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心形火山(矿泉火山林海)
▲林海中的火山口湖,是阿尔山最为标志性的景观。摄影/杨孝
提到阿尔山,很多人真以为是一座山,其实它指一个地区,准确说是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在这片74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常住人口只有几千人,被誉为“中国最小的县级市”。
▲石塘林,火山熔岩上无土生长的落叶松。摄影/杨孝
长期以来,阿尔山默默无闻,近些年却受到世人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成为许多人向往的“北国秘境”。阿尔山到底有多炫?
阿尔山不是山,是“圣泉”
阿尔山,全称是“哈伦·阿尔山”,蒙古语意思是“热的圣泉”。这个名字据说来自成吉思汗。有一次在讨伐敌人前,成吉思汗和众将士都患上了严重的胃病。一天,他独自外出狩猎,翻越了几座大山后,忽然遇到几口泉眼,他连喝了几口后倍感清冽,胃病也突然好了,不禁向天呼喊“阿尔山(圣泉),阿尔山(圣泉)”。
▲阿尔山地热资源丰富,形成了许多温泉。图源/网络
阿尔山确实有着丰富的矿泉资源,且多以“泉群”的形式出现,其矿泉群面积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已发现的矿泉(温泉)群有阿尔山矿泉群、金江沟矿泉群、银江沟矿泉群和和五里泉矿泉。其中阿尔山矿泉群位于阿尔山市区东面的狭长盆地内,在长505米、宽70米的盆地内,共分布着48个泉眼,密度之大举世罕见。
▲大雪天泡温泉,感觉一定很刺激。图源/网络
之所以称为矿泉是因为不仅有温泉,还有冷泉。仅以阿尔山矿泉群为例,其中有25个低于25℃的冷泉,12个25℃-37℃的温泉,10个37℃-42℃的热泉,还有一个超过48℃的高热泉。它们自然形成南北两群,南泉群均属冷泉,而北泉群冷热都有。北泉群中有两个相距只有30厘米的泉眼,一冷一热,温差高达14℃,令人叹为观止。
▲金江沟原生态温泉群。摄影/杨孝
阿尔山诸多矿泉群的形成与当地丰富的地热和地下水资源有关。阿尔山属于寒温带湿润的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每年降水量达到600-800毫米。季风扫过三江平原,遇到大兴安岭形成丰沛降水,使得阿尔山相当湿润,形成了不少沼泽湿地和丰沛地下水。地下水沿着火山喷发造成的断裂带渗透到不同成分和深度的岩隙中,经过长期的地热作用和矿化作用,形成了不同的温度及矿化度。冷泉来自地表潜水,而温泉来自地下深层循环水,吸收了更多热能。
▲阿尔山的温泉由于富含矿物质,对身体十分有益。图源/网络
阿尔山最早因为矿泉“火”了一把。1851年,呼伦贝尔地方官敖拉·昌兴听说了关于阿尔山圣泉的诸多传说,鉴于草原牧民缺医少药,他决心去寻找。后来真找到了32个泉眼,他便组织蒙医、石匠和木匠在泉眼边建造简易疗养房及设施。从此“阿尔山洗一澡,一年吉祥”的说法开始在牧民中流传,来自蒙古和俄罗斯的牧民也都远道而来,或洗或饮,以求祛病。
随着阿尔山矿泉名气越来越大,1920年俄国人派出专家前往考察。到了三十年代,日本人也前去考察。但相比矿泉,日本人更觊觎阿尔山的林木资源。为了攫取木材等资源,日本1937年修筑了白阿铁路,如今被誉为“中国最美小火车站”的阿尔山站便是那时遗留下来的。
▲阿尔山火车站,被誉为“中国最美火车站”。图源/网络
新中国成立后,阿尔山由于地处中蒙俄三国交界处,被划为边防特区,不能随便出入。位于茫茫林海和逶迤群山中的阿尔山,又陷入寂寂无闻之中。
阿尔山的火山,有多炫?
