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演变的内涵(字的来历及演变)

“国”字的来历及演变

田朝阳

国字演变的内涵(字的来历及演变)(1)

国是国家的简称。

现代使用的“国”字指的是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即:国家。国土。国体。

古时的“国”字却不具备现在这种内涵。商周时期 ,人们聚居的地方称作邑,《说文》中解释说:“邑,国也。”邑就是国。 西周时期,人们要表示“国家”的意思,一般用“邦”字。 铜鼎铭文中的“国”字写成“或”字。后汉许慎于《说文解字》中曰:“或者,邦也,从口从戈,一以戈,一为守,其义尚不明。盖口为国土意,若以兵器之戈而卫之,则其一为表示领土之境界意,一为有时如亘之有二线,亦犹表示田地境界之畺字。

《诗经》里國和田是互通的一个字。即田是國,國也是田。繁体字的國可以看的更清晰一些。从字体上看,四方有地界的田地里,荷锄持耒的农夫正在土地上忙忙碌碌地劳作着。

“国”字替代邑、域和邦并能准确传达其涵义是从避让一个敏感词开始的。

敏感词的忌口在历朝历代都出现过,特别是避讳当朝皇帝名字的用字更是一项重要的政治立场和表现。

其实,这种字意的替代和转换,今天看来是相当的滑稽和可笑。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登基后,“邦”字就变成敏感词。因为在汉朝“邦”字是专属字,专属刘邦使用的一个字。为了不让使用“邦”字,便需要找一个替代字。于是乎,“國”字被优选出来,并从此火了几千年。

自从邦被国字替代后,“国”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时期不同,这个“国”字也出现过许多变异体。

在女皇武则天统领江山的时代,就曾把“国”字改造成“囶”和“圀”字,其意很明显,那就是“天下四面八方莫非王土”。

民国初成,“国”字还有囗,囻,囯等多种写法。但却最终没有流行开来。

1956年6月1日,中央颁行的简化字中,最初将“国”简化为“囯”,但却遭到了一些反封建、反帝王人士的反对。据说,后经郭沫若提议,在“囯”字内加一点,由“囯”变为“国”,这是因为我国“玉”文化有着悠久历史,玉是珍宝,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其意思是让人们像爱护宝物一样珍爱自己的国家。

至此,最终被确定的“国”字代替了囗、國,囯,囻,圀、囶等变异体,并一直在国内使用到了今天。

2022年元月3日于乌鲁木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