调护。”

随着朱元璋的势力和名声越来越大,来投效朱元璋的人也越来越多,李善长总是能对前来投效的将领仔细考查,将他们的长处和能力告诉朱元璋,并代表朱元璋给他们合理的任命。当诸将领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也是李善长从中调解,化干戈为玉帛,使诸将能和睦相处,团结一致。

四、管理后勤,转运粮草,统筹全局,供应前方军需。

朱元璋得以扫除强敌,最重要的是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朱元璋每次外出征战,都留刘善长在后方,恢复民生,统筹粮草,在李善长的管理之下,前方粮草充足,后方秩序稳定。

“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晌无乏”

由于李善长镇守后方,全军无不听从他调遣,人民也安居乐业,同时负责朱元璋的后勤保障工作,确保了前线作战的胜利。

五、注重发展经济,缓解阶级矛盾。

李善长通晓典故,参照元朝的制度,去弊存利,专卖两淮盐业,设立茶法,又恢复制钱法,开矿冶铁,制定渔税等,通过一系列法规,使国家财富日益增多,人民逐渐富裕。

刘伯温为什么不如李善长 李善长武不如徐达(4)

剧照

在朱元璋大封功臣时,评价刘善长:

“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

意思是李善长虽然没有冲锋陷阵,上前线打仗,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于是授他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封为韩国公(位于六公之首),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铁书丹券,赐免死金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