1983年,当时在写博士论文,后来成为中科院院士、火山专家的刘嘉麟只身前往阿尔山进行考察。他发现,阿尔山一带的火山非常年轻,最近的一次喷发可能发生在2000年前,由此造就了这里极为丰富多样的火山和火山熔岩景观。
▲火山口形成的天池,包围在林海之中。摄影/杨孝
我国东北地区,受东亚大陆裂谷系作用,火山活动异常活跃,从6500万年前的新生代早期一直持续到1万多年开始的全新世,由此铸就了一串串的火山群。阿尔山地区的火山群虽然发现比较晚,但却受到科学家们的高度关注,并随着许多航拍大片和电视节目的传播受到世人瞩目。
提到火山,人们最熟悉的便是火山锥。阿尔山地区拥有六十多座火山锥,并且其火山口的形态和成因涵盖了世界已知的各种种类。其中最大的两座火山锥“高山”和“岩山”并列产出,前者海拔1711米,相对高度362米,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是内蒙古东部最高最典型的复式火山锥。后者海拔1623米,相对高度233米,从空中俯瞰可以看到三个火山口挤在同一个火山锥上,十分壮观。
▲阿尔山火山群中的金池。摄影/杨孝
数量众多的火山锥也使阿尔山成为世界上火山口湖最密集的地方。在高大的火山锥上形成的火山口湖,当地人习惯称为“天池”,包括浑圆的阿尔山天池、如同马蹄形状的驼峰岭天池和鸭蛋形的双沟山天池等。这些火山口湖,从空中俯瞰才能一览胜景——一汪碧水被郁郁葱葱的大兴安岭落叶松簇拥着,湛蓝、纯净、幽深而神秘。
▲马蹄形的驼峰岭天池。摄影/杨孝
最著名的阿尔山天池与长白山天池、天山天池并列为中国三大天池,只有阿尔山天池既没入口也没出口,却一直保持清净,令人称奇。除了天池,阿尔山还有地池,即在地面上圆形封闭式的火山口中形成的湖泊,俗称“玛珥湖”。
除了火山口湖,阿尔山还有很多由火山熔岩堵塞河道形成的堰塞湖。典型的如仙鹤湖,过去叫“一号沟泡子”,因灰鹤、丹顶鹤在此繁衍生息而得名。仙鹤湖是哈拉哈河受到火山熔岩堵塞后形成的,面积127公顷,湖水极其清澈,一侧有大面积的裸露火山熔岩侵入湖畔。
▲火山熔岩堵塞河道形成的堰塞湖。摄影/杨孝
在堰塞湖畔,我们将见识阿尔山丰富多样的火山熔岩类型:大块龟裂的结壳熔岩平伏于湖畔;大小不等的喷气锥半露在湖面上;还有很多典型的绳状熔岩、喷气碟随处可见。结壳熔岩是熔岩在流动过程中表层受冷先凝固,下伏熔岩流中的气体对已固结的表壳形成巨大压力,慢慢拱起并出现裂隙形成的。绳状熔岩则是结壳熔岩流表层局部受到不同程度的推挤、扭动、卷曲而成,外表如同钢丝绳、麻绳等。喷气锥则是熔融的熔岩汽化了地表水后,数次喷气并伴随一些岩浆外溢,像叠瓦一样形成的;喷气碟是喷气锥的雏形,因喷气次数较少,没有形成锥状堆积,有的像喇叭,有的像碟子,因此得名。
▲如同喇叭一样的喷气碟。图源/网络
喷气锥和喷气碟是比较特殊的熔岩构造,在我国以前只在五大连池和达里诺尔火山群有发现,而外形像“坟墓”的熔岩冢更为少见。熔岩冢一般直径5-10米,高1.5-3米,完全由熔岩堆积而成,呈圆形或近圆形,表面常有裂隙,像一个个超大的开花馒头。这种熔岩景观只在阿尔山岩山附近有发现,其成因至今是个谜。
▲阿尔山火山群的代表——高山火山锥及其熔岩流。摄影/杨孝
阿尔山的林海,老资格了
阿尔山的林海也有着自己分明的个性。阿尔山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海拔1200-1500米,继承了西伯利亚泰加林的“血统”,遍布挺拔高耸的兴安落叶松,被称为明亮针叶林带,这和它同纬度的其他林区不落叶的红松与云杉植物带颇为不同。
▲河道两旁生长的兴安落叶松。摄影/杨孝
兴安落叶松是松科落叶松属乔木,生长速度快,生长季节短,对土壤适应能力强,既能在深厚肥沃的土壤中形成发达的深根系,也能在瘠薄的角砾层、沼泽化严重的永冻层形成发达的表面根系。在石塘林,兴安落叶松是扎根在大黑沟玄武岩上。每到秋季,松针徐徐落下铺满了地面,经过一冬天的冰雪覆盖,为第二年的生长储备肥料。
▲公路穿梭在兴安落叶松林中。图源/网络
在广袤的大兴安岭,由于冻土融化形成了大片的沼泽湿地地区,而在这些沼泽湿地地区,兴安落叶松是唯一能够耐受这种环境的乔木树种。由于环境限制,兴安落叶松生长非常缓慢,人们习惯叫它“小老树”。虽然长得细,但它存活时间非常长,因此阿尔山的落叶松一般也都有很长的寿命了。
▲兴安落叶松生长缓慢,树干细长。供图/图虫创意
冬天的哈拉哈河是欣赏兴安落叶松的最佳地点。零下40多度,哈拉哈河由于和地热不断交换,有一段成了不冻河,河中沉水植物终年荡漾着生机,而河岸山坡落叶松树林呈现的却是冰封大地的寒冬景象。水蒸气与冷空气发生碰撞,在沿不冻河两边的落叶松上形成雾凇,在阳光照射下如同撒上一层金粉。
▲冬日哈拉哈河旁的落叶松,被一层雾凇覆盖。图源/网络
除了以兴安岭落叶松为主的欧亚针叶林区系,阿尔山也有其他两种植物区系共生:常被文人墨客颂赞的白桦树属于东亚阔叶植物区系,从阿尔山周边草原向兴安岭山地蔓延而来的欧亚草原植物区系。每一区系的植物又会垂直分层,落叶松的脚下往往生长着刺五加灌丛,灌丛下则生长着更低矮的禾本科植物,而在枯木上则布满了各种分解者,比如东北有名的黑木耳。
▲阿尔山的白桦林与草原。图源/网络
除了一望无际的松桦树,在火山熔岩流淌形成的石塘林,科学家们发现,一片丰富的植物种群竟然从火山石上生长出来了。地衣最先在熔岩上形成,并不断繁衍,死掉的地衣混合着岩屑化成了一小撮土壤,于是苔藓来了,蕨类植物的种子也来了。最后身材矮小但俊秀顽强的偃松来了。偃松通常生活在我国东北和西伯利亚苦寒的高山地带,却神奇地在石塘林的熔岩渣、翻花石附近扎根,它们遒劲粗壮的根系几乎把整个岩石捆了起来,很多顽石碎裂成泥。
▲当初寸草不生的火山熔岩,如今也已经郁郁葱葱。图源/网络
如今在石塘林,地衣、苔藓、蕨类和各种种子植物,如山荆子、偃松,甚至鳞次栉比、耸入云霄的大片兴安落叶松、白桦和楸树等等,从最低级到高等级植物的所有阶段物种都能看到,堪称一座天然的生态博物馆。
无论是陡峭的山壑还是暗藏怒火的熔岩台地,如今,阿尔山96%的土地都被绿色覆盖了起来。有人说,阿尔山一半是林海,一半是火山。在那浩瀚的林海之中,想必还有更多的火山等待被发现。
▲广袤的林海之中,还藏着多少火山奇观?摄影/杨孝
参考资料
·杨孝.阅读“火山天书” 从空中看阿尔山-柴河火山地貌群 [J].中国国家地理,2016,(09)
·杨孝.阿尔山:喧嚣后的宁静[J].中国国家地理繁体版,2012,(03)
·刘睿.阿尔山:绿色涅槃之地[J].中国国家地理繁体版,2010,(11)
- END -
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与后台联系。文字版权归“国家全景地理”及《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所有,如需转载,请与“国家全景地理”联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